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經典民歌講唱會:感受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氣息
新華網北京10月31日電(記者楊淑君)《森林中的思念》《大興(xing) 安嶺我的家》《心心相印的人》《春天來了》……近日,“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中國北方少數民族經典民歌講唱會(hui) ”在國家大劇院舉(ju) 辦,為(wei) 觀眾(zhong) 帶來一場視聽盛宴。
本次講唱會(hui) 匯集了高等院校師生、非遺傳(chuan) 承人、基層文化館群眾(zhong) 文化工作者、民間藝術團等,演出了達斡爾族、鄂倫(lun) 春族、鄂溫克族、蒙古族等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11首經典民歌。這些作品不僅(jin) 展現了各個(ge) 民族獨特的音樂(le) 風貌,還通過歌曲和舞蹈的形式,表達了對自然環境的熱愛、對家鄉(xiang) 的眷戀、對親(qin) 情友情的珍視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本場講唱會(hui) 主講人、中國音樂(le) 學院教授張天彤表示,此次講唱會(hui) 緣起於(yu) 人民音樂(le) 出版社《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記憶——達斡爾族、鄂倫(lun) 春族、鄂溫克族民歌精選》專(zhuan) 輯的出版發行。“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在他們(men) 的音樂(le) 舞蹈中印刻著來自草原和森林的文化氣息,承載著先輩們(men) 的曆史記憶,經過一代又一代族人的不懈努力,不但保留了各自的藝術個(ge) 性,還熔鑄了漢族以及周邊其他兄弟民族的藝術精華。”
據介紹,張天彤長期致力於(yu) 北方少數民族傳(chuan) 統音樂(le) 的調查與(yu) 研究工作。多年來,她帶領學生們(men) 深入農(nong) 村牧區,對我國北方人口較少的達斡爾族、鄂倫(lun) 春族、鄂溫克族和錫伯族等民族的傳(chuan) 統音樂(le) 文化進行深入挖掘,並展開搶救性保護工作。
在張天彤看來,學問要作用於(yu) 傳(chuan) 統音樂(le) 發展的保護與(yu) 傳(chuan) 承實踐,要在現實生活中加以應用,要在社會(hui) 文化生活中發揮作用。“音樂(le) 學者應當把保護、傳(chuan) 承與(yu) 發展傳(chuan) 統音樂(le) 作為(wei) 一個(ge) 信念、一種擔當,要身體(ti) 力行,積極參與(yu) 到傳(chuan) 統音樂(le) 保護、傳(chuan) 承的實踐中,積極推進傳(chuan) 統音樂(le) 文化的發展。”
[ 責編:宮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