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手寫信的魅力與張力
【縣級融媒優(you) 秀網絡視頻創作談】
作者:林婧(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融媒體(ti) 中心編導)
今年是“林海娘子軍(jun) ”成立60周年,我們(men) 在“學習(xi) 強國”平台上推出的短視頻《給春俤媽的一封信》,以隊員陳秋妹提筆書(shu) 信的方式對話隊長羅春俤,以她的視角憶往昔看今朝,憶苦也思甜,感恩亦念舊,於(yu) 細微處見真情,在平凡中守初心。
20世紀60年代,地處福建三明尤溪大山深處的謝坑大隊,仍有4000多畝(mu) 荒山。時任謝坑大隊黨(dang) 支部副書(shu) 記、婦代會(hui) 主任羅春俤決(jue) 定組織姐妹們(men) 上山造林、育林。1963年春,她建立尤溪謝坑婦女耕山隊,領著一群姐妹曆盡艱辛,硬是靠肩挑手扒,戰天鬥地拚命幹,將一片片荒山披上綠裝。她們(men) 響應號召、艱苦奮鬥、矢誌不移,被譽為(wei) “林海娘子軍(jun) ”。羅春俤在姐妹隊伍中既是隊長,又是家長,對姐妹們(men) 照顧有加,大家都親(qin) 切喊她為(wei) “春俤媽”。這不僅(jin) 是一個(ge) 走心的稱呼,更是一段獨一無二的回憶。這是作品的創作背景。
1990年,羅春俤因病去世,但“林海娘子軍(jun) ”的精神卻不滅不朽。今年73歲的陳秋妹,加入婦女耕山隊時才13歲。正過著幸福晚年生活的她,時常想起在婦女耕山隊時的場景,想念與(yu) 大姐羅春俤相處的點點滴滴,這份情誼深深感動了我們(men) 。在前期找尋呈現方式方麵,我們(men) 力求有一個(ge) 突破,希望不再是簡單的自述和配音。在與(yu) 陳秋妹深入溝通後,我們(men) 一致同意選擇符合那個(ge) 年代流行的書(shu) 信往來方式,以一封手寫(xie) 信作為(wei) 回憶的載體(ti) ,展開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我們(men) 認真翻看了《林海娘子軍(jun) 》同名連環畫、仔細觀摩了紀錄片《朝氣蓬勃的婦女耕山隊》,以閑聊的方式,嚐試跟陳秋妹一起找細節、尋共鳴,如羅春俤拿自己的布票和好不容易攢下來的零花錢為(wei) 陳秋妹做了一件新衣的經曆,以及羅春俤在隊裏教姐妹們(men) 唱歌等細節,努力呈現出屬於(yu) 那個(ge) 年代、屬於(yu) 姐妹間的特別記憶。
為(wei) 了讓觀眾(zhong) 更有代入感,我們(men) 在片頭特意還原了親(qin) 筆書(shu) 信的氛圍感,鋼筆、信紙、老花鏡,還有一本歲月感滿滿的老相冊(ce) ,一下子就把時間線拉回到那段意氣風發的崢嶸歲月。於(yu) 是,一張信箋、一支鋼筆,將過往和今朝巧妙聯結,突破時空的界限,每一處落筆就是一個(ge) 時空的軸線和連接點,使得回憶這一情緒空間變得生動、輕盈,讓思念因為(wei) 提筆擲地有聲,讓精神依靠記錄賡續傳(chuan) 承。借助這封書(shu) 信,陳秋妹領著姐妹看今朝“林改”成就、看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願望也得以實現。
拍攝上,我們(men) 來到“林海娘子軍(jun) ”曾經戰天鬥地的山林、生活過的村莊、後人為(wei) 她們(men) 建起的紀念館……一邊學習(xi) ,一邊感悟,一邊構思,這裏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既是回憶,也是勳章。
在後期製作的過程中,我們(men) 遇到的一個(ge) 主要難題就是如何讓老照片、老紀錄片、連環畫等舊物件的呈現更有視覺效果,而不是平鋪直敘的搬用。為(wei) 了讓畫麵效果更加立體(ti) 、生動,後期團隊使用動畫、3D效果,力求讓觀感更有層次,更符合當下的欣賞習(xi) 慣。動畫特效讓羅春俤的老照片“動”起來,於(yu) 是黑白照片背景下的巾幗魂有了更加親(qin) 切的注腳。為(wei) 了突出“林海娘子軍(jun) ”成立60周年的歲月流逝,片末特意安排荒山變綠林的小動畫,使得全篇鬆弛有度、令人觀後有感,也突出強化融合創新的意識。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個(ge) 好的短視頻之所以能牽動人心、引發網絡用戶的情感共鳴,往往首先在於(yu) 情感真摯。這個(ge) 作品以質樸無華的敘事風格娓娓道來,訴說著家國情懷,傳(chuan) 遞著“姐妹情深,真情永恒”的人間暖意。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