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將建第五個南極科考站(科技自立自強)
11月1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從(cong) 上海啟航,計劃於(yu) 2024年4月返回,曆時5個(ge) 多月。本次考察將重點實施3船(“雪龍”號、“雪龍2”號和“天惠”輪貨船)、5海(羅斯海、阿蒙森海、宇航員海、南極半島臨(lin) 近海域、普裏茲(zi) 灣海域)、5站(長城站、中山站、昆侖(lun) 站、泰山站、位於(yu) 羅斯海沿岸區域的新科考站)考察。
本次考察的最大亮點,就是要建設我國新的南極科考站——位於(yu) 羅斯海沿岸區域的新科考站。新科考站建成後,將成為(wei) 繼長城站、中山站之後第三個(ge) 常年科考站和首個(ge) 麵向太平洋扇區的科考站,同時是我國在南極的第五個(ge) 科考站。
為(wei) 什麽(me) 要建新科考站?
獨特的地理位置能夠帶來差異化的科考價(jia) 值
我國為(wei) 什麽(me) 要建設新的南極科考站?這要從(cong) 其所在位置——南極羅斯海區域的地理和氣候特性說起。
羅斯海是南極大陸所有邊緣海裏最向南延伸的一片海,其灣頂緯度約為(wei) 南緯78度,離南極點很近。中山站所在的普裏茲(zi) 灣灣底緯度約為(wei) 南緯70度。
我國長城站、中山站、昆侖(lun) 站和泰山站分別位於(yu) 西南極喬(qiao) 治王島、東(dong) 南極拉斯曼丘陵和南極內(nei) 陸冰蓋,相距數千公裏。羅斯海區域與(yu) 我國現有4個(ge) 科考站所處的區域不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能夠帶來差異化的科考價(jia) 值,是對我國現有科考布局的有益補充,需要投入更強大的綜合科學觀測力量。
具體(ti) 來看,建設新科考站意義(yi) 重大。
首先,在這片區域開展海洋生態、海冰、冰川、海平麵、大氣、地球物理、高空大氣物理、陸地生態、陸地和海洋地質、鳥類等調查和觀測監測,將為(wei) 評估南極生態環境和氣候變化提供基礎支撐。開展羅斯海區域陸、海、冰川以及幹穀、橫貫山脈等南極關(guan) 鍵區域多學科綜合科學調查,將為(wei) 了解上述區域自然特征與(yu) 變化提供支撐。
“羅斯海區域之所以對於(yu) 科學家有著強烈的吸引力,是因為(wei) 這裏猶如一個(ge) ‘冰工廠’,是整個(ge) 南大洋海冰的一個(ge) 重要產(chan) 生地,也是南極底層水的一個(ge) 關(guan) 鍵起源地,具有岩石圈、冰凍圈、生物圈、大氣圈等地球係統多圈層相互作用的特征,將有助於(yu) 科研人員探究南極變化與(yu) 全球聯動等重要科學命題。”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黨(dang) 委書(shu) 記孫波說。
建設新科考站也是我國積極履行《南極條約》體(ti) 係相關(guan) 責任和義(yi) 務的體(ti) 現。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副主任龍威介紹,中國將與(yu) 有關(guan) 國家一道對恩克斯堡島南極特別保護區進行管理、開展羅斯海海洋保護區生態監測,為(wei) 保護南極生態環境作出貢獻,也為(wei) 我國參與(yu) 南極國際治理提供支撐。依托新科考站,中國將與(yu) 周邊其他國家考察站開展南極科學考察及保障相關(guan) 的國際合作,努力為(wei) 人類和平利用南極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南極科考,基礎設施建設是重中之重。從(cong) 我國第二十九次南極考察隊首次進行選址工作開始,到第三十三次完成選址收尾工作,再到如今的建造階段,我國極地科考人員付出了許多努力。中國第五座南極科考站的建設,將為(wei) 中國人更好探索南極打下堅實基礎。
新科考站怎麽(me) 建?
“綠色考察”理念將貫穿建設過程
我國新的南極科考站位於(yu) 羅斯海沿岸區域,建築麵積5244平方米,建成後預計可容納度夏考察人員80人、越冬考察人員30人,計劃用於(yu) 開展大氣、海洋、冰川、生物生態等多學科的觀監測和科學研究工作。據介紹,新科考站的主體(ti) 設計為(wei) 南十字星造型,理念源自中國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導航定向。
新科考站建設頗具挑戰。南極環境惡劣異常,新科考站所在位置又是南極氣候環境最惡劣的地帶之一,超強、超幹、超冷的風,給工程建設帶來巨大難度,頻繁的氣旋和漂移的海冰也對航行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自然資源部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承擔新科考站的建設工作,成立了專(zhuan) 門項目工程部,細化各階段建設目標、關(guan) 鍵路線、關(guan) 鍵工藝、實施方案,以完成新站主體(ti) 建築為(wei) 目標,根據南極現場特殊的海冰、氣候、工程機械、作業(ye) 窗口等實際情況提前製定預案演練。截至目前,已完成物資的國內(nei) 定製加工、預拚裝、檢查驗收、裝船等工作,預計12月中旬抵達新科考站區域,開展卸貨和安裝工作,計劃60天內(nei) 完成建設任務。
“綠色考察”理念將貫穿新科考站的建設過程。在保證質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工作人員將通過一體(ti) 化設計統籌各係統,進行國內(nei) 裝配化定製及預拚裝,集約化管理建築所需材料,實現節能、節水、節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通過減少擾動南極現場的區域麵積,減少臨(lin) 時設施和現場施工人員數量,並最大限度地控製施工活動範圍,以達到綠色環保建站的目的。
考察還有哪些重點任務?
將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係統的影響與(yu) 反饋開展調查
除了新科考站的建設工作,此次南極考察重點任務還包括以下幾個(ge) 方麵。
中國第四十次南極考察隊領隊、首席科學家張北辰介紹,首先,將圍繞氣候變化對南極生態係統的影響與(yu) 反饋開展調查。計劃依托“雪龍”號和“雪龍2”號分別在東(dong) 南極普裏茲(zi) 灣、宇航員海,西南極羅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極半島臨(lin) 近海域開展生物生態、水體(ti) 環境、沉積環境、大氣環境及汙染物分布綜合調查監測。同時,依托中山站、長城站、昆侖(lun) 站開展生態係統、近岸海洋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大氣環境、雪冰環境、空間環境綜合調查監測,深入研究南極在全球氣候環境變化中的作用。
張北辰表示,本次考察還將充分發揮國家平台支撐保障能力,積極支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重點科研任務和國產(chan) 自主化裝備試驗工作,開展極地保障裝備現場試驗。
此外,本次考察的一個(ge) 重要方麵,就是開展國際南極科學前沿領域合作研究。將實施與(yu) 挪威、澳大利亞(ya) 等多國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調查任務,探究南極冰蓋接地帶這一關(guan) 鍵數據空白區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蓋物質平衡的精確評估和不穩定性研究,並與(yu) 多國開展後勤保障方麵的國際合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