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航空夢”到“航天夢”的跨越
北京時間10月26日11時14分,搭載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隨後,10月31日,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dong) 風著陸場成功著陸。
在網絡上,神舟十七號成功發射和神舟十六號返回艙成功回家成為(wei) 熱門話題。網友們(men) 為(wei) 中國航天築夢太空、接續奮鬥的努力而欽佩,一位網友感歎:“中國航天心懷星辰大海,征途永不止步。”
神箭護神舟
蒼茫大漠,胡楊挺立。2023年10月26日11時14分,長征二號F遙十七運載火箭托舉(ju) 著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送湯洪波、唐勝傑、江新林3位航天員奔赴“天宮”。
相比長征二號F遙十六火箭,遙十七火箭共有25項技術狀態變化。
聚焦這些技術革新,人民網發布文章稱,作為(wei) 神舟飛船的黃金搭檔,“神箭”長征二號F火箭再顯身手。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ti) 設計部總體(ti) 設計室主任魏威介紹,相比長征二號F遙十六火箭,遙十七火箭共有25項技術狀態變化。其中,元器件國產(chan) 化替代、軟件配置項調整等優(you) 化改進,提高了火箭的可靠性與(yu) 安全性;發射場操作流程的優(you) 化,提高了發射場工作效率;發射場預案的細化完善,有助於(yu) 快速及時處理異常問題。
文章還提到,在神舟十七號載人飛船上,搭載著測控通信產(chan) 品——話音處理器。神舟十七號乘組還沒有抵達空間站時,話音處理器中的空空話音鏈路通道,就已經能夠實現載人飛船與(yu) 空間站之間的雙向通話了。空空通信的建立,使得正在空間站“辦公”的航天員們(men) 也能隨時關(guan) 心神舟十七號乘組的旅途狀況。
當神舟十七號飛船靠近空間站組合體(ti) ,由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自主研製的微波雷達承擔了飛船與(yu) 空間站交會(hui) 對接過程中的測量重任。這型微波雷達能夠精確輸出兩(liang) 個(ge) 空間飛行器之間的距離、速度、角度等相對運動參數,發射功率低、測量精度高、抗幹擾能力強。同時,中國電科研製的激光交會(hui) 對接雷達能夠提供精確定位和測量支撐。專(zhuan) 家介紹,在飛船製導、導航與(yu) 控製分係統引導下,激光交會(hui) 對接雷達可以完成對有限空域內(nei) 目標飛行器的搜索、捕獲、跟蹤測量,實時獲取相對距離、視線角等參數,為(wei) 實現快速交會(hui) 對接提供精準保駕護航。
“這是一場接續實現夢想的遠征。”在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e) 中,航天員是主角之一。新華網發文關(guan) 注了神舟十七號搭載的3位航天員。
文章這樣描寫(xie) 出發前的3位航天員:指令長湯洪波走在中間,這是他在兩(liang) 年多時間裏的第二次飛天。在湯洪波的老家湖南湘潭,他的父親(qin) 正通過直播觀看出征儀(yi) 式。他堅信有國家強大的科技力量做保障,這一次,兒(er) 子也一定會(hui) 圓滿完成任務。
航天員唐勝傑,是首位出征太空的甘肅籍航天員。敦煌飛天的美麗(li) 傳(chuan) 說,已在他的家鄉(xiang) 傳(chuan) 頌了千年。他的出現,讓家鄉(xiang) 父老雀躍歡呼。唐勝傑說:“我們(men) 趕上了一個(ge) 好時代,時代給了我們(men) 追夢圓夢的舞台,實現了從(cong) 蔚藍到深藍的增色,實現了從(cong) ‘航空夢’到‘航天夢’的跨越。”
河南省杞縣的街坊四鄰早早守在電視機前看江家小兒(er) 子。曾經的江新林還是個(ge) 得了獎狀就藏起來從(cong) 不張揚的孩子,如今已是“不負時代,以奮鬥的姿態奮力奔跑”的航天員。
前來送行的人群中有楊利偉(wei) ,他向即將踏上飛天之旅的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揮手致意。
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wei) 也是從(cong) 這裏領命出征,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千年夢想變為(wei) 現實。
楊利偉(wei) 出征時,身後問天閣那麵牆還是空白的。今天,執行曆次載人飛行任務航天員的巨幅照片鋪滿牆麵。不久後,首登太空的航天員唐勝傑和江新林也將位列其中。
從(cong) 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cong) 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cong) 獨自飛行到太空會(hui) 師……時至今日,我們(men) 已經建成了屬於(yu) 自己的“太空家園”,在浩瀚宇宙擁有了一方溫馨港灣。
東(dong) 風迎凱旋
11月1日,在抖音平台,神舟十六號返航的話題排名熱搜榜單前10,搜索神舟十六號返回話題超1100萬(wan) 人,搜索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平安抵京也近1200萬(wan) 人。有網友在網上留言說:“飛船在夜空中劃過天際,似流星般璀璨耀眼!”
人民網發布文章,關(guan) 注返回艙返回過程。文章稱,北京時間2023年10月31日8時11分,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返回艙在東(dong) 風著陸場成功著陸,現場醫監醫保人員確認航天員景海鵬、朱楊柱、桂海潮身體(ti) 健康狀況良好,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7時21分,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通過地麵測控站發出返回指令,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軌道艙與(yu) 返回艙成功分離。之後,飛船返回製動發動機點火,返回艙與(yu) 推進艙分離,返回艙成功著陸,擔負搜救回收任務的搜救分隊及時發現目標並抵達著陸現場。
飛天,是接續傳(chuan) 承的事業(ye) 。在神舟十六號返回之前,新華網關(guan) 注到一個(ge) 有趣的小故事。
10月29日,神舟十六號、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進行交接儀(yi) 式。接過神十六指令長景海鵬移交過來的中國空間站鑰匙,神十七指令長湯洪波說:“在我眼裏,它此時此刻就是一根接力棒。”
這根接力棒的背後,是一位位中國航天員不忘初心、努力奮鬥的感人故事。
新華網報道了神舟十六號航天員成功飛天背後的故事。為(wei) 了飛天,50多歲的景海鵬在地麵訓練時每天保持600個(ge) 俯臥撐、600個(ge) 仰臥起坐、上千次跳繩,將70多本飛行手冊(ce) 、操作指南,上萬(wan) 條指令爛熟於(yu) 心,以優(you) 秀的身體(ti) 素質和飛行技能隨時準備接受祖國挑選。
朱楊柱和桂海潮入選第三批航天員之前,在大學從(cong) 事科研工作,均沒有空中飛行經驗。因此,朱楊柱剛開始練習(xi) 手控交會(hui) 對接技術時非常吃力,桂海潮也在一開始的轉椅訓練中有不適反應——冒虛汗、惡心、頭暈。
為(wei) 了飛天,公寓裏放置的那台手控交會(hui) 對接桌麵式訓練器成了朱楊柱課後加練的地方。經過上千小時的訓練,他形成肌肉記憶,實現了手控交會(hui) 對接的精準操作。
為(wei) 了飛天,桂海潮開始加練——每天練習(xi) 20分鍾“打地轉”,一隻手抓著另一側(ce) 耳朵原地旋轉。就這樣,練習(xi) 了一段時間後,他的訓練成績也達到了一級。
逐夢新征程
人民網轉載人民日報文章,梳理了從(cong) 神舟五號到神舟十七號,從(cong) 首次太空飛行到長期駐守空間站,20年間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e) 實現的跨越式發展,以及取得的成就。
神舟載人飛船變得更智能、更舒適,航天員太空飛行人數更多、時間更久,載人航天技術向著更高層次不斷跨越,載人航天成果應用越來越廣泛……文章稱,伴隨載人航天事業(ye) 的發展,航天員的類型也更加豐(feng) 富,包括了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zhuan) 家等。前不久,中國空間站空間科學與(yu) 應用項目申報係統正式開通,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中國空間站首位載荷專(zhuan) 家桂海潮在太空發出了一起到“天宮”做科學實驗的邀請。未來,航天員選拔將更加開放。
火箭朝著更可靠、更安全、更智能的方向變化,支撐中國航天邁向太空的腳步走得更穩更遠。守護航天員天地往返的“神箭”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用全戰全勝的成績完成從(cong) 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七號的全部發射任務。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長征七號火箭為(wei) 空間站階段各項任務圓滿完成保駕護航。如今,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長征十號也正在抓緊研製中。
偉(wei) 大壯舉(ju) 的背後,總有一些溫馨的瞬間。
人民網的文章報道了這樣一個(ge) 細節。神舟十一號任務時,中國首次在太空人工栽培蔬菜。航天員景海鵬在日記中這麽(me) 寫(xie) 道:“當時我和陳冬兄弟第一時間把這個(ge) 好消息告訴了地麵工作人員。我們(men) 拍了很多照片,還跟生菜芽合影留念。”6年後的2022年,中國航天員首次在太空過中秋,吃上了自己培育的新鮮生菜。航天員蔡旭哲評價(jia) :“口感很好。”
中國新聞網報道了神舟十六號航天員和神舟十七號航天員在“天宮”會(hui) 師的場景。文章稱,在載人飛船與(yu) 空間站組合體(ti) 成功實現自主快速交會(hui) 對接後,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從(cong) 飛船返回艙進入軌道艙。19時34分,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順利打開“家門”,歡迎遠道而來的神舟十七號航天員乘組入駐“天宮”。隨後,兩(liang) 個(ge) 航天員乘組拍下“全家福”,共同向全國人民報平安。
2021年,航天員湯洪波作為(wei) 首批入駐中國空間站的航天員之一,親(qin) 曆了“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的曆史時刻;時隔2年後重返“天宮”,他又親(qin) 身感受了中國空間站建設中彰顯的中國速度和中國力量。
光明網轉發新華社文章,講述了其中細節。“神舟十二號飛行任務撤離返回之前,我忍不住再次回到核心艙,看了看自己精心調試的設備,摸了摸自己親(qin) 手安裝的螺絲(si) ,真的很舍不得。”當時常夢回太空的湯洪波再次回到這裏時,“一室一廳”已經擴充到了“三室一廳”。
中國科技網的報道文章關(guan) 注了航天員桂海潮的學生。文章稱,桂海潮的博士生蘇文傑,今年26歲,研究方向為(wei) 著陸器製導與(yu) 控製。導師“太空出差”這段時間,她攢了很多問題準備請教。“未來,希望能投入我國深空探測任務中,或許不遠的將來,導師就可以搭乘我參與(yu) 設計的著陸器登陸月球。”蘇文傑說。
20年20人進入太空,華夏兒(er) 女叩問蒼穹,步履不歇;30戰30捷一氣嗬成,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再立新功。
“回首飛天路,逐夢新征程。”目前,新一代載人飛船、月麵著陸器、載人月球車等均在研製建設,中國載人登月任務已全麵啟動。中國載人航天探索的腳步不會(hui) 隻停留在近地軌道,一定會(hui) 飛得更穩、更遠。楊俊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