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2023前沿科學創新大會:讓研究人員更專注科學本質

發布時間:2023-11-03 15:3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前沿科學話題、國際合作挑戰、科研職業(ye) 規劃……11月1日至2日在浙江杭州舉(ju) 行的2023前沿科學創新大會(hui) 上,聚焦科研人員關(guan) 注的若幹主題,與(yu) 會(hui) 的院士、專(zhuan) 家和青年學者們(men) 展開研討。

  不同主題的研討,指向同一個(ge) 目標——讓研究人員更專(zhuan) 注科學本質。

  “多學科交叉,能讓專(zhuan) 業(ye) 研究到達新高度”

  “今天的交叉學科討論非常有作用。”以“氣候危機與(yu) 碳中和”為(wei) 題一番熱議後,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dong) 這樣點評。

  郭華東(dong) 也是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該中心的一項主要任務,是以科技創新支撐全球發展倡議和可持續發展目標實現,涉及地球科學、空間科學技術、生命科學、農(nong) 林地礦水等多個(ge) 領域。

  “互相交流借鑒,多學科交叉,能讓專(zhuan) 業(ye) 研究到達一個(ge) 新的高度。”郭華東(dong) 說。

  2023前沿科學創新大會(hui) 上,研討主題的設置特別突出了交叉、交融。

  極端氣候頻發,如何精準高效防災?ChatGPT成熱潮,如何判斷人工智能技術能力的邊界?對於(yu) 下一次可能出現的傳(chuan) 染病大流行,該怎樣預防應對?題目都是會(hui) 前征集、凝練而來,參與(yu) 研討的科學家不局限在單一領域。

  “解決(jue) 氣候變化的問題,就可以從(cong) 多個(ge) 學科出發。”學術期刊《創新》(The Innovation)編委、中國科學院地質與(yu) 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楊蔚說。《創新》雜誌社是這次大會(hui) 的主辦單位。

  楊蔚說,學術期刊是一個(ge) 交流平台,前沿科學創新大會(hui) 也是一個(ge) 交流平台,目標都是促進不同學科的科研人員交流。

  “可以先跟熱點,但不能總跟熱點”

  成長壓力大、精力被分散,是不少青年科學家在科研道路上麵臨(lin) 的共同問題。如何不變“青焦”?前沿科學創新大會(hui) 上,話題被拋給院士們(men) 。

  “有的時候,隻要再挖深一點點,就能找到水。”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教授李蘭(lan) 娟打了個(ge) 比方:科學前沿發展非常快,要瞄準沒有解決(jue) 的科學問題,堅韌地把科研做下去,做“堅持挖井的人”。

  對比自己帶過的不同學生,奧地利科學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程海認為(wei) ,科學家要找到自己感興(xing) 趣的課題,堅持研究不會(hui) 痛苦,反而是一件開心的事。

  “可以先跟熱點,但不能總跟熱點。”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香港城市大學教授張華以自己的科研經曆為(wei) 例,建議青年科學家勇於(yu) 投身相對獨立的研究領域。

  “讓中國期刊更有國際影響力”

  科學家尤其是青年科學家,怎樣看待中國的科技期刊“走出去”?

  “大家既為(wei) 中國科研水平迅速提高感到驕傲,又感到中國期刊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仍有待提升”“培育一批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讓中國期刊更有國際影響力,是這一代科研人員的曆史使命”……會(hui) 上會(hui) 下,一批青年科學家在熱烈交流。

  中國的原創科學成果和科學論文越來越多,需要更多高質量的中國科技期刊,這是科研人員的共識。中國期刊如何進一步國際化?不少科研人員在探索和探討。

  中國科學院院士、《創新》主編韓布興(xing) 說,辦一本優(you) 質的科技期刊,需要不斷攀升的科研實力,需要有大量科學家支持,需要公正的審稿流程,需要專(zhuan) 業(ye) 的采編人才。

  在今年6月公布的最新《期刊引證報告》中,《創新》的影響因子為(wei) 32.1,在其類別中全球排名靠前。影響因子是衡量科技期刊影響力的一項重要指標。

  “這本期刊的出版編輯工作,大多數由青年科學家利用業(ye) 餘(yu) 時間承擔。”韓布興(xing) 說,“新時期的青年科學家,在國際科技舞台可以有更多作為(wei) 。”

  (新華社杭州11月2日電 記者董瑞豐(feng) )

  《光明日報》(2023年11月03日 01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