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規劃
作者:高曉溪(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wei) 高質量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中,作為(wei) 指導理念的“兩(liang) 山論”“美麗(li) 中國”和“清潔美麗(li) 世界”,以及作為(wei) 戰略安排的主體(ti) 功能區規劃、科學布局“三生空間”(生產(chan) 、生活和生態空間)和統籌國土空間資源的高水平利用等,集中體(ti) 現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規劃,對建立健全現代環境治理體(ti) 係有著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yi) 。
11月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了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三次會(hui) 議,審議通過了《關(guan) 於(yu) 全麵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的意見》《關(guan) 於(yu) 加強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指導意見》等多份文件,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會(hui) 議時強調,建設美麗(li) 中國是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要錨定2035年美麗(li) 中國目標基本實現,持續深入推進汙染防治攻堅,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提升生態係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守牢安全底線,健全保障體(ti) 係,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從(cong) 空間規劃的角度來領會(hu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有助於(yu) “錨定2035年美麗(li) 中國目標基本實現”和“推動實現生態環境根本好轉”。
堅持“兩(liang) 山論”的有機統一
“促進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作為(wei) 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之一,強調“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兩(liang) 山論”同時蘊含了時空並存的辯證思維、和諧共生的總體(ti) 思維和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指引並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用“兩(liang) 山”形象地比喻“生態空間”和“經濟發展空間”,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hui) 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chan) 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這就要求我們(men) 既要以曆史思維“著眼於(yu) 大生態、大環境,著眼於(yu) 中國的可持續發展、中華民族的未來”,也要“從(cong) 係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新的治理之道”“統籌兼顧、整體(ti) 施策、多措並舉(ju) ,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通過“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和“四個(ge) 全麵”戰略布局的協同推進,匯聚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合力,以生態空間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助力實現“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關(guan) 注的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有機統一,“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傳(chuan) 遞的責任意識、大國形象和治理擔當,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描繪的生態空間願景。
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觀、長遠觀、整體(ti) 觀
“生命共同體(ti) ”理念同樣蘊含著豐(feng) 富的空間內(nei) 容。如果說“生命”代表了一定時間跨度的話,“共同體(ti) ”則強調不同生命在同一空間交匯點上的和諧狀態,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所言,“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yu) 自然是生命共同體(ti)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林和草,這個(ge) 生命共同體(ti) 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
理解生態問題要立足於(yu) 人類文明新形態的理論高度,牢固樹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局觀、長遠觀、整體(ti) 觀,既要深刻領會(hui)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蘊含的人民情懷、文化情懷、生態情懷、民族情懷、天下情懷,也要全麵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沙的共生共榮與(yu) 人類福祉的辯證關(guan) 係,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wei) 民,讓人民群眾(zhong) 在健康宜居的生活環境中切實體(ti) 會(hui) 到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與(yu) 此同時,“生命共同體(ti) ”理念對於(yu) 拓展生態治理的空間邊界,打造“美麗(li) 中國”建設和“清潔美麗(li) 世界”建設的互動格局也有重要的指導意義(yi) 。隻有將生態文明建設看作一個(ge) 包容開放的係統工程,堅持以多邊主義(yi) 和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凝聚最大共識,摒棄以鄰為(wei) 壑、單打獨鬥的西方中心主義(yi) 立場,才能真正將構建地球美好家園的合作願景落到實處。
提升生態空間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
科學化時代化的治理策略是推動製度優(you) 勢轉化為(wei) 治理效能的有效依托。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立足生態文明的頂層設計,堅定不移地走生態優(you) 先、綠色發展之路,強調在合理分配空間資源、協調空間秩序以及尊重空間複雜性的基礎上,著力提升生態空間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為(wei) 構建綠色、均衡、低碳和可持續的生態空間格局提供了方法論依據。根據不同的工作側(ce) 重,主要從(cong) 以下三個(ge) 方麵展開:
首先,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製度,完善主體(ti) 功能區配套政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完善國土空間規劃,落實好主體(ti) 功能區戰略,明確生態紅線,加快形成自然保護地體(ti) 係,完善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在空間上對經濟社會(hui) 活動進行合理限定。”所謂主體(ti) 功能區,是指以結構優(you) 化、集約開發以及陸海統籌為(wei) 原則,按照開發方式、內(nei) 容和層級的不同而形成的空間形態劃分。其目的在於(yu) 通過構建優(you) 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和國土空間體(ti) 係,解決(jue) 國土資源開發過程中的綜合考慮不足、地域功能單一化或差異機製缺失等問題。
其次,針對粗放型發展模式已經破壞的生態空間及其修複工作而言,要始終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促進生產(chan) 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囑托,通過科學布局生產(chan) 、生活和生態空間(即“三生空間”),實現空間結構優(you) 化和動態平衡,既要看到“三生空間”相互依存又彼此獨立的辯證關(guan) 係,也要從(cong) 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和規範主體(ti) 實踐活動等方麵入手,完善空間規劃體(ti) 係、明晰空間開發管製的權責劃分,特別是基本農(nong) 田、生態保護、城鎮開發的空間管控邊界,構建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空間格局。
最後,將“社會(hui) -生態”要素的耦合機製納入生態空間修複的製度安排,在充分考慮主體(ti) 功能區環境承載能力的基礎上,注重從(cong) 人地關(guan) 係和諧與(yu) 民生福祉的需求側(ce) 出發,探索因時、因地製宜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空間配置模式,以生態空間修複帶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協同發展,助力地方性環境修複轉向全區域、多尺度的生態空間塑造。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都市馬克思主義(yi) ’空間批判理論研究”(22CKS013)和教育部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列斐伏爾的空間批判理論及其當代效應研究”(20YJC720005)的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