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粉絲已經在期待下一屆學青會了
第一屆學生(青年)運動會(hui) (以下簡稱“學青會(hui) ”)已經落下帷幕。與(yu) 很多賽事不同,這場青春相約的盛會(hui) ,不少觀眾(zhong) 是參賽選手的父母。他們(men) 自稱是孩子的“粉絲(si) ”,在孩子的體(ti) 育道路上,一路陪伴。
這一代父母中,不少是80後,坐在賽場邊鼓掌、加油的他們(men) 如何看待體(ti) 育與(yu) 學業(ye) 、如何看待孩子走上競技體(ti) 育的職業(ye) 道路?學青會(hui) 期間,記者采訪了部分專(zhuan) 業(ye) 教練和家長,家長粉絲(si) 的群像逐漸清晰起來。
“近年來,寒假來北海進行冬訓的青少年隊伍越來越多,組團陪同的家長也越來越多。”北海市足球協會(hui) 副主席李永智介紹,以前,基本上是教練帶隊,沒有家長。現在,反而是很多家長出費用,請教練在寒暑假組隊帶著孩子進行集訓,或是外出參加各種比賽。這些非官方的活動,家長樂(le) 此不疲。
在和家長的交流中,李永智發現,絕大部分家長熱衷給孩子進行體(ti) 育培訓的出發點很純粹,並不是想走職業(ye) 化的道路,而是為(wei) 了讓孩子加強鍛煉,或是獲得更多的集體(ti) 生活機會(hui) 。
李永智的說法在家長趙宇這裏得到印證。趙宇的女兒(er) 是學青會(hui) 重慶代表團的羽毛球運動員趙心諾,目前在重慶七中讀高二。
趙宇說,“學習(xi) 差才學體(ti) 育”的觀念早已轉變,體(ti) 育鍛煉跟學習(xi) 是相輔相成的關(guan) 係,孩子在學習(xi) 之餘(yu) 兼顧校隊訓練,確實挺辛苦的。但是,女兒(er) 通過專(zhuan) 業(ye) 訓練,有效釋放了學習(xi) 壓力,反而促進了學業(ye) ,變得更自信、樂(le) 觀、開朗。
這位爸爸曾糾結過,中考後,讓孩子走職業(ye) 道路,還是繼續上高中。趙宇說,他更希望孩子能做到“坐下去會(hui) 寫(xie) ,站起來能說,球場上又能殺球”。
學青會(hui) 廣東(dong) 代表團足球運動員吳銳棣,是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的高三學生。球場上的他靈活地搶斷、防守,下場後的他則默默在一旁看比賽。
他的父親(qin) 吳楚廣說,就是因為(wei) 孩子性格內(nei) 向,不善於(yu) 和別人溝通,所以在上小學前,他就把孩子送去踢球。後來,發現孩子非常喜歡足球運動,在一次次比賽中建立了自信、獲得了動力。
讓吳楚廣欣慰的是,他看到了孩子的成長,吳銳棣目前文化課成績在全班中等偏上。馬上高考了,他期待孩子走上更高的平台。
對“學習(xi) 成績不好才來搞體(ti) 育”的說法,學青會(hui) 廣東(dong) 代表團遊泳代表隊(中學組)領隊、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副校長肖朝雲(yun) 認為(wei) ,“這是一種誤解”。多年來,肖朝雲(yun) 在學校抓體(ti) 育。她說,“學習(xi) 好體(ti) 育好”是所有家長的追求,而學校也堅持“學習(xi) 與(yu) 體(ti) 育”要兩(liang) 不誤。
李永智帶過的孩子裏,有兩(liang) 個(ge) 讓他印象深刻。有一個(ge) 孩子在隊裏一直打不上比賽,但他沒有怨言,最後考上了華南理工大學。另一個(ge) 孩子來自單親(qin) 家庭,由於(yu) 很叛逆,家長就把他放到足球這個(ge) 集體(ti) 項目裏,從(cong) 此有了更多關(guan) 心他的隊友和教練。後來,這個(ge) 孩子考上了華南師範大學。這個(ge) 孩子還專(zhuan) 門為(wei) 此感謝李永智。
在學青會(hui) 的賽場邊,不少家長都表達了這樣的觀點:讓孩子參加比賽的目的並不是為(wei) 了“贏”,一方麵是因為(wei) 興(xing) 趣,另一方麵是因為(wei) 體(ti) 育精神。
“拿第幾都好,盡力了就好”“機會(hui) 非常難得,享受比賽的過程”……在采訪中,不少追隨著運動員步伐來到學青會(hui) 觀賽的家長都抱著平和的心態,享受和孩子一起參賽、一起成長的過程,比賽結果在他們(men) 眼中,反而沒那麽(me) 重要。
“隻有拚盡全力,才能拿到成績。”學青會(hui) 北京代表團網球運動員白潤楷的母親(qin) 張予,年輕時是國家隊400米欄選手。她認為(wei) ,現在的孩子衣食富足,什麽(me) 都能輕易得到,不像他們(men) 那一代缺衣少食。在她看來,學習(xi) 與(yu) 體(ti) 育是不衝(chong) 突的。有了敢吃苦、敢拚搏的體(ti) 育精神,反而能更好地克服學習(xi) 上的困難。作為(wei) 曾經的運動員,張予覺得,“體(ti) 育給了我強大的心理素質和從(cong) 頭再來的勇氣”。
來自廣州市第五中學高三的陳三畏,在2020年就拿到了國家一級運動員證書(shu) 。他站在隊友旁邊顯得有點嬌小,但他在賽場上的爆發力,卻讓觀眾(zhong) 對這個(ge) “小個(ge) 子”刮目相看。其父親(qin) 陳劍豪表示,孩子從(cong) 小學一年級開始踢球,請當地的老教練訓練,找各種民間比賽踢,去一些地方找當地球隊切磋。“我們(men) 和孩子都很開心,鍛煉身體(ti) 的目的達到了。”陳劍豪說,孩子作為(wei) 廣東(dong) 代表團的一員,更享受體(ti) 育精神帶來的愉悅。而自己來北海觀賽,還去看了帆船比賽,感受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看到這麽(me) 多家長到現場支持孩子,學青會(hui) 校園組(中學)男子足球項目廣東(dong) 隊主教練張勇瑞希望孩子們(men) 都能有上場的機會(hui) 。他說,每個(ge) 隊員都很優(you) 秀,不少人早就拿到國家一級運動員證書(shu) 了,有時他也會(hui) 糾結讓誰打首發。讓他欣慰的是,無論什麽(me) 時候上場,孩子們(men) 都全力以赴。而家長的心態也有了轉變,更多是讓孩子享受比賽、享受運動,最終又回歸到體(ti) 育精神上麵來。
如今,隨著各地體(ti) 教融合的發展,“文體(ti) 兩(liang) 不誤,文體(ti) 兩(liang) 開花”在很多00後運動員身上體(ti) 現得淋漓盡致。很多年輕選手在體(ti) 育項目上顯露出無限的潛力,在學習(xi) 上也展現出自己的實力。
體(ti) 教融合主要突破什麽(me) 問題?肖朝雲(yun) 認為(wei) ,讓一些優(you) 秀的專(zhuan) 業(ye) 教練,到普通中學來,讓學生接受專(zhuan) 業(ye) 教練的指導。體(ti) 育老師則可以在學生思想工作、心理護航和隊伍管理等方麵提供更多的支持。目前,很多學校隻有“教”的體(ti) 育老師,而缺乏“體(ti) ”方麵的專(zhuan) 業(ye) 教練。如今,退役的奧運冠軍(jun) 到高校當老師已經不是個(ge) 案,這無論在大學還是中學,都能形成非常好的輻射作用。
(實習(xi) 生鄭全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李瑞璿 記者 謝洋 林潔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