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四鏈”深度融合 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
作者:劉誌迎(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周勇、蔣子浩(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如何實現深度融合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問題,需要厘清其內(nei) 在邏輯和實踐路徑。當前,需要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以科技創新賦能產(chan) 業(ye) 升級;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促進科技創新衍生出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借助資本力量促進產(chan) 業(ye) 化發展;依托“三鏈”平台聚集人才,構建人才鏈強大的智力支撐。
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
以科技創新賦能產(chan) 業(ye) 升級
產(chan) 業(ye) 鏈是產(chan) 業(ye) 中具有縱向商業(ye) 關(guan) 聯活動的多企業(ye) 鏈式關(guan) 係,也即用戶視角的供應鏈或價(jia) 值增值角度的價(jia) 值鏈。我國已是全球公認的製造大國,但是在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中“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國際依賴性嚴(yan) 重,產(chan) 業(ye) 鏈薄弱點集中體(ti) 現在基礎材料、基礎零部件(元器件)、基礎工藝、基礎裝備(工業(ye) 裝備、醫療設備和實驗設備)和基礎軟件等五類產(chan) 業(ye) 基礎技術上,成為(wei) 製約我國從(cong) 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升級的關(guan) 鍵所在,當前迫切需要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在“五基”領域注入科技創新力量,著力解決(jue) 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鏈中的“短板”。所以,國家提出打好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科技創新賦能產(chan) 業(ye) 升級,首先必須梳理清楚產(chan) 業(ye) 鏈的短板所在。通過建立科技普查製度、行業(ye) 協會(hui) 調研和龍頭企業(ye) 報告等形式,係統摸清各產(chan) 業(ye) 鏈的關(guan) 鍵核心技術缺失的具體(ti) 狀況。其次是圍繞著產(chan) 業(ye) 鏈的短板技術,列出技術攻關(guan) 難題,做到技術研發目標精準,技術指標達到或超越產(chan) 業(ye) 發展國際標杆水平。其三是部署創新鏈(產(chan) 學研)精銳力量,分兩(liang) 個(ge) 項目組開展競爭(zheng) 性研發攻關(guan) ,研發資金分基本投入和獎勵性投入,獎勵性投入給予研發成功者,以激發研發活力。其四是將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難題實現突破納入國家級技術獎勵評審的優(you) 先入選條件。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力促“五基”技術全麵提升,實現產(chan) 業(ye) 整體(ti) 升級。
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
促科技創新衍生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創新鏈是科技創新中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工程化驗證或中試、技術成果商業(ye) 化等相連接的鏈式關(guan) 係。從(cong) 科學到技術再到產(chan) 業(ye) ,要經曆基礎研究向應用基礎研究跨越的“模糊地帶(基礎研究是否有應用價(jia) 值)”,從(cong) 應用基礎研究向技術開發跨越的“魔鬼河(應用基礎研究是否能支撐新技術開發)”,從(cong) 技術開發向商業(ye) 化跨越的“死亡穀(新技術成果是否可以實現商業(ye) 化應用)”,從(cong) 初步商業(ye) 化向規模化產(chan) 業(ye) 發展跨越的“達爾文之海(市場競爭(zheng) 優(you) 勝劣汰)”,規模化產(chan) 業(ye) 還會(hui) 遇到“衰退鴻溝(是否還能夠持續創新)”。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化轉化是一個(ge) 非常複雜的過程。但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前瞻布局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培育發展未來產(chan) 業(ye) ,是創新大國崛起的必然選擇。
科技創新衍生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首先要清晰認知科學、技術和創新的關(guan) 係。科學家的主要任務是科學發現,工程師的主要任務是技術發明,企業(ye) 家的主要任務是商業(ye) 化發展,創新鏈包含科學、技術、產(chan) 業(ye) 雙向交互影響。其二要精準疏通“模糊地帶、魔鬼河、死亡穀、達爾文之海和衰退鴻溝”堵點,使其順利產(chan) 生鏈式反應並向產(chan) 業(ye) 鏈延伸,不能僅(jin) 滿足於(yu) 發表論文和申請專(zhuan) 利,創新鏈要能夠衍生出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或未來產(chan) 業(ye) 。其三要係統化建立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破四唯”要立新標準,按照創新鏈各環節準確界定學科性質,建立學科評價(jia) 體(ti) 係,引導創新鏈聯動。其四要大力鼓勵學術創業(ye) ,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wei)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形成新質生產(chan) 力。
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
借助資本力量促進產(chan) 業(ye) 化發展
科技進步需要資金投入並借助資本力量,資本獲取收益需要借助科技力量。創新鏈的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工程化驗證或中試、技術成果商業(ye) 化等環節的連續過程,每一階段都需要資金注入或投融資,既包括主要用於(yu) 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重要技術研發的政府公共研發投入,主要用於(yu) 技術研發,也有部分用於(yu) 應用基礎研究的企業(ye) 研發投入;還包括技術成果商業(ye) 化後的天使基金、風險投資(VC)、私募基金(PE),以及上市融資(IPO)、配股、增發、可轉債(zhai) 等多種形式的資本加持,從(cong) 而形成了圍繞創新鏈的完善資金鏈。其中,在創新鏈向產(chan) 業(ye) 鏈延伸逐步衍生出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或未來產(chan) 業(ye) 階段,資本力量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
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鏈,首先要持續優(you) 化中央財政五類科技計劃(專(zhuan) 項、基金等)支持結構,重點確保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有足夠的資金支持,有力支持重要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核心技術攻關(guan) 。其二要引導和激勵企業(ye) 加大研發投入,隻有形成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投入結構,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才能穩步提升。其三要大力發展和完善天使基金、風險投資、私募基金等各類基金市場,這對學術創業(ye) 、科研成果轉化具有特別重要的作用。其四要深入落實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精神,優(you) 化資金供給結構,把更多金融資源用於(yu) 促進科技創新。其五要大力培育一流投資銀行、投資機構、會(hui) 所和律所機構,發展多元化股權融資,重點支持科技型企業(ye) 上市公司融資。
依托“三鏈”平台聚人才
構建人才鏈強大的智力支撐
產(chan) 業(ye) 鏈是基礎,創新鏈是動力,資金鏈是保障,人才鏈是以上三鏈的主體(ti) 力量。綜合國力競爭(zheng) 說到底是人才競爭(zheng)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資金鏈融合,需要構建多元化、多層次人才鏈。既需要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jun) 人才和創新團隊,也需要大批量卓越工程師和高水平技術工人;既需要優(you) 秀企業(ye) 家和科技人才,也需要高水平金融人才。圍繞產(chan) 業(ye) 鏈構建人才鏈的關(guan) 鍵人才是卓越企業(ye) 家,圍繞創新鏈構建人才鏈的關(guan) 鍵人才是戰略科學家,圍繞資金鏈構建人才鏈的關(guan) 鍵人才是優(you) 秀金融家。要依托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和資金鏈的各類平台集聚人才形成人才鏈,為(wei) 其多鏈融合發展起到人才支撐作用。
構建人才鏈強大的智力支撐,首先需要改變對人才的局限性認識。把各種有“帽子”的人叫作人才,把重點高校畢業(ye) 生看作是人才,忽視了人才多元性和多層次性。其二要高度重視企業(ye) 家人才,因為(wei) 企業(ye) 家是整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和資金鏈融合的關(guan) 鍵人才。其三是充分發揮院士的戰略性作用,使其真正成為(wei)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問題的解決(jue) 者和攻關(guan) 團隊的領軍(jun) 者。其四是將解決(jue) 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技術和推動創新鏈形成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列為(wei) 晉升工程院院士的關(guan) 鍵條件,引導各類領軍(jun) 人才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其五是麵對人工智能深刻衝(chong) 擊既有人才培養(yang) 模式,應大力改革當前的教育模式和方法,以適應新的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需要。
瞄準“四鏈”融合設計政策
激發和引導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
政策鏈是黨(dang) 和政府為(wei) 解決(jue) 某經濟社會(hui) 問題而先後製定的在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在形態和功能上具有差別性的一係列政策。設計和實施行之有效的政策鏈,是為(wei) 構建多鏈融合創新生態營造政策環境。“四鏈”融合的本質是要形成多鏈融合的產(chan) 業(ye) 可持續創新生態,是為(wei) 了解決(ju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被卡脖子”、科技創新“孤島現象”和破解科研與(yu) 經濟“兩(liang) 張皮”痼疾等問題的重要任務,是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和創新驅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需要。要發揮有為(wei) 政府和有效市場有機結合的中國特色經濟治理模式,通過政策引導和激勵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形成。
政策鏈激發和引導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首先要改變過去按照行業(ye) 分類製定政策的傳(chuan) 統做法,探尋建立圍繞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資金鏈和人才鏈融合為(wei) 主線索的“政策矩陣”,規避條條、塊塊和條塊分割的固有僵化體(ti) 製。其二是頂層設計針對產(chan) 業(ye) 鏈關(guan) 鍵技術突破的政策“目標-類型-工具”,以重點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為(wei) 政策目標,從(cong) 需求側(ce) 和供給側(ce) 設計關(guan) 鍵核心技術突破的政策類型和工具。其三是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設計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的政策體(ti) 係,打通創新鏈的“五大”堵點難點,加快實現科技產(chan) 業(ye) 化發展。其四是製定服務於(yu) 創新鏈與(yu) 產(chan) 業(ye) 鏈融合的資金資本加持政策體(ti) 係,激發各類主體(ti) 加大研發投入,加快科研成果產(chan) 業(ye) 化進程。其五是製定依托“三鏈”平台聚集人才的政策體(ti) 係,集中破除人才引進、培養(yang) 、使用、評價(jia) 、流動、激勵等體(ti) 製機製障礙,引導人才服務於(yu) 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和資金鏈融合,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總之,圍繞“四鏈”融合設計針對性的促進科技和產(chan) 業(ye) 創新的“政策矩陣”,讓政策更好地引導科技創新方向,服務於(yu) 產(chan) 業(ye) 創新需要,真正形成多鏈融合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2&zd094>階段性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