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煥發民營經濟精氣神

發布時間:2024-01-11 11:26: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謝 茹(全國政協常委,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江西省工商聯主席)

  2023年以來,圍繞推動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一係列重磅政策相繼出台落地,破壁除障、消腫化瘀,民營經濟持續恢複向好,民營企業(ye) 表現可圈可點。

  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jun) 。近年來,黨(dang) 中央始終高度重視民營經濟健康、高質量發展。2023年7月份印發關(guan) 於(yu) 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9月份設立民營經濟發展局,國家相關(guan) 部門陸續製定出台係列配套措施。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促進民營企業(ye) 發展壯大,在市場準入、要素獲取、公平執法、權益保護等方麵落實一批舉(ju) 措”“促進中小企業(ye) 專(zhuan) 精特新發展”,再次為(wei) 民營經濟注入發展信心和強勁動力。隨著宏觀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鞏固增強,政策效應漸顯,民營經濟發展形勢有效改善。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新設民營企業(ye) 706.5萬(wan) 戶,同比增長15.3%;新設“四新經濟”民營企業(ye) 300.4萬(wan) 戶,占同期新設企業(ye) 總量的四成;中小企業(ye) 發展指數升至89.2,高於(yu) 2022年同期水平。民營企業(ye) 的量質齊升,展現出中國經濟強大的韌性和活力。

  也應看到,當前我國發展仍麵臨(lin) 諸多問題,實體(ti) 經濟領域受到外部需求不振、傳(chuan) 統產(chan) 能過剩等因素挑戰,民間投資預期仍偏弱、民營企業(ye) 創新動力不夠、中小微企業(ye) 生產(chan) 經營困難等難點還有待破解。對此,要多措並舉(ju) ,在打通政策落地見效“最後一公裏”上下功夫,進一步提振市場信心,引導民營企業(ye) 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篤定前行。

  強化政策宣傳(chuan) 解讀和輿論正麵引導。持續傳(chuan) 遞黨(dang) 中央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大政方針和鮮明態度,對詆毀我國基本經濟製度的言論堅決(jue) 駁斥,大力宣傳(chuan) 優(you) 秀民營企業(ye) 和企業(ye) 家的家國情懷和創新奮鬥典型,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ti) 的內(nei) 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更好發揮民營企業(ye) 黨(dang) 建思想政治引領作用,進一步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實踐、“入企走訪連心”走深走實,引導廣大民營經濟人士不斷提升堅如磐石的戰略定力、登高望遠的戰略眼光、勇爭(zheng) 一流的戰略主動,看清短期之“形”,讀懂長期之“勢”,把握經濟運行規律,搶抓發展機遇和主動權,增強信心和底氣。

  開展“民營經濟31條”政策評估。推動建立完善惠企政策直達快享機製、協調落實機製,以及民企參與(yu) 政策執行效果反饋機製,使政策紅利盡快從(cong) “紙上”落到企業(ye) “賬上”。以釘釘子精神聚焦解決(jue) 影響民企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急難愁盼問題。比如,下大力氣解決(jue) 拖欠民企賬款問題;開展招投標領域涉及民企歧視專(zhuan) 項治理,推動“非禁即入”普遍落實;促進執法司法對民企的平等保護,優(you) 化民企信用修複服務機製;推動重點領域公共研發服務平台建設,在更多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方麵推出項目清單,在更大範圍推廣政府首購訂購、首台(套)保險補償(chang) 模式,加大高端裝備、智慧物流、綠色低碳等領域應用場景開放力度;等等。讓民營企業(ye) 更真切地感受到國家想讓政策精準有效落地的決(jue) 心,以政府真心贏得民營企業(ye) 信心。

  著力優(you) 化民營企業(ye) 發展環境。營商環境是經營主體(ti) 發展之基、活力之源,也是抓好政策落實的堅強保證。堅持改革和法治雙輪驅動,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推動構建有利於(yu) 各類經營主體(ti) 公平競爭(zheng) 、競相發展的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積極構建親(qin) 清統一的政商關(guan) 係,建立完善常態化政企溝通交流機製、涉民企訴求快速處理機製,強化各級工商聯非公維權服務,依法保護民營企業(ye) 產(chan) 權和企業(ye) 家權益,真正實現“無事不擾、有求必應”“我負責陽光雨露,你負責茁壯成長”。

  政策千條萬(wan) 條,抓好落實第一條。政府發力、企業(ye) 努力、各方合力,以抓落實不斷釋放政策紅利,以抓落實穩預期、提士氣、築信心,定能進一步煥發民營經濟生力軍(jun) 的精氣神,激發開辟新賽道、塑造新優(you) 勢、拓展新空間的生機和活力,為(wei)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