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數字金融前景可期 入“鏈”融合迎未來

發布時間:2024-01-16 15:02: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我國數字經濟占GDP比重超過四成,是中國經濟裏最具有創新動能的部分。在促進數實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大力發展產(chan) 業(ye) 數字金融,能夠利用數字技術和產(chan) 業(ye) 鏈、工業(ye) 互聯網的生態來降低信息不對稱,為(wei) 產(chan) 業(ye) 端企業(ye) 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目前,數字金融在緩解小微企業(ye) 融資難方麵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化解老百姓投資難、有效支持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等方麵,需要持續發力。

  _______________

  兩(liang) 個(ge) 月前的一次海外調研,讓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劉曉春發現,新加坡及周圍國家和地區的金融科技公司,大多數是中國企業(ye) “走出去”的,即使是當地人注冊(ce) 的公司,其人才、技術、產(chan) 品和業(ye) 務模式也往往來自中國。

  在1月12日舉(ju) 行的第11期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南沙金融沙龍上,劉曉春說,這些金融科技公司出海,是近幾年來中國企業(ye) 出海的縮影,“是產(chan) 業(ye) 鏈的延伸,而不是產(chan) 業(ye) 鏈的轉移”。他進一步解釋說,這樣的產(chan) 業(ye) 鏈布局,如果能善加引導,將可能形成一個(ge) 以中國為(wei) 依托和主導的跨區域世界工廠,實質性地推動新型全球化的形成,將為(wei) 我國2024年及以後經濟增長開辟廣闊的市場,並反過來促進國內(nei) 大循環的不斷擴大。

  把國內(nei) 產(chan) 業(ye) 鏈擴展到國際,由此布局出海路線的金融科技企業(ye) ,有不少都成長於(yu) 我國近20年來的數字金融發展浪潮。用CF40成員、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的話來說,這些企業(ye) 的發展經驗對於(yu) 其他國家其他市場很有價(jia) 值,尤其是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他認為(wei) ,在助力相關(guan) 國家發展更便捷的支付平台、更順暢的融資渠道、更高效的投資模式、更普惠的保險服務的過程中,我國可以在數字金融相關(guan) 的國際標準、業(ye) 務規範製定中提高影響力,“增強我國金融領域的國際軟實力”。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中,“數字金融”也首次被寫(xie) 入正式文件。這次會(hui) 議首次提出要“加快建設金融強國”,要“做好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yang) 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在黃益平看來,對於(yu) 建設金融強國涉及的幾方麵任務,即全麵加強金融監管,完善金融體(ti) 係,改善金融服務,防範化解風險,數字金融都能夠發揮一些作用。

  “數字金融隻有服務實體(ti) 經濟才是有生命力的”

  什麽(me) 是數字金融?黃益平有個(ge) 簡單的理解,即應用數字技術改善金融服務。有關(guan) 數字金融更完整的定義(yi) 是,運用互聯網、大數據、雲(yun) 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改善金融產(chan) 品、流程和模式的創新金融業(ye) 務。它既包括科技公司為(wei) 金融業(ye) 務、流程與(yu) 產(chan) 品提供技術支持,也涵蓋傳(chuan) 統金融機構利用數字技術改善金融服務。

  人們(men) 熟悉的移動支付就屬於(yu) 數字金融。“在移動支付出現以前,90%以上的老百姓除了現金以外沒有支付工具。”在黃益平看來,解決(jue) 痛點問題,是移動支付得以在中國鋪開的原因之一。他說,數字金融隻有解決(jue) 實際問題,服務實體(ti) 經濟,才是有生命力的。

  一組研究數據顯示出普惠金融在信貸服務方麵的成效。黃益平團隊研究發現,如果一個(ge) 賣油條、蔬菜的小商小販連續使用二維碼收款工具12個(ge) 月之後,大概有60%的碼商可以直接獲得授信;如果連續使用36個(ge) 月,獲得授信的可能性就上升到90%左右。

  移動支付還隻是我國數字金融業(ye) 態的一部分。上述沙龍上發布的課題報告《如何建設數字金融強國》(以下簡稱《報告》)顯示,我國已逐步形成數字支付、數字信貸、數字貨幣、數字證券、數字保險和數字理財等多元的數字金融業(ye) 態。在移動支付和大科技信貸等領域的市場優(you) 勢突出。

  從(cong) 數據上看,我國已成為(wei) 全球移動支付第一大市場,移動支付平台用戶數量超10億(yi) ,移動支付的普及率達到86%,居世界第一。大科技信貸方麵,平台獲客和風險評估方麵的優(you) 勢突出,市場規模較為(wei) 領先。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截至2019年,中國數字信貸規模占全球總量的近八成,2013年-2019年的年均複合增長率遠高於(yu) 同期全球的平均水平。此外,在探索數字人民幣方麵,截至2023年上半年,全國試點範圍已擴大至26個(ge) 地區,試點地區累計交易金額8918.6億(yi) 元,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一個(ge) 領先國際的數字金融行業(ye) ,但能否持續領先,取決(jue) 於(yu) 企業(ye) 的創新能力。企業(ye) 的創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jue) 於(yu) 政策環境。”黃益平說,目前我國平台金融的專(zhuan) 項整治已經告一段落,走向常態化監管,目的是讓數字金融在管住風險的前提下,更好地服務實體(ti) 經濟。

  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黃卓則注意到,從(cong) 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hui) 議,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都在強調“金融的本質是服務實體(ti) 經濟”。“過去幾年我們(men) 看到數字金融在服務實體(ti) 經濟方麵發揮重要作用,比如運用數字技術降低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解決(jue) 信息不對稱等問題。”黃卓分析說,過去數字金融創新主要基於(yu) 消費端,也就是消費互聯網,包括解決(jue) 居民在支付、理財、電商零售、社交、外賣等活動上的金融需求,“為(wei) 服務實體(ti) 經濟,數字金融下一個(ge) 發力方向很可能就是從(cong) 需求側(ce) 到供給側(ce) ,支持產(chan) 業(ye) 端發展”。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數字經濟產(chan) 業(ye) 發展報告(2023)》顯示,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超過50萬(wan) 億(yi) 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占GDP比重提升至41.5%。數字經濟是中國經濟裏最具有創新動能的部分。黃卓認為(wei) ,在促進數實融合的發展趨勢下,大力發展產(chan) 業(ye) 數字金融,能夠利用數字技術和產(chan) 業(ye) 鏈、工業(ye) 互聯網的生態來降低信息不對稱,為(wei) 產(chan) 業(ye) 端企業(ye) 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此外,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構建方麵,利用數字金融解決(jue) 跨境金融需求中的一些難題,同時鼓勵中國數字金融企業(ye) 出海,有利於(yu) 提升國際影響力。

  讓金融“破圈”

  時至今日,騰訊金融雲(yun) 副總經理王豐(feng) 輝還記得我國數字金融一步步發展起來的路:經曆過銀行與(yu) 第三方支付機構的賬戶之爭(zheng) 和脫媒之爭(zheng) ,經曆過新技術與(yu) 國內(nei) 市場、監管政策的互相妥協和博弈。他說,我國數字金融成功的關(guan) 鍵,是金融破圈,“是把金融嵌入到生活場景,嵌入到企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再也不用辦理任何金融業(ye) 務都要走進銀行網點、來到櫃台。

  在王豐(feng) 輝看來,金融不是獨立存在的,要融入實體(ti) 經濟、跨境電商、跨境產(chan) 業(ye) 鏈、跨境供應鏈等,在這個(ge) 過程中,“(形成)數字金融的國際影響力就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但他同時補充說,企業(ye) 出海不僅(jin) 僅(jin) 需要金融服務,更需要多元化服務,“現在看企業(ye) 跨境出海最多的訴求是跨境支付,但出海企業(ye) ,如出海電商需要的是整個(ge) 生態,需要幫助它們(men) 鏈接跨境生態的各類夥(huo) 伴,涵蓋培訓、財稅、廣告、選品、金融、ERP(企業(ye) 資源計劃)、物流、海外倉(cang) 等各類解決(jue) 方案”。

  從(cong) 降低國內(nei) 金融服務的門檻和成本,到為(wei) 東(dong) 南亞(ya) 國家多家數字機構提供解決(jue) 方案、與(yu) 海外銀行合作改造銀行核心係統……如今的數字金融已成為(wei) 金融、產(chan) 業(ye) 、技術、監管、政策的綜合體(ti) 。在阿裏雲(yun) 智能集團副總裁、新金融行業(ye) 總經理張翅看來,數字金融定義(yi) 範圍遠遠不止於(yu) 支付、消費金融領域,“數字金融應該是整個(ge) 涵蓋銀行、證券、保險、服務以及數字金融數字資產(chan) 的形態,而且從(cong) 客戶體(ti) 驗、服務、交易、合規等方麵用新金融技術提供業(ye) 務創新服務。”

  黃益平也認為(wei) ,未來數字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應該在方方麵麵。“也許過幾年就不再區分金融和數字金融,數字金融可能就是金融”。他尤其提到數字金融在緩解小微企業(ye) 融資難方麵已經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能否幫助化解普通老百姓投資難問題、能否有效支持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模式等,“這都需要數字金融機構持續的努力”。

  對於(yu) 我國數字金融的發展現狀,劉曉春認為(wei) ,一方麵,支付結算、基礎設施和小額貸款等領域目前的數字化轉型還是初步的,創新空間非常大。另一方麵,金融領域更大範圍的數字化轉型剛剛開始,“在一些方麵我們(men) 需要加大研發投入,創造金融科技新優(you) 勢”。

  《報告》也建議,我國可適當考慮更廣泛領域的數字金融創新,如基於(yu) 真實資產(chan) 支持的證券類虛擬資產(chan) 發行及交易的創新、適合於(yu) 工業(ye) 物聯網和產(chan) 業(ye) 數字化的虛擬金融工具創新,以及與(yu) 上述虛擬資產(chan) 相適應的虛擬資產(chan) 交易平台創新等。

  管住風險求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同為(wei) 亞(ya) 洲國家的新加坡,在數字金融領域雖然存在著技術、市場規模與(yu) 業(ye) 務模式等相對劣勢,但在近年建成了一個(ge) 極具影響力的國際數字金融中心。通過對當地監管部門、金融機構和數字金融企業(ye) 進行實地調研,《報告》認為(wei) ,新加坡數字金融快速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之一是構建了平衡創新激勵和風險防範的監管模式,為(wei) 數字金融發展營造了一個(ge) 開放、靈活、友好的政策環境。

  對此,不少專(zhuan) 家表示,監管政策要管住風險,但歸根到底要在效率(或創新)與(yu) 穩定(或風險)之間求得平衡:管得太死,行業(ye) 就會(hui) 缺乏活力;管得太鬆,可能會(hui) 出現各種風險與(yu) 亂(luan) 象。

  “我們(men) 現在特別強調金融持牌經營,能不能建立起一個(ge) 風險可控-容許創新的機製,這一點至關(guan) 重要。”在黃卓看來,要對一些創新業(ye) 務實行回應型的監管實踐,在管住風險的前提下,鼓勵、支持創新。在加強監管與(yu) 市場溝通方麵,黃卓認為(wei) 除行業(ye) 協會(hui) 之外,還可以發揮產(chan) 業(ye) 聯盟或者智庫研究機構等溝通平台的作用,來改善監管與(yu) 市場的溝通。

  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化解風險也是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接續傳(chuan) 遞的信號。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提出,要依法將所有金融活動全部納入監管,全麵強化機構監管、行為(wei) 監管、功能監管、穿透式監管、持續監管。“這幾條也是數字金融常態化監管的重要原則。”在黃益平看來,我國應該將數字金融在內(nei) 的全部金融交易納入監管框架,加強監管,消除監管空白與(yu) 亂(luan) 象。

  他還注意到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hui) 議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將牽頭建立兜底監管機製。“這一機製的建立契合於(yu) 數字金融乃至全部金融活動的跨領域、跨行業(ye) 和跨區域等特征,有利於(yu) 協調各部門職責。”黃益平說,這意味著將來不會(hui) 出現哪一個(ge) 業(ye) 務沒人管的問題。

  “金融本身就是一個(ge) 風險行業(ye) ,創新也始終伴隨著風險。”在劉曉春看來,有效的金融監管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防範風險發生,在風險發生後能夠及時化解風險,但不可能消滅風險。

  他舉(ju) 例說,一種新技術在現實中被創造、被金融所應用,說明是有金融效用的,出現風險,主要是以下4種情況,即與(yu) 非法經營金融業(ye) 務相關(guan) 的欺詐行為(wei) 、經營者風控措施尚不成熟、監管不到位、創新本身不符合金融業(ye) 務的風險邏輯。“除了最後一種情況,風險是可以通過改進創新和加強監管防範和化解的。”劉曉春認為(wei) ,新加坡等國的監管邏輯值得借鑒,即關(guan) 注業(ye) 務實質和風險邏輯,並不禁止具體(ti) 的業(ye) 務模式和技術。他說,監管真正的能力是有利於(yu) 創新、有利於(yu) 業(ye) 務發展的同時防範和化解風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雲(yun)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