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新成果如何“變身”增產增收“助力劑”
實驗新成果如何“變身”增產(chan) 增收“助力劑”
——聚焦高校農(nong) 林學科成果轉化
【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路①】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chan) 業(ye) 化水平。高校作為(wei) 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人才第一資源、創新第一動力的重要結合點,是國家創新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科技成果的重要供給側(ce) 。
一係列相關(guan) 政策文件,也在為(wei) 高校科技成果成功轉化、順利落地夯實基礎。近年來,教育部印發《關(guan) 於(yu) 加強高校有組織科研 推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若幹意見》,科技部等部門聯合出台《關(guan) 於(yu) 提升高等學校專(zhuan) 利質量 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幹意見》,著力完善高校知識產(chan) 權全流程管理體(ti) 係,推動企業(ye) 主導的產(chan) 學研深度融合,加強高質量科技成果創造,加快實現產(chan) 業(ye) 化;聯合開展高校專(zhuan) 業(ye) 化國家技術轉移機構建設,持續提升高校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專(zhuan) 業(ye) 化水平。
當下,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探索出了哪些行之有效的舉(ju) 措?還麵臨(lin) 哪些挑戰?又該如何推動更多優(you) 質科技成果從(cong) 校園走進企業(ye) ,從(cong) 實驗室走向生產(chan) 線,從(cong) “書(shu) 架”走上“貨架”?
為(wei) 深度解析此問題,本版推出“探索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新路”係列報道,分別從(cong) 農(nong) 林、傳(chuan) 統與(yu) 新型工業(ye) 等多學科視角,聚焦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現狀、挑戰與(yu) 發展對策,邀請專(zhuan) 家學者與(yu) 一線工作者暢所欲言,以期為(wei) 高校科技成果高質量轉化建真言、獻良策、添動力。
“正是櫻桃掛果期,連續下這麽(me) 長時間的雨,20年來還是頭一次。櫻桃遇到雨水容易裂口,不僅(jin) 影響品質和口感,還可能減產(chan) 。”看著天氣預報,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工作辦公室工作人員革明鳴話語間透出些許惋惜。
革明鳴背後這片櫻桃園,是高校農(nong) 林學科成果轉化賦能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縮影。在西北農(nong) 林科大幫扶的陝西合陽縣金峪鎮方寨社區,13項關(guan) 於(yu) 櫻桃種植的技術和成果,讓這個(ge) 西部小山村舊貌換新顏——9050餘(yu) 畝(mu) 櫻桃林讓方寨由昔日貧困村躋身今日“億(yi) 元村”。
2022年7月,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原司長雷朝滋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表示,過去5年,高校著眼於(yu) 現代農(nong) 業(ye) 提質增效的重大需求,圍繞關(guan) 鍵技術、成套裝備研發應用,針對破解我國農(nong) 業(ye) “卡脖子”技術難題,在節水農(nong) 業(ye) 、循環農(nong) 業(ye) 、氣候智慧型農(nong) 業(ye) 等領域科技支撐成效顯著。5年共轉移轉化先進適用農(nong) 業(ye) 技術成果超1.8萬(wan) 項,創造經濟效益710億(yi) 元以上,極大推動了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發展進程。
然而,顯著成效之下,新挑戰也接踵而來——如何讓更多高校實驗室新成果“變身”增產(chan) 增收“助力劑”?如何讓高校科研人員勞有所得,在技術轉化中更有成就感、收獲感?
“多網點轉化”契合農(nong) 林生產(chan) 區域屬性
“試驗田的實驗基本完成了,區裏的試點也很成功。下一步是品種審定、登記,之後我們(men) 培育的新品種就能推廣啦!”說起梨、棗新品種,塔裏木大學教授吳翠雲(yun) 滿臉興(xing) 奮:“新品種好在哪兒(er) ?梨的新品種通過芽變培育,典型特征是大果、早熟;棗的新品種肉質酥脆,南疆多地都可以種!”
“新品種如何推廣?”記者問。
“一種方式是 學校委托企業(ye) 做,另一種是學校組織隊伍自己推。”吳翠雲(yun) 表示,“這些新品種研發,都依托於(yu) 學校的科研項目。因此,品種權歸屬學校,至於(yu) 如何推,還是學校說了算。最後產(chan) 出的經濟效益,一部分歸單位,一部分歸研發團隊。”
“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是,區域性、公益性很強。”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新農(nong) 村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科技推廣處處長王亞(ya) 平介紹,針對這些特點,學校20年來探索了兩(liang) 種轉化路徑。
“一是科技大院,學校在陝西寶雞12個(ge) 區縣建了32個(ge) 科技大院,但很快發現,科技大院隻能解決(jue) 部分新技術推廣問題,要實現產(chan) 業(ye) 技術係統的整體(ti) 提升,不僅(jin) 要靠培育品種,還需要技術、裝備等。因此,把試驗場建在產(chan) 區,成了大家的共同訴求,也形成了第二種路徑。”王亞(ya) 平介紹,學校於(yu) 2004年開始聯合種業(ye) 企業(ye) 、地方政府建立試驗示範站,圍繞核心產(chan) 區做研發和展示工作。除示範站外,還有基地、示範園等,目前已覆蓋十餘(yu) 個(ge) 省份。
近年來,越來越多涉農(nong) 涉林高校搭建起示範站、服務點,進行技術推廣、轉化。雷朝滋介紹,《高等學校鄉(xiang) 村振興(xing) 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實施以來,通過成果推廣轉化行動,各高校建立技術轉移中心、技術轉移服務平台超過500個(ge) ;建成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相關(guan) 領域分子設計育種前沿科學中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各級各類科研平台200餘(yu) 個(ge) ,服務鄉(xiang) 村振興(xing) 條件能力大幅提升。據不完全統計,高校培育的新品種覆蓋水稻、小麥、蔬菜等主要農(nong) 作物品種,累計推廣麵積超過10億(yi) 畝(mu) 。
選育周期長、客戶規模小製約轉化收益
成績可喜,但記者也在采訪中發現,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轉化仍麵臨(lin) 諸多難題亟待破解。
“農(nong) 林方麵,尤其是果樹種植,轉化難點在於(yu) 見效慢、周期長。”吳翠雲(yun) 透露,以果樹為(wei) 例,一個(ge) 新品種從(cong) 誕生到選育,再到市場推廣,一般要經曆15至20年時間。“正是因為(wei) ‘慢’,農(nong) 戶在接受一項新技術、新品種,尤其是選育果樹新品種時,都比較謹慎。很多農(nong) 作物今年用了發現效果不好,第二年可以換;工業(ye) 領域更快,有時幾天就能見效,不合適就不再生產(chan) 了。而果樹一旦種上,三四年才開始見成效。怎麽(me) 讓農(nong) 戶認可並接受,是擺在我們(men) 麵前的最大難題。”
王亞(ya) 平坦言,麵對小型農(nong) 業(ye) 企業(ye) ,技術入股等轉化方式更為(wei) 常見,“在工業(ye) 領域,成果一旦成熟就能直接生產(chan) 。但農(nong) 業(ye) 科研成果想從(cong) 實驗室走向市場,普遍需要經過國家中試等環節,時間長、投入大。在專(zhuan) 家缺資金、經營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企業(ye) 介入承接就成了最有效辦法。不過,企業(ye) 也想降低風險,通常會(hui) 采取技術入股方式。”
“此外,農(nong) 技成果公益性強,例如雜糧新品種,我們(men) 這幾年也轉化,但價(jia) 格都不高。原因在於(yu) ,我們(men) 麵向的農(nong) 業(ye) 企業(ye) 規模較小,還有不少農(nong) 村合作社,雖然對技術有需求,但承接能力有限。”王亞(ya) 平解釋。“西方發達國家為(wei) 何轉化率高?國家對農(nong) 業(ye) 補貼尤其是科技補貼高,而且普遍是農(nong) 場化種植,承接能力自然較強。近年來,隨著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化、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直接技術轉讓的成果也越來越多。如果直接轉讓成功了,按照相關(guan) 規定,收益80%歸團隊,學院、學校各拿10%。”
“農(nong) 林類成果轉化往往‘沒有圍欄’。例如種食用菌,甲戶用了某項增產(chan) 措施,乙戶很容易效仿。我們(men) 做技術也不隻為(wei) 轉化,主要是為(wei) 國家、老百姓解決(jue) 實際問題,那既然農(nong) 戶問了,你幾句話告訴他就行,不會(hui) 把‘收點錢’掛在嘴上。”東(dong) 北林業(ye) 大學教授鄒莉表示。
“高校農(nong) 技工作者‘十年磨一劍’培育的新品種,究竟能否進入田間地頭?經營主體(ti) 的能力往往決(jue) 定了品種的轉化價(jia) 值。”王亞(ya) 平分析,較長培育周期、有限主體(ti) 規模對高校農(nong) 林科技成果轉化的限製較為(wei) 普遍。“有位企業(ye) 家曾對我說,當成果被一家 年產(chan) 值1000萬(wan) 元的企業(ye) 買(mai) 到,它可能創造的價(jia) 值隻有幾百萬(wan) 元; 但如果是產(chan) 值幾十個(ge) 億(yi) 甚至上百億(yi) 元的大企業(ye) 來做,成果價(jia) 值可能會(hui) 放大 幾十倍。”
多管齊下 提升轉化“獲得感”
農(nong) 林科技成果轉化,見效慢,農(nong) 戶有顧慮;收益低,科研人員缺動力。如何破解?
王亞(ya) 平表示,試驗示範站應瞄準生產(chan) 一線問題,將研究和產(chan) 業(ye) 實際進一步結合。“如前幾年西北地區降水偏多,水稻赤黴病 、條鏽病增加,我們(men) 就會(hui) 選育一些抗病的水稻品種,並在產(chan) 區推廣;通過試驗站,我們(men) 培育推廣了一批蘋果新品種, 早熟、中熟、晚熟的都有,例如‘瑞陽’‘秦脆’的銷路都不錯。”
除有針對性地做好後續研發外,也要重視試驗示範站的建設。“最典型的是小麥和玉米, 在黃淮麥區我們(men) 有24個(ge) 實驗室示範園。一是便於(yu) 涉農(nong) 企業(ye) 挑選,一旦品種審定, 企業(ye) 可以在示範園長期觀察,如果合適就會(hui) 承接、推廣相應品種;二是對農(nong) 戶有帶動作用,新品種收益好,他就會(hui) 選擇種。”
“我們(men) 團隊曾研發過一個(ge) 配方,勞務費是10萬(wan) 元,再多了涉農(nong) 企業(ye) 也拿不出來, 因為(wei) 收益本就不高。”鄒莉表示,“綜觀食用菌行業(ye) , 國內(nei) 一些上市公司的很多菌種還是從(cong) 國外購買(mai) , 這些企業(ye) 如果需要技術,提供的費用會(hui) 比較可觀。 然而,學校所在地缺乏這種規模的食用菌企業(ye) 。同時,每片農(nong) 場自然氣候、資源條件不同,如果針對某一特定地區研發,也不可能問農(nong) 戶要太高的轉化費用——他們(men) 會(hui) 想,即使少掙一點兒(er) ,也得控製成本。”
吳翠雲(yun) 向記者提及,為(wei) 促進成果轉化落地,多地財政劃撥專(zhuan) 項資金,對技術出讓機構、轉移服務機構企業(ye) 實行“後補助”。例如,天津市按照各單位促進技術交易績效,對技術出讓單位、技術轉移機構予以技術交易後補助;廣西桂林規定,引進動植物優(you) 新品種進行試驗示範並在該市推廣應用,單個(ge) 新技術成果(新品種)年度按新增銷售收入等次,分別給予5萬(wan) 元、10萬(wan) 元、20萬(wan) 元獎補。
“在田間地頭,是沒有休息日的。一項農(nong) 技成果得到有效推廣,除了國家資金支持外,更多依靠科研人員的智力、時間、精力投入。希望進一步擴大‘後補助’資金覆蓋範圍,增強獎勵力度,支持成果的進一步開發。”吳翠雲(yun) 提議。
“農(nong) 業(ye) 技術‘沒有圍欄’,知識產(chan) 權很難得到有效保護。因此,建議進一步完善相關(guan) 評價(jia) 體(ti) 係,破除‘唯論文’‘唯帽子’等導向,把‘指揮棒’向服務解決(jue) 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問題、社會(hui) 貢獻度傾(qing) 斜;另一方麵,還要通過創新利益聯結機製,引導種養(yang) 大戶集約化、專(zhuan) 業(ye) 化、規模化經營,通過農(nong) 業(ye) 新業(ye) 態發展等方式培育更多經營主體(ti) ,擴大規模化經營覆蓋麵,進而增強承接轉化的能力。”王亞(ya) 平滿懷期許。
(本報記者 周世祥)
●鏈接
促進農(nong) 林科技成果轉化有“高招”
教育部:高校牽頭承擔40%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重點研發計劃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等一大批高校充分發揮學校特色優(you) 勢,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高校牽頭承擔了40%的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領域重點研發計劃,積極攻克種業(ye) 技術難關(guan) 。例如,雲(yun) 南農(nong) 業(ye) 大學朱有勇團隊帶領拉祜族農(nong) 民走上了生態脫貧致富之路。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牽頭開發了當前唯一可處理百萬(wan) 級群體(ti) 、兼具基因組選擇和精準選配功能的豬基因組選配軟件,選育了“高繁”“快長”瘦肉豬新品係11個(ge) ,優(you) 秀基因年覆蓋商品豬超1億(yi) 頭。據不完全統計,高校培育培訓農(nong) 業(ye) 技術人員及基層幹部超過200萬(wan) 人次。
浙江:多措並舉(ju) 助力新農(nong) 技推廣
浙江完善“一個(ge) 產(chan) 業(ye) 、一個(ge) 團隊、一個(ge) 項目、一批推廣基地”的農(nong) 技推廣模式,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通過科技小院、院地共建等模式強化科技服務,引導供銷合作社、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及社會(hui) 組織創新服務模式,開展“農(nong) 資+”“農(nong) 機+”專(zhuan) 業(ye) 化技術服務。該省還實行農(nong) 業(ye) 新技術新品種新農(nong) 機首推廣製度、農(nong) 業(ye) 科技成果協同轉化推廣項目,推進農(nong) 業(ye) 新品種選育重大專(zhuan) 項“百品萬(wan) 畝(mu) ”工程,加快農(nong) 業(ye) 新品種和農(nong) 業(ye) 標誌性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到2025年,擬建設省市縣三級聯動產(chan) 業(ye) 技術創新與(yu) 推廣團隊1000個(ge) 、現代化農(nong) 事服務中心100個(ge) ,建成農(nong) 業(ye) 科技基地2000個(ge) 。
(本報記者周世祥整理匯總)
來源: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