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建窯“曜變天目”研究》出版 解碼“天下神品”

發布時間:2024-01-24 14:46: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1月23日電 題:《建窯“曜變天目”研究》出版 解碼“天下神品”

  作者 王題題

  近日,一本解碼“曜變天目”魅力的新書(shu) 《建窯“曜變天目”研究》正式出版,本書(shu) 由浙江知名收藏家方肖鳴聯合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李偉(wei) 東(dong) 共同完成。

  作為(wei) 宋代特有的茶具,產(chan) 於(yu) 福建建陽的建窯黑釉茶盞因耐高溫,導熱慢,適合點茶,且其變幻莫測的釉色又符合宋人的審美要求,是當時最受歡迎的茶碗。

  而曜變,即在黑色建盞的底釉上浮現出大小不同且不規則的斑點,在光照之下,這些斑點的四周發出以藍色為(wei) 主的耀眼彩光,變幻出宛如宇宙星雲(yun) 般深邃絢麗(li) 的耀斑和光暈,故被視為(wei) “天下神品”和“碗中宇宙”。

  據悉,宋代傳(chuan) 世的完整曜變盞如今在世界上僅(jin) 存三隻,分別收藏於(yu) 日本的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藤田美術館、京都大德寺龍光院,被奉為(wei) 國寶級文物。

  而方肖鳴所收藏的是中國唯一半隻宋代曜變盞,於(yu) 2009年在南宋臨(lin) 安城遺址(杭州東(dong) 南化工廠原廠址)被發現,他陸續搜尋到了十幾片瓷片,把它們(men) 組成現在的曜變殘盞。

  後經考證,原杭州東(dong) 南化工廠廠址為(wei) 宋廷都亭驛之所在。都亭驛位於(yu) 南宋皇宮大門外,相當於(yu) 今日國賓館。伴隨而出的,還有銘刻“禦廚”款識的寺龍口越窯產(chan) 品,可知此件曜變原來確為(wei) 南宋宮廷用瓷。

  原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長栗建安先生曾經親(qin) 眼所見且上手過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曜變天目盞,觀摩了此件曜變天目盞殘件之後言:兩(liang) 件曜變天目盞相比,杭州所出盞的光澤度強,從(cong) 斷麵看胎質結構也更為(wei) 密致,手感輕於(yu) 靜嘉堂所藏。

  “曜變為(wei) 什麽(me) 會(hui) 這麽(me) 絢麗(li) 多彩,到底是怎麽(me) 燒出來的?”這也是業(ye) 內(nei) 共同的疑問。於(yu) 是,方肖鳴想到,能不能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一下曜變建盞呢?

  方肖鳴與(yu) 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副主任李偉(wei) 東(dong) 從(cong) 此開始科技考古探索之旅。

  據悉,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是古陶瓷科學研究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擁有各種先進的檢測設備,自20世紀70年代起就開始做建盞的科學研究。

  他們(men) 始終以審慎的態度對待獲取的數據和譜圖,十分注重多手段檢測結果之間的關(guan) 聯和相互印證。在各項科學檢測結果的基礎上,抽絲(si) 剝繭,多重印證,解密“曜變天目”的製作工藝,闡釋曜變現象產(chan) 生的科學機製。

  新書(shu) 最後一章所述,“曜變天目”是以建窯生產(chan) 的1300攝氏度左右重還原氣氛下燒成的黑釉盞為(wei) 基底,用軟筆蘸取用Ag粉、Pb粉和黏合劑調配的漿料,在盞的內(nei) 外壁點繪斑核,內(nei) 壁斑核多且較為(wei) 密集,斑核的分布與(yu) 集群方式有一定隨意性,外壁斑核稀疏。然後在1000攝氏度左右的還原氣氛下進行二次燒成,獲得成品。

  值得一提的是,方肖鳴經過數千次的試驗,也成功燒製曜變盞。

  而讓很多人不理解的是,“搞古玩收藏,為(wei) 什麽(me) 還要去燒製建盞,還要出書(shu) ?”

  方肖鳴從(cong) 事唐宋瓷器及古硯收藏二十餘(yu) 年,他說,收而不研者陋,藏而不鑒者庸。如果收藏家藏而不鑒,鑒而不研,那就不算真正的收藏家。建窯“曜變天目”,是人類智慧結晶和傑出創造,蘊含著豐(feng) 富的科學內(nei) 涵和高超的工藝水平,是中華優(you) 秀陶瓷文化的傑出代表。研究過去古代的產(chan) 品,就是為(wei) 了推陳出新,未來發展出更多精品。

  栗建安在書(shu) 裏序言中說,方肖鳴先生的大義(yi) 深明、李偉(wei) 東(dong) 研究員的科學嚴(yan) 謹,建窯最高工藝水平“曜變天目”的製作工藝得以基本解密,曜變現象產(chan) 生的機理機製得到科學闡釋。如今將其公布學界、奉獻社會(hui) ,功莫大焉。

  他認為(wei) ,自16世紀初文獻記載“曜變”至今已過500年。但在擁有全世界目前僅(jin) 見的三件完整“曜變天目”茶碗的日本,始終未能破解迷幻“曜變”的神秘!而今第四件“曜變天目”茶碗在它的出生地中國,從(cong) 出土現身到科研解密僅(jin) 過了10餘(yu) 年。這是對中國乃至世界陶瓷史、陶瓷科技史的重大貢獻。(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