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院士專家熱議基礎研究 應充分激發人才內驅力

發布時間:2024-02-26 16:3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今年,我們(men) 將啟動實施一批新的人才項目改革舉(ju) 措,包括構建對優(you) 秀人才的長周期穩定資助機製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hui) 主任竇賢康在近日召開的基礎研究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給科研人員吃了一顆“定心丸”。他表示,科學基金改革將繼續鼓勵自由探索,保持自主選題類項目資助規模占比總體(ti) 穩定,保障科研人員能夠自主命題開展前沿探索。

  2023年2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第三次集體(ti) 學習(xi)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學習(xi) 並發表重要講話。在重要講話發表一周年之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邀請來自13所高校、7家科研院所的25位科學家探討加強基礎研究的思路、舉(ju) 措。

  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既談到了成績,也不回避問題。在基礎研究“做什麽(me) ”的問題上,一些科學家仍感到前瞻布局和戰略導向不足。在“怎麽(me) 做”的層麵,與(yu) 會(hui) 科技工作者在創新鏈條欠緊密、創新力量欠協同、項目及人才機製欠靈活等方麵體(ti) 會(hui) 突出。專(zhuan) 家們(men) 提出,要進一步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強化對基礎研究戰略領軍(jun) 人才的自主培養(yang) ,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的考核評價(jia) 機製。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清華大學教授顏寧看來,基礎研究應該“頂天立地”。

  何為(wei) “頂天”?就是在科學史留下濃墨重彩篇章、在世界範圍內(nei) 有重大影響的原創發現。她認為(wei) :“這類研究必須堅定不移地鼓勵自由探索,探討未知、拓寬領域,做到‘頂天’。”

  所謂“立地”,顏寧認為(wei) 是目標導向類的基礎研究,這類研究要堅持“四個(ge) 麵向”,從(cong) 需求端作為(wei) 問題的出發點。

  與(yu) 顏寧的看法相似,加大基礎研究的產(chan) 業(ye) 需求牽引是多位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可的路徑。中國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林忠欽認為(wei) ,要前瞻部署和重點支持能夠對產(chan) 業(ye) 發展產(chan) 生革命性、顛覆性推動作用的基礎研究,在關(guan) 乎國家命脈的戰略性重點發展方向不斷積累,構建長板優(you) 勢;提升應用性基礎研究對於(yu) 產(chan) 業(ye) 創新發展的貢獻率,提高基礎研究成果轉化效率。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嘉庚創新實驗室主任鄭南峰則提出,要凝練出真問題,就需要去引導和發掘產(chan) 業(ye) 後端需求,讓產(chan) 業(ye) 成為(wei) 出題人和閱卷人。

  談及基礎研究的戰略導向問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潘建偉(wei) 認為(wei)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先決(jue) 條件是構建自主科技創新體(ti) 係,需要形成從(cong) 基礎研究到應用基礎研究、技術研發、產(chan) 業(ye) 化全鏈條的布局和順暢發展。然而據他觀察,當前我國的自主科技創新體(ti) 係在上、中、下遊都還存在一些不足。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認為(wei) 這需要“活機製”“新生態”,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內(nei) 驅力。

  顏寧說:“專(zhuan) 心科研本身就是一種幸運,成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發現者或創造者,簡直是人生最大的饋贈。若能充分調動科研人員的內(nei) 驅力,使其才智發揮到極致,何愁沒有創新?”

  她認為(wei) ,要激發內(nei) 驅力,就要盡可能地創造“科研無憂”的環境。她提出,要給大家充分的自由,不被事務性的工作打擾;賦予科研人員科研管理自主權,建立科研經費包幹製,給予更大的自由度和決(jue) 策權,讓大家合理規劃分配科研經費,自主決(jue) 定科研項目的方向和目標,自主安排相應研究資源和人力;資助機構應長周期、滾動式支持,依托單位應提供專(zhuan) 業(ye) 化的服務。

  “國家設立各種人才項目,是為(wei) 了支持科技人員更好地開展科研。我們(men) 在深圳強調這些人才項目隻是錦上添花,並不影響機構本身提供的科研和待遇支持,盡量避免科研過度功利化。”顏寧說,“我們(men) 的人才招聘,堅持不唯論文,對每一位應聘者都組織國際小同行專(zhuan) 家組進行評估,考察應聘者的工作影響力和發展潛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張榮則建議明確戰略科學家培育目標,優(you) 化領軍(jun) 人才發現機製和項目團隊遴選機製,對領軍(jun) 人才實行人才梯隊配套、科研條件配套、管理機製配套等特殊政策,有意識、有係統地培育戰略人才。

  在這場座談會(hui) 上,基礎研究的人才培養(yang) 問題也是與(yu) 會(hui) 者討論的焦點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主任喬(qiao) 傑提出,我國急需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自主培養(yang) 體(ti) 係。

  喬(qiao) 傑認為(wei) ,要加強具有國際視野的基礎學科戰略、領軍(jun) 人才自主培養(yang) 及保障體(ti) 係建設;需分層培養(yang) 對領域具有超高洞察力和判斷力的“戰略家”,以及對研究開展和技術運用具有高靈活性的“領軍(jun) 人才”。建議早識別、早培育、早引才,建立“多層次選拔、長期強支持、多維分類評價(jia) ”的全流程人才培養(yang) 體(ti) 係。

  中國科學院院士、吉林大學校長張希通過分析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年齡結構,提出應該加強對優(you) 秀青年人才的支持,特別是支持他們(men) 開展跨學科研究,“這是孕育重大原創成果的有效路徑”。

  針對大家關(guan) 心的人才培養(yang) 問題,竇賢康指出,今年,自然科學基金委還將在基礎科學中心項目中單設賽道,專(zhuan) 門資助最高年齡不超過55周歲、平均年齡不超過50周歲的科研團隊,給予其更多挑大梁、擔重任的機會(hui) ,推動其早日脫穎而出;試點推進臨(lin) 床醫師科研評價(jia) 體(ti) 係改革,鼓勵青年臨(lin) 床醫師立足臨(lin) 床實踐,開展創新性科學研究和技術探索,培養(yang) 和造就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臨(lin) 床科學研究領軍(jun) 人才等。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