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場走筆】“代表通道”通向民心
【會(hui) 場走筆】
光明日報記者 趙斌藝
清晨的人民大會(hui) 堂外,天還沒完全亮。記者們(men) 拿著各式各樣的設備,懷揣著期待與(yu) 興(xing) 奮,等待進入會(hui) 場,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hui) 議首場“代表通道”上,捕捉那些溫暖而振奮的聲音。
代表通道,不僅(jin) 是一條連接會(hui) 場內(nei) 外的通道,更是代表們(men) 與(yu) 民眾(zhong) 溝通的橋梁,是國策與(yu) 民意交融的地方。
時針落到八點,代表們(men) 依次走向通道,接受現場媒體(ti) 記者的提問。對每一個(ge) 提問,代表們(men) 都耐心傾(qing) 聽、細致作答,帶著溫度、冒著熱氣。
記者有幸獲得了一次提問機會(hui) 。當被問及從(cong) 事考古工作的特別感觸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站副站長何毓靈代表娓娓道來。在他看來,考古是在努力尋找線索,撩開曆史的麵紗。現在,越來越多新技術、新手段被采用,相信考古工作者會(hui) 為(wei) 探索中華文明、延續中華文脈作出更大貢獻。
走向通道的代表們(men) ,雖然來自不同的領域和崗位,但無一不傳(chuan) 遞出對人民群眾(zhong) 的深情厚意、對國家發展的堅定信心。那履職盡責的鏗鏘足跡,匯聚成推動社會(hui) 前行的強大動力。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07日 09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