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在“一問一答”中深入人心
作者:張曼(北京外國語大學教師)
“君不見——”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
一段時間以來,不少人在西安偶遇或專(zhuan) 程打卡了壯觀的百人對詩活動,親(qin) 曆了登台答題的趣味性遊戲。廣大網友則通過直播、短視頻,在線上刷到了眾(zhong) 多對詩、答題名場麵,見識了中華文化如何在一問一答中深入人心。
隨著文旅融合形式不斷創新升級,從(cong) 街頭到景區,從(cong) 線下到線上,問答式互動遊戲以嶄新文旅樣態掀起了熱潮。比如,貴州省舉(ju) 辦文旅知識趣味挑戰大賽,以生態貴州、人文貴州、開放貴州、康養(yang) 貴州、風味貴州等專(zhuan) 題發布知識要點,結合推理劇本開展答題比賽,不僅(jin) 充分激發了市民遊客的參與(yu) 熱情,還通過問答競賽完成了一次成功的文旅宣傳(chuan) ,讓更多人認識貴州、了解貴州、愛上貴州。再如,河南洛陽在洛邑古城推出實景互動遊戲——神都科舉(ju) ,帶領遊客通過闖關(guan) 答題探秘國寶文物、打卡中華文化,進而獲得通關(guan) 文戳,解鎖進士、探花、榜眼、狀元身份,感受答題帶來的成就感、獲得感,體(ti) 驗金榜題名的高光時刻,讓人在遊戲中走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世界,獲得一次刻骨銘心的文化之旅。
對問答式互動遊戲的開發,陝西西安無疑走在了前列。去年年初,西安打造的問答式互動遊戲“盛唐密盒”橫空出世,“房玄齡”“杜如晦”兩(liang) 位使者從(cong) 古代穿越而來,在景區定時開展互動式表演。每次表演,兩(liang) 位演員一唱一和,與(yu) 登台遊客友好互動。他們(men) 提問、遊客應答,內(nei) 容從(cong) 曆史典故到詩詞歌賦,從(cong) 科普知識到腦筋急轉彎,知識麵極廣,中華文化無所不包。而且,他們(men) 在設計題目時,有意融入“包袱”,讓知識變得有趣,麵對遊客天馬行空的答案也總能應對自如。演員在互動演出中不僅(jin) 展現出深厚的學識積累,還逗得台上台下的遊客笑聲連連。網友評論道,“不讓一個(ge) 包袱掉地上”。
隨著直播、短視頻的發展,問答式互動逐漸從(cong) 線下火到線上,不僅(jin) 為(wei) 景區引流,更為(wei) 中華文化傳(chuan) 承傳(chuan) 播開辟了新路徑。比如,一批文化博主走上街頭、走進景區,以街頭采訪的形式開展知識問答和對詩,在層層遞進的一問一答中讓更多文化知識深入人心。這些博主在多個(ge) 視頻平台貢獻了眾(zhong) 多名場麵,吸引著廣大網友在短視頻頁麵“駐足”,在屏幕前屏氣凝神共同答題。網友在刷視頻中,時而為(wei) 答題者的優(you) 異表現嘖嘖稱讚,時而為(wei) 自己的知識積累倍感自豪。不少年輕人為(wei) 了有朝一日能夠前去挑戰,立誌好好學習(xi) ,不斷提高知識積累,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文化熱”。
問答式互動緣何掀起景區打卡熱潮,推動相關(guan) 直播、短視頻火爆出圈?原因是多方麵的。
知識問答,想必每個(ge) 人都不陌生。從(cong) 孩提時代起,我們(men) 課堂上的教與(yu) 學往往是通過頻繁的問答式互動完成的。老師提問、學生應答的互動形式,對於(yu) 老師來說,不僅(jin) 能啟發學生思考、保持課堂活躍度,還能隨時掌握學生的學習(xi) 情況;對於(yu) 學生而言,相比於(yu) 傳(chuan) 統的單向大水漫灌,這種學習(xi) 形式更有參與(yu) 感、更有趣味性,實現了“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正是在這樣的問答式互動中,知識得以傳(chuan) 承,文化得以延續。可以說,問答式互動既是內(nei) 化於(yu) 我們(men) 血脈中的學習(xi) 方式,也是文化傳(chuan) 承傳(chuan) 播和教育教學的重要抓手。
事實上,從(cong) 古至今,猜燈謎、對對子、詩會(hui) 等問答式互動遊戲曆來深受群眾(zhong) 歡迎,這類遊戲總能充分調動人們(men) 的參與(yu) 熱情。基於(yu) 問答式互動遊戲廣泛的群眾(zhong) 基礎,前些年,以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宗旨,以問答式互動為(wei) 競賽形式的一大批答題類、益智類綜藝節目應運而生。從(cong) 早期霸屏的《幸運52》《開心辭典》,到相繼引領文化潮流的《一站到底》《漢字英雄》《中國漢字聽寫(xie) 大會(hui) 》《中國謎語大會(hui) 》《中國成語大會(hui) 》《中國詩詞大會(hui) 》等都曾紅極一時。通過電視媒介,人們(men) 在緊張刺激的問答競賽中,見證了一大批選手的“腹有詩書(shu) 氣自華”,更見識了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無限光芒。
如果說答題類、益智類節目的湧現是問答式互動走出課堂,走上熒屏的生動實踐,那麽(me) 景區打造文化互動遊戲、博主走進文化街區開展有獎問答,則是問答式互動走出熒屏舞台,走進群眾(zhong) 之間的文旅融合新嚐試。過去,人們(men) 隻能隔著屏幕羨慕“漢字英雄”“國民才女”的風光無限,如今,越來越多的人為(wei) 了一次酣暢淋漓的對詩、一次有趣又有意義(yi) 的登台答題挑戰而苦修詩詞歌賦、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此專(zhuan) 門趕赴一座城,成為(wei) 閃閃發光的主角。
作為(wei) 一種文旅新樣態,問答式互動遊戲實現了更加廣泛的群眾(zhong) 參與(yu) 。無論是景區常態化的百人、千人對詩,還是越來越多聚焦中華文化的街頭采訪,其共同之處都在於(yu) 吸引更多人主動參與(yu) 文化傳(chuan) 承,成為(wei) 中華文化的傳(chuan) 播者、中國故事的講述者。問答式互動遊戲不僅(jin) 能讓中華文化“活”起來,還能為(wei) 地方文旅發展增添新動能。因此,如何以問答式互動遊戲為(wei) 抓手,推動中華文化在一問一答中深入人心,助推文旅融合發展再創新佳績,仍需進一步思考。
一方麵要從(cong) 形式上創新升級。問答式互動形式影響廣泛,有較好的群眾(zhong) 基礎,但要開發出具有品牌效應的互動遊戲,其挑戰不小。以“盛唐密盒”為(wei) 例,這一項目的開發經曆了漫長的摸索,最終受“盲盒熱”啟發找到突破口。“玩具可以盲盒、奶茶可以盲盒、食品可以盲盒,文旅表演為(wei) 什麽(me) 不可以體(ti) 驗拆盲盒的快樂(le) ?”開發者嚐試以演藝盲盒形式呈現“盛唐密盒”表演。演出中,沒有人能猜到他們(men) 會(hui) 提出怎樣的問題,更猜不到他們(men) 會(hui) 如何幽默地接梗,因此,每一場表演都如同打開一個(ge) 嶄新的“演藝盲盒”,產(chan) 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因此,作為(wei) 景區負責人或互動遊戲開發者,必須洞悉年輕人的消費需求,不能盲目模仿照搬,要從(cong) 多渠道尤其是生活中尋找創新靈感,唯有如此才能打造出受年輕人歡迎的爆款。
另一方麵要從(cong) 內(nei) 容上精準推送。文化底蘊,賦予一座城市無限可能。對於(yu) 景區而言,打造問答式互動遊戲要立足本地和景區,挖掘特色文化,設計個(ge) 性化題目,要讓遊客、觀眾(zhong) 在參與(yu) 活動時遊有所得。對於(yu) 以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中華文化為(wei) 己任的博主而言,必須要有充足的知識儲(chu) 備,在街頭采訪中,要結合受眾(zhong) 特點進行精準推送,或層層遞進,或難易交織,不能盲目追求節目效果而忽略知識傳(chuan) 播。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13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