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讀懂漢服背後的文化之美

發布時間:2024-03-13 15:00: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觀者有心】

  作者:王方(中國國家博物館陳列工作部研究館員)

  社會(hui) 上興(xing) 起漢服熱,既說明人們(men) 喜歡漢服漂亮的樣式,也代表人們(men) 對漢服所承載的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可。當一些不規範的甚至是毫無曆史依據的漢服在現實生活中流行起來,人們(men) 還將其當作了解傳(chuan) 統文化的窗口,他們(men) 很可能會(hui) 對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錯誤認知。

  飄逸精致的裙擺,典雅大氣的羽衣,纖薄如紙的罩衫……如今,無論是在街頭巷尾,還是在公園商場,經常可見身著漢服出行的年輕人。在很多攝影寫(xie) 真、影視創作活動中,漢服更是必備的服飾。

  廣義(yi) 的漢服是對漢民族傳(chuan) 統服飾的統稱,泛指以漢民族傳(chuan) 統服飾為(wei) 主體(ti) ,在社會(hui) 演進中不斷吸收其他民族服飾特點而逐漸形成的華夏服飾體(ti) 係。而狹義(yi) 的漢服是個(ge) 曆史學層麵的概念,主要指漢代以關(guan) 中京畿地區為(wei) 代表的服飾係統,其形態與(yu) 東(dong) 周時期的多元服飾文化一脈相承,比如楚服的曲裾、秦服的擁頸、齊服的後凹下擺等。漢服穩定的形態基礎是在漢代打下的,它的形成和發展進程始終伴隨著漢文化的傳(chuan) 播而展開。在2000餘(yu) 年的發展中,漢服雖然一直以開放包容的姿態不斷吸納著新的服飾文化元素,呈現持續、長期、漸進式的發展態勢,但它在漢代即形成的核心特點始終得以保留,比如交領右衽、寬袍大袖、平麵剪裁、絲(si) 麻質料等。

  近年來,漢服消費市場呈現井噴式發展,目前市場規模已突破百億(yi) 元,漢服消費者數量達到千萬(wan) 。但漢服市場還存在諸多不規範的地方,比如有些設計者為(wei) 求“新”,將不同時代的服飾混搭;有的漢服藝術加工過度,花裏胡哨,不符合漢服形製要求;有的漢服產(chan) 品粗製濫造,要麽(me) 布料低劣,要麽(me) 剪裁粗糙;在一些網絡遊戲中,一些虛構的、沒有任何曆史依據的服飾也被稱作“漢服”……

  “中國有禮儀(yi) 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漢服具有禮儀(yi) 、審美等多重文化意涵,是民族特征的標識物之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漢服把古典、含蓄、輕盈、飄逸之美體(ti) 現得淋漓盡致。今天,社會(hui) 上興(xing) 起漢服熱,既說明人們(men) 喜歡漢服漂亮的樣式,也代表人們(men) 對漢服所承載的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可。那些身著漢服的年輕人,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流動窗口。

  從(cong) 文化傳(chuan) 承的角度看,漢服領域的不規範現象,不利於(yu) 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和傳(chuan) 播。因為(wei) 當一些不規範的甚至是毫無曆史依據的漢服在現實生活中流行起來,人們(men) 還將其當作傳(chuan) 統文化的載體(ti) ,他們(men) 很可能會(hui) 對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錯誤認知。

  漢服市場產(chan) 生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一方麵,跟商家急於(yu) 求成、盲目追求利潤有關(guan) ;另一方麵,也跟學界、設計界對漢服缺乏紮實係統的研究,導致漢服缺乏權威統一的設計規範和設計標準有關(guan) 。

  漢服是當代的,也是未來的,但首先是曆史的。傳(chuan) 承和發展漢服文化,要對曆史懷有敬畏之心,尤其要尊重中華傳(chuan) 統服飾文化。在此基礎上,我們(men) 可先通過對漢服的複原、複製,逐步達到對漢服的複古、複興(xing) 。

  複原指恢複原狀,將原有的事物經過修複實現從(cong) 舊到新的轉變;複製是仿照原樣再造一件完全一樣的事物;複古是在再造事物中借鑒某些古代元素,再造事物除了含有那些古代元素,還蘊含著再造者的某種態度和情懷;複興(xing) 是從(cong) 物質到精神的全麵再現,這個(ge) 過程強調對文化精髓的提煉和對文化內(nei) 涵的提升。

  就漢服文化傳(chuan) 承來說,一方麵要結合文獻資料和出土漢服文物,加強對古代漢服形製、材料的研究,同時加強對殘缺漢服的修複,盡快複製出不同時代的“漢服樣品”。另一方麵,結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生活習(xi) 慣,借鑒古代服飾文化元素,設計出滿足市場需求的新漢服。要做到上述兩(liang) 個(ge) 方麵,應先做好頂層設計,堅持研究與(yu) 應用推廣雙管齊下、協同推進,建立和完善研、學、產(chan) 、傳(chuan) 一體(ti) 化發展布局,形成產(chan) 業(ye) 閉環。

  傳(chuan) 承發展漢服文化,除了開發設計出得體(ti) 的可以穿在身上的漢服產(chan) 品,如何讓古代服飾開口“說話”也是需要不斷思考和實踐的課題。從(cong) 沈從(cong) 文開創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領域,到孫機繼續夯實和擴展的古代服飾研究,再到把這些成果轉化為(wei)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和一係列麵向公眾(zhong) 的課程,這些都是推動漢服傳(chuan) 承發展的有益實踐。未來,我們(men) 要將漢服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wei) 易讀、易懂、適於(yu) 向普通大眾(zhong) 展示的形象,並將這些有著可靠依據的形象展示送進課堂、展館。

  國家博物館等古代服飾研究機構,在傳(chuan) 承推廣漢服文化方麵責無旁貸,但漢服的傳(chuan) 承主要還是要靠大眾(zhong) 。當一些年輕人穿著漢服遊走在青山綠水和名勝古跡之間,他們(men) 已在無形中擔當起漢服文化傳(chuan) 承者的角色。當然,這些年輕人如能掌握更多鑒賞漢服及闡釋漢服文化的能力,那漢服文化將會(hui) 得到更好傳(chuan) 承。

  《光明日報》(2024年03月13日 13版)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