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複活”親人,最低九塊九

發布時間:2024-03-25 11:2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死亡,離別,是人類生命中無法逃避的沉重命題。學會(hui) 與(yu) 逝去之人好好告別,是生者的殘酷一課。

  如果突然有人告知你——既然無法好好告別,那就讓逝去之人“複活”吧。你會(hui) 怎麽(me) 做?

  這聽上去像是《流浪地球2》中劉德華飾演的角色試圖“給丫丫完整的一生”。但不同於(yu) 科幻電影裏高大上的數字生命,現實生活中的“AI(人工智能)複活”,某寶搜一搜,最低九塊九。

  目前,基於(yu) 曆史數據,使用AI技術重現已故人物的聲音、影像或行為(wei) ,生成與(yu) 已故人物相似的輸出,都可稱作“複活”。

  著名音樂(le) 人包小柏“複活”女兒(er) 後,諸多已故公眾(zhong) 人物的“AI複活”內(nei) 容如雨後春筍不斷湧出。張國榮、高以翔、喬(qiao) 任梁等逝者相繼出現在鏡頭前向大家問好,傾(qing) 訴對粉絲(si) 的感恩與(yu) 思念。

  粉絲(si) 帶著緬懷偶像的情懷,跨越生死的重現讓人觸景生情,此類“複活”內(nei) 容往往能收獲大量關(guan) 注,頻頻出現於(yu) 各大社交媒體(ti) 的討論熱榜。AI技術跨越了生死離別,對逝去之人的追憶似乎能以電子仿生人的形式具象化。

  有網友找到了完成“複活”的博主,得知“複活”需要進行的“儀(yi) 式”:“按照時長和呈現效果收取一定手工費,通過電子支付轉賬幾百元費用完成交易。”

  早在2017年,HereAfter創始人詹姆斯·維拉霍斯根據父親(qin) 生前遺留數據創造了聊天機器人,很快就收到了相關(guan) 谘詢和定製訂單,“一開始我沒考慮過把它商業(ye) 化,”他說,“但一切都變得非常理所當然,這就應該是一門生意。”

  有需求就有供給。人類情感中對逝者的思念與(yu) 追憶在數字技術手段加持下造就了巨大的“賽博通靈”商業(ye) 賽道。在2024年的中國,“AI複活”已初步形成產(chan) 業(ye) 鏈。在購物網站按關(guan) 鍵詞進行檢索,“AI複活”相關(guan) 商品成百上千,從(cong) 個(ge) 位數到上萬(wan) 元的定製都有,有的銷量破百,評論區裏充斥著或驚歎,或質疑,或感動和懷念的聲音。

  點開商品詳情,就能發現大部分“AI複活”商品隻是新壺裝老酒,借新潮的熱門噱頭包裝自己。譬如老照片修複與(yu) 局部動態製作,這類個(ge) 人在Photoshop上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如今也披上了“複活”的外殼,吸引了部分人買(mai) 單。

  在社交媒體(ti) 上,“AI複活”博主們(men) 又搖身一變,成為(wei) 了“AI情感療愈師”“AI造夢者”。AI療愈師們(men) 發布公眾(zhong) 人物的“複活”視頻,談論AI與(yu) 人文關(guan) 懷下的情感連結,告知你也能重現你想見的人。當然,療愈和夢境也是需要真金白銀的入場券的。

  然而大部分“複活”的藍圖經不起仔細思考。

  視頻中,被AI複活的公眾(zhong) 人物不斷改變著肢體(ti) 動作,表情、聲音也算自然,甚至能根據逝者的習(xi) 慣用語進行簡單的對話。技術上實現該層麵的“AI複活”並非易事,需要大量高質量的數據進行多次訓練、調試。如果數據質量差或數量不足,那麽(me) 生成效果可能會(hui) 失真或不準確。而定製訓練所需的算力等成本,也遠不是“複活”標價(jia) 能覆蓋的。

  作為(wei) AI複活商品用於(yu) 招徠顧客的“羊頭”,公眾(zhong) 人物自有眾(zhong) 多公開的視頻、圖片、文字等作為(wei) 數據資料,其“複活”視頻通常會(hui) 經過多次調整才最終成形。

  但對於(yu) 被吸引的普通消費者來說,即便願意支付高昂的價(jia) 格,也會(hui) 受限於(yu) 數據數量和質量,以及多次調整、優(you) 化的時間成本,無法在短時間內(nei) 獲得符合預期的AI複活服務,甚至最終結果可能與(yu) 引流視頻大相徑庭。

  “AI複活”生意的混亂(luan) 不止於(yu) 此。社交平台的AI複活師們(men) 在昵稱後綴加上了收徒、招代理,做起了“付費加盟-引流推銷”的微商套路;購物網站甚至能憑一張正麵照,生成“點頭 眨眼 扭頭 張嘴”的視頻——這是常見的人臉安全驗證指令,隻不過“假視頻”能否通過驗證還未可知。

  同時,喬(qiao) 任梁、高以翔、江歌親(qin) 屬相繼發聲,要求下架相關(guan) 的“AI複活”內(nei) 容,他們(men) 表示,這樣的“複活”並未經過他們(men) 的同意,“是在揭傷(shang) 疤”。按民法典規定,未取得死者近親(qin) 屬的同意,用AI“複活”是侵權行為(wei) 。《互聯網信息服務深度合成管理規定》要求,深度合成技術服務提供者在提供人臉、人聲等生物識別信息編輯功能時,應提示使用者告知被編輯的個(ge) 人,並取得其單獨同意。

  “AI複活”產(chan) 業(ye) 潛能巨大,又缺乏約束,“掘金者”在科技與(yu) 倫(lun) 理的夾縫中尋找財富的密碼。科技向善的初衷似乎變成了“科技向財”“AI向詐”,本應有的人文溫度正在降溫。然而回望這場熱潮的最初,包小柏為(wei) 病逝女兒(er) 複刻的“數字生命”依舊能讓數萬(wan) 網友共情落淚。在一些瞬間,“AI複活”絕不隻是“化悲痛為(wei) money”的生意經,而是確確實實提供了感情慰藉的釋放出口。

  或許,遠離技術與(yu) 商業(ye) 的喧囂,這場為(wei) 生者創造的數字複活背後,真正能夠跨越生死的,不是智能算法與(yu) 精細仿真的建模,而是生者內(nei) 心深處那份對逝者的懷念與(yu) 追憶。

  深植於(yu) 柔軟血肉下鮮活跳動著的情感與(yu) 記憶,永遠無法被任何外在技術所替代。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