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原年人”的春節:走親戚變成訪老鄉

發布時間:2022-02-11 10:29:00來源: 工人日報

  “城市流動太頻繁,人在情才在”

  “原年人”的春節:走親(qin) 戚變成訪老鄉(xiang)

  本報記者 劉小燕

  閱讀提示

  走親(qin) 訪友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必備活動,對於(yu) 留在城市打拚的務工者而言,老家的親(qin) 友隻能靠手機聯係,但城市裏也有“親(qin) 戚”可以走一走。同鄉(xiang) 和家人,為(wei) 他們(men) 在頻繁流動和繁重工作中帶來慰藉,更年輕的務工者們(men) 期待春節的相聚能擦出一些浪漫的火花。

  1月31日除夕晚上6點半,正在配送路上的外賣員劉彥收到同在北京打工的老鄉(xiang) 舒豐(feng) 發來的微信,約定2月3日大年初三下班後和其他兩(liang) 位老鄉(xiang) 一起,去劉彥的出租房吃火鍋。看到消息的劉彥高興(xing) 得笑出了聲,手機屏幕的光照亮了他眼角的皺紋,也照亮了他留京過年期間的生活。

  走親(qin) 訪友是春節期間的一項必備活動。很多務工者今年仍然選擇做就地過年的“原年人”。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老家的親(qin) 友隻能靠手機聯係,城市裏走動的親(qin) 友也大都是老鄉(xiang) 。

  “和老鄉(xiang) 在一起有家的感覺”

  舒豐(feng) 在給劉彥發完消息後,還特意叮囑他,什麽(me) 都不用買(mai) ,他們(men) 都能帶現成的。據劉彥介紹,這是因為(wei) 另外兩(liang) 位發小都在超市工作,下班後能順便買(mai) 到不少打折的肉、菜,啤酒則由送快遞的舒豐(feng) 負責。“我還是怕菜有些不夠,又去買(mai) 了100多塊錢的烤串,老家來的必須吃盡興(xing) 呀!”劉彥說。

  平時9點才下班的他,難得在初三那天晚上7點半就停止了接單。4個(ge) 人到齊之後立馬就忙活開了。洗菜、切肉、燒水、擺桌子,隨著火鍋湯越滾越沸,團圓的氛圍也越來越濃。

  大家雖然都在北京,相隔也不過3公裏,但平時忙著自己的工作,有的還打著兩(liang) 份工,一般很難湊齊聚會(hui) 。“我們(men) 那晚沒喝多少酒,但聊了很多,比如今年掙了多少錢,老家有些什麽(me) 事兒(er) ,孩子聽不聽話……就是瞎聊,但就是有說不完的話。”直到淩晨1點,這次老友小聚才結束。

  “我們(men) 本來也是一起長大的,那天晚上就好像在老家一塊兒(er) 吃飯聊天,那一晚也睡得特別踏實。”說到這裏,劉彥的語氣變得輕快起來,眼角的皺紋裏也夾了些淚水。

  老鄉(xiang) ,是許多務工者繞不開的詞。也正是鄰村的老鄉(xiang) 在6年前把劉彥從(cong) 山西臨(lin) 汾襄汾縣帶到北京。來北京後,他直接加入了老鄉(xiang) 所在的外賣團隊,負責北京東(dong) 城區和平裏附近3公裏的訂單。

  沒時間也沒精力拓展社交圈

  6年外賣生涯中,劉彥幾乎每天都從(cong) 早上7點幹到晚上9點,每周一天的休息日也大多用來跑單,漸漸地從(cong) 一名新手變成老手。2019年,帶劉彥進城的老鄉(xiang) 大哥年齡越來越大,身體(ti) 有些吃不消,帶著省吃儉(jian) 用攢下的20多萬(wan) 元回了老家。當初一起出門掙錢、現在還留在北京的老鄉(xiang) ,僅(jin) 剩和劉彥一起吃火鍋的3位發小。

  忙碌的工作,一方麵讓劉彥沒有時間拓展社交圈,另一方麵也讓他少有意願花精力在社交上。據他介紹,外賣員的送餐高峰集中在早上7點到9點、中午10點半到下午1點半、下午5點半到7點半三個(ge) 時間段。“每天回來洗漱完躺床上玩會(hui) 兒(er) 手機就睡覺了,我現在40多歲了,休息不夠第二天沒有精力幹活。”

  6年來,配送團隊裏的成員也在不斷更替,但彼此的溝通僅(jin) 限在送單空隙聊聊天。劉彥向記者表示,“城市流動太頻繁,人在情才在,人一走就很難再有什麽(me) 聯係。”這期間,僅(jin) 他自己就搬家了8次,想和鄰裏保持穩定的關(guan) 係也不大可能。

  相比於(yu) 需要經常在外送餐的劉彥,55歲的保潔員羅春的活動空間就小得多。她和丈夫來自重慶市梁平區仁賢鎮,一同負責某公司宿舍區的兩(liang) 層保潔工作,夫妻倆(lia) 也住在宿舍區。每天早上6點,兩(liang) 人要趕在員工們(men) 起床前完成走廊、衛生間和廚房的打掃,還要清運垃圾桶,一天至少三趟。

  由於(yu) 年底疫情反複,羅春夫妻倆(lia) 根據安排留了下來。除夕晚上,羅春端著煮好的餃子回到小房間,打開了隻能搜到兩(liang) 個(ge) 台的電視,和丈夫看起了春晚。

  這個(ge) 房間也是平時夫妻倆(lia) 主要的活動範圍。羅春說:“平時不敢走遠,頂多去附近菜市場買(mai) 菜或者圍著小區轉轉,主要擔心員工需要開鎖或者搬東(dong) 西找不到人。”另一方麵,她也認為(wei) 自己一口重慶方言,和別人聊天怕對方聽不懂,一直陪伴在身邊的丈夫成了她在城市裏最踏實的依靠。

  在城市“收獲”親(qin) 人

  有人在城市裏有愛人相伴,有人也期待著在城市裏遇到愛情,蘇玉潔就是後者。今年20歲的她來自湖南省嶽陽市華容縣,2020年高中畢業(ye) 後跟著表姐來北京工作。當時,表姐拜托在北京的老鄉(xiang) 聯係到西城區一家湘菜館,蘇玉潔應聘成功後做起了服務員。

  雖然是第一次外出打工,好在餐館裏大多都是湖南老鄉(xiang) ,蘇玉潔得到了大家很多關(guan) 照。“我剛開始普通話講得不好,老板安排我做了一段時間的收銀員慢慢練習(xi) ,大家也都一點點告訴我怎麽(me) 做。”

  漸漸適應工作後,蘇玉潔開始對城市生活有了更多探索欲,每周輪班休息的時候,她就會(hui) 約上餐館裏的其他同事出門轉轉,“鼓樓走半小時就到了,後來還坐車去爬過長城”。蘇玉潔開朗的“湘妹子”性格,讓餐館的廚師柏偉(wei) 對她頗有好感。

  柏偉(wei) 的心意,蘇玉潔並非沒有察覺,她也打心裏認為(wei) 對方懂得照顧人,工作勤快。春節期間,老板給大夥(huo) 放了兩(liang) 天假,蘇玉潔主動約柏偉(wei) 去看電影,“看完電影我們(men) 隨便走走逛逛,好像順其自然地就在一起了。”說到這裏,蘇玉潔還有些臉紅和害羞:“這個(ge) 春節對我來說比較特殊,可以說是又收獲了一個(ge) 親(qin) 人吧。”

  劉彥也逐漸明白,年輕人在城市裏的體(ti) 驗,和他們(men) 已經有些不同。2019年底,他把15歲的兒(er) 子接到北京,還幫著找了一份理發店學徒的工作。“兒(er) 子工作地點在朝陽區,公司管住宿,平時我倆(lia) 都各忙各的,好在這兩(liang) 年他幹得不錯,不用我怎麽(me) 操心。”劉彥說。

  大年初一上午,劉彥特意找了一家正宗的涮羊肉店,約著兒(er) 子吃了一頓團圓飯。有趣的是,平時從(cong) 不找父親(qin) 要錢的兒(er) 子,這天主動要了200元。“孩子嘛,過年還是想要點壓歲錢。”劉彥坦言,“春節能在一起聚聚挺好的”。

  (應受訪者要求,部分為(wei) 化名)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