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師計劃 培養複合型高素質人才
教育傳(chuan) 真
◎本報記者 過國忠 通訊員 楊茗茜 張羽程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人才隊伍建設。在江蘇省常州市委書(shu) 記陳金虎看來,當前我國正處於(yu) 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關(guan) 鍵時期,迫切需要一大批現代化的高水平人才。
2月21日,科技日報記者采訪了江蘇理工學院,該校校長崔景貴介紹,該校啟動的“卓越工程師計劃”,采用高校與(yu) 地方、行業(ye) 、企業(ye) 合作實施的運作模式,分行業(ye) 、分類型、分步驟、有重點地穩步推進專(zhuan) 業(ye) 人才培養(yang) 。
“地方高校作為(wei) 智能製造人才培養(yang) 的搖籃,需要順應地方需求,培養(yang) 一批創新能力強、適應社會(hui) 經濟發展需求的優(you) 秀工程科技人才。”江蘇理工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朱林生說。
“卓越工程師計劃”采用“3+0.5+0.5”模式,即學生在校期間的前3年學習(xi) 專(zhuan) 業(ye) 基礎課和專(zhuan) 業(ye) 課,大四第一學期赴企業(ye) 實習(xi) ,實習(xi) 半年後經企業(ye) 與(yu) 學生雙向選擇,通過不同形式完成畢業(ye) 設計。
“卓越工程師計劃”有效轉變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出一批複合型高素質人才。5年來,江蘇理工學院已累計輸送培養(yang) 生源672人次,新增企業(ye) 導師100餘(yu) 名,達成校企合作項目57項,實現了課堂教學與(yu) 企業(ye) 實踐的良性互動。
此外,“卓越工程師計劃”還激發了科研創新活力,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的有效銜接,推動了科研力量優(you) 化配置和資源共享,實現了高校技術成果向企業(ye) 轉化,有利於(yu) 建立以市場需求為(wei) 主體(ti) 的科研領域投入體(ti) 製,讓科研更具針對性、目的性和效益性。
江蘇理工學院曆來注重人才培養(yang) 與(yu) 產(chan) 業(ye) 創新互動,注重發揮職業(ye) 教育“新型智庫”的服務功能,緊緊圍繞產(chan) 業(ye) 經濟發展的實際需求,與(yu) 地方政府、行業(ye) 、企業(ye) (社區)共建常州智能製造學院、電梯產(chan) 業(ye) 學院、新能源汽車學院、醫療器械學院、常州市名人研究院等多個(ge) 行業(ye) 學院和研究院,通過產(chan) 教融合提升應用型大學內(nei) 涵、提升應用型人才培養(yang) 質量,滿足社會(hui) 發展對專(zhuan) 業(ye) 人才的需求,為(wei) 常州乃至長三角地區的職業(ye) 教育改革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3年來,借助“卓越工程師計劃”,僅(jin) 該校機械工程學院就累計培養(yang) 各類人才300餘(yu) 人,分獲國家專(zhuan) 利40餘(yu) 項、省部級以上學科競賽獎項200餘(yu) 項、省級大學生科研立項30餘(yu) 項。
該校機械工程學院學生孫逸晨曾是“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參與(yu) 者,在企業(ye) 實訓過程中,他與(yu) 企業(ye) 工程師深入交流,學習(xi) 生產(chan) 檢測工藝,從(cong) 實際生產(chan) 角度重新思考學科專(zhuan) 業(ye) 本身,讓書(shu) 本上的專(zhuan) 業(ye) 知識有了用武之地。
得益於(yu) “卓越工程師計劃”的參訓經驗,孫逸晨在設計產(chan) 品時會(hui) 主動考慮產(chan) 品的實用性和經濟性等因素,讓設計出來的產(chan) 品能夠滿足應用需求。
2021年,孫逸晨與(yu) 其團隊通過實地考察相關(guan) 鋼管生產(chan) 企業(ye) 日常生產(chan) 、檢測等,針對目前無縫鋼管質量檢測環節,在表麵幾何參數檢測中存在的難題,成功研製了鋼管高精度、多數據、快速率檢測工藝,利用工業(ye) 物聯網技術可實現用戶遠程查看數據。該項目榮獲第七屆中國國際“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大賽江蘇省選拔賽二等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