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連連,黃河三角洲迎來綻放的春天
好消息連連,黃河三角洲迎來綻放的春天
向總書(shu) 記匯報新變化
開欄的話 回顧2021年,1月到北京河北、2月到貴州、3月到福建、4月到廣西、5月到河南、6月到青海、7月到西藏、8月到河北、9月到陝西、10月到山東(dong) ……一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調研的腳步不停歇,對如何邁好至關(guan) 重要的“第一步”作出了細致深入的部署。
從(cong) 今天起,本報推出係列報道“向總書(shu) 記匯報新變化”,讓我們(men) 沿著總書(shu) 記的足跡,聚焦這些省區市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指示精神,一年來的新作為(wei) 、新變化。
這個(ge) 鏡頭,讓山東(dong) 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徐冉終身難忘:2021年10月21日上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考察調研,他走進豆田,俯身摘下幾個(ge) 豆莢,輕輕用手撚開,一顆顆大豆“跳脫”出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仔細端詳,然後將一顆豆粒放進嘴裏細細咀嚼:“豆子長得很好。”
“總書(shu) 記用手撚開的那一顆顆豆粒,就是我們(men) 培育的‘齊黃34’。”作為(wei) 大豆品種“齊黃34”的育種人,徐冉從(co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的話語中感受到了鼓舞和力量。
鹽堿地被稱為(wei) 不毛之地,重度鹽堿地更被視為(wei) 土地的“絕症”。但對中國來說,土地資源是寶貴的,抗鹽堿作物發展起來對提高土地增量很有意義(yi) ,對中國糧倉(cang) 、中國飯碗也能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
正因為(wei) 此,長久以來,以徐冉為(wei) 代表的中國科研人員紮根在廣袤的鹽堿地裏,揮灑智慧和汗水,研發新品種、新技術成為(wei) 他們(men) 光榮而艱巨的使命。
科技日報記者聯係到王建林的時候,這位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研究所東(dong) 營分子設計育種研究中心(以下簡稱東(dong) 營基地)主任正在試驗基地裏忙活。
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鹽堿地利用的重要指示,他的重量級新成果應運而生——可將高產(chan) 、優(you) 質、耐鹽三者聚合的“鹽黃香粳”新品係。
時間是去年11月6日。中科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邀請相關(guan) 專(zhuan) 家對“鹽黃香粳”進行了實打測產(chan) 和品質分析,結果顯示:在東(dong) 營現代農(nong) 業(ye) 示範區含鹽量為(wei) 千分之六的鹽堿地上用微鹹水灌溉,“鹽黃香粳”實現了515.31公斤的平均畝(mu) 產(chan) ,外觀品質達到了一級米。
以著名水稻育種專(zhuan) 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溫福為(wei) 組長的專(zhuan) 家組評價(jia) 很高。他們(men) 認為(wei) ,“鹽黃香粳”在千分之六的鹽堿地上試種成功,實現了高產(chan) 、優(you) 質、抗逆的協調,為(wei) 濱海鹽堿地利用微鹹水種稻進行改良,實現糧食生產(chan) 與(yu) 生態環境的統一提供了可行途徑。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視察黃河三角洲時指示:“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努力在關(guan) 鍵核心技術和重要創新領域取得突破,將科研成果加快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
如今,在東(dong) 營基地裏,李振聲院士、李家洋院士、楊維才院士、曹曉風院士等團隊利用這裏得天獨厚的鹽堿條件開展了“種子精準設計與(yu) 創造”“邊際土地效益擴增與(yu) 藏糧於(yu) 地技術”“大豆功能基因組學與(yu) 耐鹽堿大豆品種選育”“耐鹽粳稻突破性新品種選育”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選育了耐鹽大豆、水稻、小麥、甜高粱、玉米、田菁、長穗偃麥草等作物品種,提純複壯了中國湖羊品種,提出了建設“濱海草帶”戰略構想,構建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模式。
王建林告訴記者,正因為(wei) “鹽黃香粳”在國家和山東(dong) 區域試驗中表現優(you) 異,他正在推動同時開展區域試驗和生產(chan) 試驗,有望在明年初通過審定。
在東(dong) 營基地不遠處,坐落著中國農(nong) 科院東(dong) 營耐鹽作物研究中心。眼下,這裏也在快馬加鞭,圍繞著鹽堿地農(nong) 業(ye) 、綠色生態、種業(ye) 創新等方麵開展中紫水稻、小黑麥、糯玉米、大豆、苜蓿等課題研究。
在這個(ge) 充滿希望的季節裏,科研人員在忙活,科研管理服務人員也在忙活。
春節過後,黃河三角洲農(nong) 業(ye) 高新技術產(chan) 業(ye) 示範區(以下簡稱黃三角農(nong) 高區)管委會(hui) 副主任王守寶一直處於(yu) 連軸轉的狀態。他向記者表示:“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視察農(nong) 高區後,我們(men) 認真學習(xi) 總書(shu) 記的重要指示要求,謀劃工作任務和落實措施。”
黃三角農(nong) 高區是我國第二個(ge) 國家級農(nong) 高區,鹽堿地綜合利用是其基本任務。
據王守寶透露,該區將落實措施分解為(wei) 五大方麵的項目,即扛起國家戰略使命任務,夯實應用技術科研條件建設,構建鹽堿地生物種業(ye) 創新體(ti) 係,突破一批鹽堿地農(nong) 業(ye) 關(guan) 鍵核心技術、產(chan) 品和模式,打造鹽堿地農(nong) 業(ye) 規模化高水平應用場景。
三月初的黃河三角洲,陽光明媚,萬(wan) 物複蘇,景色宜人。
但徐冉卻無暇欣賞這些景色,有更重要的任務等待著他:“根據總書(shu) 記的指示精神,今年我們(men) 加強了耐鹽堿大豆育種研究,擴大了耐鹽堿大豆種質篩選、雜交組合配製和大豆耐鹽堿鑒定技術研究,力爭(zheng) 以最快的速度培育出耐鹽堿能力更強、產(chan) 量更高、品質更好的大豆新品種。”
在他心目中,乘著黨(dang) 中央重視大豆戰略安全的春風,屢破紀錄的“齊黃34”又瞄準了下一個(ge) 新紀錄。
他很有信心。
(備注:本文開頭第一段冒號後整段情景描寫(xie) 源於(yu) 山東(dong) 省委機關(guan) 報《大眾(zhong) 日報》,刊發於(yu) 2021年10月28日,係原文摘抄。)
◎本報記者 王延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