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文科院士”爭議:守得住寂寞,才看得見繁華

發布時間:2022-03-08 09:45:00來源: 科技日報

  “文科院士”爭(zheng) 議:守得住寂寞,才看得見繁華

  這些年,關(guan) 於(yu) “文科院士”的爭(zheng) 議,一直沒有停歇過。日前,全國人大代表、浙江農(nong) 林大學黨(dang) 委書(shu) 記沈滿洪的議案,讓“文科院士”的話題重現輿論場。據媒體(ti) 報道,沈滿洪建議,應設立“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院士”評審製度,將其作為(wei) 我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的最高人才頭銜,與(yu) 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

  院士是我國學術界的至高榮譽,可至今,摘取院士桂冠的,都是自然科學之星,唯獨不見人文社科泰鬥。“社科院士”的缺失,一度被偏激地認為(wei) ,這是“重理輕文”觀念下的一種製度性歧視。

  “社科院士”也就是俗稱的“文科院士”,其曆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時期的中央研究院,胡適、馮(feng) 友蘭(lan) 、馬寅初等一大批頂尖人文社科領域的大師,都曾是名副其實的“文科院士”。上個(ge) 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先後都設立了院士製度,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並未“與(yu) 時俱進”。其保留使用的“學部委員”稱謂,在內(nei) 部雖也頗具含金量,卻無法與(yu) “院士”相提並論。也因此,多年來,在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增設“文科院士”的呼聲越來越高。

  誠然,“文科無用論”這樣的觀點已經不合時宜,人文社科在護航科技發展上的價(jia) 值引領作用日益凸顯,沒有良好而深厚的人文社科傳(chuan) 統,就不可能產(chan) 生卓越的自然科學成就。況且,人文社科領域的繁榮昌盛,也是文化強國和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應有之義(yi) 。

  有支持者,就有反對者。自然科學領域的成就立竿見影,錢學森、袁隆平等著名院士的社會(hui) 聲譽就和學術水平高度匹配。相比之下,人文社科的成果大多以理論和思辨為(wei) 主,在具體(ti) 量化和評價(jia) 標準上,確實不好拿捏。這讓增設“文科院士”障礙重重,也意味著,人文社科成果可能要放在更久遠的時間裏來檢驗。

  既然如此,我們(men) 為(wei) 什麽(me) 不暫時擱置一下爭(zheng) 議?人文社科領域需要的是能啟迪後學和開啟民智的學術標杆,而不僅(jin) 僅(jin) 是一頂院士的帽子。少些浮躁,少些功利,守得住寂寞,人文社科領域才能真正迎來大發展和大繁榮,如此,“文科院士”或許就漸行漸近了。

(責編: 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