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奮》:確實有野心 但終究缺功力
《亢奮》:確實有野心 但終究缺功力
◎周黎明
自從(cong) HBO《權力的遊戲》結束以來,很多平台都試圖打造“下一個(ge) 權遊”。據HBO透露,近期剛播完的第二季《亢奮》(Euphoria,也譯作《迷醉》)獲得了僅(jin) 次於(yu) 《權遊》的收視率。但它顯然不像《權遊》那麽(me) 出圈,作為(wei) 一部青少年題材的劇集,它做了多方麵的突破,也取得了相當大的轟動,但整體(ti) 水準遠不如《權遊》。
《亢奮》翻拍自以色列同名劇集,既然是HBO出品,大尺度在所難免。但你很難說那些“黃暴”畫麵嘩眾(zhong) 取寵,因為(wei) 該劇重點表現美國青少年的吸毒、濫交和暴力。看完2019年的第一季和今年的第二季(共18集),你甚至會(hui) 生出一絲(si) 悲哀,從(cong) 這個(ge) “花朵”群體(ti) 的“凋謝”預感到美國社會(hui) 的不可救藥。誠然,美國中學生不乏優(you) 等生,但不可否認,該劇描寫(xie) 的情況確實存在,隻是經過了一些戲劇化誇張或局限於(yu) 某些人群而已。
《亢奮》很明顯在努力擺脫陳舊的套路,但它似乎又跳進了另一種新的俗套。劇集中幾乎沒有完美角色,不是吸毒、販毒,就是變態暴力,但若仔細分析,你會(hui) 發現,所有人設都不敢越“政治正確”雷池一步,比如,最接近反角的奈特是白人帥哥,而且是傳(chuan) 統好萊塢大男主的運動明星;最純潔無瑕的是跨性別的珠爾斯,一個(ge) 眼下被聖母化的群體(ti) ;女主角小茹沉迷毒癮不能自拔,但觀眾(zhong) 如同她的母親(qin) ,始終沒有放棄她……這就像是傳(chuan) 統影片必須把妓女設置得心地善良,一切都按章辦事,按照種族、性別等標簽來安排人物的同情指數,完全是一種新的臉譜化。
除了標簽化和臉譜化,《亢奮》對於(yu) 人物內(nei) 心的挖掘往往淺嚐輒止,而且劇情會(hui) 一不小心就陷入循環往複。小茹出戒毒所後,一直在重蹈覆轍,直到第二季末尾,才露出一絲(si) 想要戒毒的決(jue) 心。大塊頭女孩凱特從(cong) 自卑到發現網絡新世界,之後她的人物弧光便不再延伸,甚至出鏡率大幅下降。第二季中那對小帥哥更是莫名其妙地冒出來,然後不加任何解釋就消失了,跟其他角色沒產(chan) 生交集。對角色的隨心所欲和劇情的無節製重複,尤其是無休止的派對場景,不由得讓人產(chan) 生一種快進的衝(chong) 動。因為(wei) 小茹的畫外音旁白不停地解釋人物和劇情,而對白又乏善可陳,所以,1.5倍速觀看本劇,絕對不會(hui) 影響對故事的理解。
然而,《亢奮》也有令人驚喜的地方,這也是該劇仍值得推薦的原因,那就是它的視聽。或許是為(wei) 了表現那種欲醉欲仙的狀態,該劇的影像充滿了迷幻的效果,無論是鏡頭的推拉,還是色調的多變,都讓畫麵保持在“醉”或“嗨”的狀態。與(yu) 之相匹配的是它的音樂(le) ,大量插曲打破了畫內(nei) 音樂(le) 和畫外音樂(le) 的界限,強化了人物心理的醉生夢死和支離破碎。照理說,反複呈現相似的場景,會(hui) 讓人膩煩,沒錯,該劇在節奏的把握上確實存在諸多瑕疵,但隨便截出一段動感場景,你會(hui) 驚訝於(yu) 裏麵的鏡頭創意。
甚至在敘事層麵,該劇也有不少局部的精彩,那些鏡頭不炫技、情節不灑狗血的小地方,比如小茹和珠爾斯的對話,是非常耐看的。換言之,對該劇若隻看樹不看林,它是值得欣賞的,但若看全貌,則毛病多如牛毛。我試圖用散文的邏輯來為(wei) 它開脫——既然鏡頭語言在模擬迷醉,所以情節可能也規避井然有序,故意雜亂(luan) 無章,再加上這屬於(yu) 大群戲,角色眾(zhong) 多,戲份不可能完全合理分配。
這讓我想起了2007年的英劇《皮囊》,同樣是大群戲,同樣是表現中學生,同樣涉及那些社會(hui) 問題,但《皮囊》對於(yu) 敘事的駕馭能力要比《亢奮》高超得多。《皮囊》每集采用不同角色視角的做法,《亢奮》嚐試了卻半途而廢,如同有人打算寫(xie) 格律詩,寫(xie) 了幾句半途變成自由詩。
我參考了媒體(ti) 對該劇主創的采訪以及對片場的報道,基本可以看出,編導山姆·萊文森(著名導演巴裏·萊文森之子)把創作重點放在運鏡技法,而不是故事的編排和人物的塑造。大量有頭無尾的情節點,被粉絲(si) 當作探案的線索,實際上是編導沒有能力或沒有興(xing) 趣加以有機組合的結果。
小茹的毒品供應商是一個(ge) 獨特的角色,他戲份的增多給這個(ge) 角色帶來了厚度,但當他的身世講完後,角色反而原地踏步,不再往下展開,而編劇把重點轉移到他那未成年的弟弟身上。弟弟的以暴易暴貢獻了第二季結尾處很有吳宇森氣派的震撼場景,然而,看完後你會(hui) 冒出幾個(ge) 大大的問號:這究竟是要表現什麽(me) ?暴力傾(qing) 向是與(yu) 生俱來的?劇中的年輕人都有死亡本能?
傳(chuan) 統的故事一般是哥哥被迫訴諸暴力,以保護幼小的弟弟,本劇似乎把這一俗套顛倒過來,但怎麽(me) 看都少了點邏輯支撐,仿佛是為(wei) 了突破而突破。這個(ge) 細節其實非常典型,說明《亢奮》確實有野心,也不乏視聽方麵的才華,但終究沒找到敘事的功力和主題的升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