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創新 從按噸賣煤炭轉向按克賣工業品
從(cong) 按噸賣煤炭轉向按克賣工業(ye) 品(經濟聚焦·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
核心閱讀
近年來,寧夏大力發展現代煤化工產(chan) 業(ye) ,打造工業(ye) 發展新引擎,不斷推進煤炭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以寧東(dong) 能源化工基地為(wei) 代表的產(chan) 業(ye) 園區,不斷夯實產(chan) 業(ye) 基礎,探索新的發展道路,正向著煤炭利用更高效、技術路線更豐(feng) 富、產(chan) 業(ye) 鏈條更完善的方向前行。
東(dong) 風漸起,氣溫回升,在位於(yu)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靈武境內(nei) 的寧東(dong) 能源化工基地(以下簡稱寧東(dong) 基地),巨型裝置高聳林立,盤旋半空的乳白色管道布滿廠區,在蒸汽氤氳間積蓄著熱力。
作為(wei) 國家現代煤化工產(chan) 業(ye) 示範區,寧東(dong) 基地在戈壁灘上從(cong) 無到有。如今,這裏的工業(ye) 總產(chan) 值超過1300億(yi) 元,煤化工產(chan) 業(ye) 增加值占全部工業(ye) 經濟比重達48%,現代能源體(ti) 係建設與(yu) 煤炭的綠色轉化已成為(wei) 發展主題。
探索轉型,打造工業(ye) 新引擎
走進寧東(dong) 基地一家新材料公司的展覽室,各類芳綸、氨綸製品讓人目不暇接。指尖輕撚雪白的氨綸線,手感像棉花一樣柔軟,拉扯一下,又極具韌性。“日用內(nei) 衣,甚至高級的手提包,都可以用氨綸來製作。”公司產(chan) 品部主任李海生介紹。
煤炭液化生產(chan) 出甲醇,再經過數次化學反應,便成為(wei) 生產(chan) 氨綸的主材料。一噸400元左右的原料煤,加工成氨綸絲(si) ,每噸市場價(jia) 約3萬(wan) 元。用李海生的話來說:“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
寧夏是典型的富煤省份,煤炭占能源比重超過90%。多年來,當地“靠煤吃煤”、粗放發展,隨著產(chan) 能過剩、盈利下滑,煤炭產(chan) 業(ye) 一度成了“燙手山芋”。
本世紀初,寧夏東(dong) 部的戈壁上,發現了探明儲(chu) 量331億(yi) 噸的煤海。如何有效開發這片煤海?如何打造屬於(yu) 自己的工業(ye) 引擎?2003年,寧夏作出決(jue) 定,舉(ju) 全區之力建設寧東(dong) 基地,並將其確立為(wei) 自治區的重大工程。
這是一次全新的轉型。2006年,現任寧夏煤業(ye) 有限責任公司烯烴一分公司車間主任的張智敏剛剛大學畢業(ye) 。當他來到寧東(dong) 時,隻見茫茫戈壁僅(jin) 有一座孤零零的工廠。“當時全國的煤炭化工也才剛起步,在煤製烯烴領域,大家都在黑暗中摸索。”
煤製烯烴市場前景廣闊,可公司在投產(chan) 的第一步就遇到了困難。“數百名工人不間斷地對設備進行調試,在最艱難的時候,頻繁的實驗消耗大量原料,拖延一天就多損失一天。”烯烴一分公司氣化爐負責人田彥俊還記得當時的情景——氣化爐合成器裏有一段200米長的管道,實驗時經常會(hui) 積攢灰塵,管道直徑隻有1米多,隻能靠人工清理,效率很低。
黑暗中摸索4年,在2010年的一個(ge) 冬夜,煤炭通過1300攝氏度的氣化爐,實現了第一次出產(chan) ,世界首套年產(chan) 50萬(wan) 噸煤製烯烴裝置研製成功。成功投產(chan) 後,公司當年就有了收益。“投資大,轉型困難,但實實在在提高了利潤。”田彥俊說。
煤製烯烴領域的首次探索成功,開啟了寧夏現代煤化工產(chan) 業(ye) 的發展之路。
積極創新,提高原料利用率
之後的幾年,寧東(dong) 基地的各類廠房拔地而起,又建成8個(ge) 大型煤化工項目。然而,隨著國內(nei) 多地煤化工產(chan) 業(ye) 項目快速發展,紮堆的投入讓煤製烯烴的價(jia) 格一降再降。
怎麽(me) 讓煤化工產(chan) 業(ye) 確保持續競爭(zheng) 力?
“走多種技術路線,豐(feng) 富中間產(chan) 品,是抵抗市場波動的好方法。”中國石化長城能源化工(寧夏)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寧夏能化)總調室負責人魏學科告訴記者。
2014年9月,公司的煤基多聯產(chan) 一體(ti) 化項目正式投產(chan) 。所謂煤基多聯產(chan) ,就是用煤炭作為(wei) 基礎原料,走多種垂直的技術路線,通過多種物質與(yu) 煤化工產(chan) 品結合,製造出更多具有差異性的工業(ye) 品。
“同樣來自一種煤炭原料,既可以生產(chan) 洗麵奶、洗發水的原料——丁二醇,又可以生產(chan) 聚四氫呋喃,這是生產(chan) 氨綸、芳綸的原材料。”魏學科介紹,“技術路線豐(feng) 富了,就可以根據市場需求靈活配置產(chan) 品產(chan) 量。目前,公司每年60萬(wan) 噸的煤製甲醇,已經派生出180萬(wan) 噸的化工產(chan) 品總量,年均產(chan) 值達到了44億(yi) 元。”
和寧夏能化不同,寧夏寶豐(feng) 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選擇了打破能源領域行業(ye) 壁壘,用新能源提高煤化工的生產(chan) 效率,在煤製烯烴上走出新路。
“我們(men) 利用光伏發電矩陣產(chan) 生綠色電能,通過電解槽裝置製取氫氣,每年能生產(chan) 1億(yi) 立方米。”寶豐(feng) 能源總裁劉元管介紹。
在煤製烯烴的過程中,這些氫氣被加入,與(yu) 一氧化碳反應,生成甲醇,能大大提高生產(chan) 效率。“以60萬(wan) 噸/年煤製烯烴項目估算,當補入足夠的氫氣後,不但每噸產(chan) 品的煤耗下降近一半,經濟效益也很顯著。”劉元管說,“生產(chan) 效率的提高,增強了企業(ye) 的行業(ye) 競爭(zheng) 力。”
“傳(chuan) 統煤炭行業(ye) 粗放式的發展不可持續,隻有不斷創新,提高原料利用率,才能發揮現代煤化工業(ye) 的優(you) 勢。”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產(chan) 業(ye) 處處長李航說。
布局聯動,產(chan) 業(ye) 集聚效應凸顯
走進寧東(dong) 基地的寧夏百川新材料有限公司園區,廠房蒸汽升騰。站在生產(chan) 線的出口,隻見一些黑黝黝的粉末。捏起一撮,輕輕一揉,粉末竟毫無顆粒感,如液體(ti) 一般從(cong) 手中滑落。“從(cong) 煤炭中提取的瀝青,在高溫下煆燒,最終變成這種小分子石墨,這是製作鋰電池負極的材料。”公司總經理曹聖平介紹。
這家總部在江蘇的企業(ye) ,主要生產(chan) 鋰電池,選擇來寧東(dong) 投資,看重的是這裏的配套原材料產(chan) 業(ye) 鏈。企業(ye) 生產(chan) 小分子石墨所需要的瀝青,很大比例由寶豐(feng) 能源提供。“同一個(ge) 園區內(nei) ,兩(liang) 個(ge) 廠房通過建立原料輸送管道,節省了大量運輸、倉(cang) 儲(chu) 和損耗成本。”曹聖平說。
漫步寧東(dong) 基地,記者看到一家家企業(ye) 旁,銀白色管道交錯圍繞,既有蒸汽、輸水管道,也有原料輸送通道。正是這樣的管道,讓企業(ye) 之間實現互通。
“產(chan) 業(ye) 集聚讓結構性效益更加凸顯,以前按噸賣煤炭,現在按克賣工業(ye) 產(chan) 品。”曹聖平說,“有了穩定的供貨渠道,企業(ye) 能夠進一步延伸產(chan) 業(ye) 鏈,繼續生產(chan) 磷酸鐵鋰電池正極材料。”
2021年12月,曉星氨綸(寧夏)有限公司年產(chan) 36萬(wan) 噸氨綸項目在寧東(dong) 基地建成投產(chan) 。作為(wei) 世界最大的氨綸製造商,“來寧東(dong) 投資,不僅(jin) 因為(wei) 這裏有優(you) 惠的政策,更因為(wei) 形成了完善的產(chan) 業(ye) 鏈,有足夠規模的產(chan) 業(ye) 集群。”公司負責人趙維家表示。
為(wei) 進一步提高煤炭的附加值,寧東(dong) 基地利用成熟的基礎化工原料生產(chan) 能力吸引下遊企業(ye) ,變規模效益為(wei) 結構效益。“如今,寧東(dong) 基地的煤化工業(ye) 體(ti) 係已經比較健全,具備一定規模後,將向更深處發展。”寧東(dong) 管委會(hui) 經濟發展局負責人田彥虎說。
2022年1月,寧東(dong) 管委會(hui) 印發《寧東(dong) 基地九大細分產(chan) 業(ye) 鏈和高端產(chan) 業(ye) 集群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規劃在未來3到5年內(nei) ,根據寧東(dong) 基地的現有基礎,發展高性能纖維、鋰離子電池材料等九大細分產(chan) 業(ye) ,進一步提高產(chan) 業(ye) 發展程度。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