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不隻是教學生做西紅柿炒雞蛋
勞動教育不隻是教學生做西紅柿炒雞蛋
近日,教育部發布《義(yi) 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明確將勞動從(cong)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分為(wei) 日常生活勞動、生產(chan) 勞動及服務性勞動,並根據不同學段設置不同的實踐內(nei) 容和要求。
勞動對於(yu) 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我而言,是兒(er) 時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6歲起,每天放學回家,我的身份便轉換為(wei) 家裏的重要勞力,做飯、洗碗、挑水、澆園、放牛、砍柴等家務,基本被我和弟弟包了。農(nong) 忙時節,父母幹犁田、靶田、挑穀子等重活,我就幫家裏割稻、插秧、撿棉花等。小學三年級至五年級,學校每個(ge) 月都有一天安排的是勞動課,一般會(hui) 去5公裏外的山裏采茶葉。總之,勞動是那個(ge) 年代農(nong) 村孩子的必備技能。
時過境遷,現在的孩子與(yu) 勞動尤其體(ti) 力勞動漸行漸遠。在農(nong) 村,大量人口進城務工,除了老人還在堅持一些力所能及的農(nong) 活,很多農(nong) 田都荒廢了,孩子自然鮮有機會(hui) 接觸農(nong) 活;在城裏,孩子們(men) 大多忙於(yu) 各種學習(xi) ,倘一時興(xing) 起,想參與(yu) 一些家務勞動,不少家長經常阻止說:“你好好學習(xi) 、好好玩,這些我來做”“這個(ge) 你不夠力氣拿,我來吧”。
勞動讓位於(yu) 理論學習(xi) ,是人們(men) 的普遍認知。殊不知,知識構成很複雜,除了來自書(shu) 本,很多還源於(yu) 勞動實踐。一個(ge) 不參加勞動、不會(hui) 照顧自己的人,日後生活難免碰壁。長期不勞動或遠離勞動,還可能剝奪孩子的好奇心與(yu) 探索欲,錯失觀察、分析真實社會(hui) 的寶貴機會(hui) 。重視勞動課的意義(yi) ,在於(yu) 讓孩子在德智體(ti) 美勞五方麵齊頭並進,五育並舉(ju) ,而不是隻會(hui) 讀書(shu) 與(yu) 考試,進而從(cong) 容麵對人生道路上的風雨與(yu) 坎坷。
我注意到,《標準》針對各年齡層次的學生的學段目標進行了詳細設定,比如烹飪與(yu) 營養(yang) 方麵,5-6年級的學生要用簡單的炒、煎、燉等烹飪方法製作2-3道家常菜,如西紅柿炒雞蛋、煎雞蛋、燉骨頭湯等,參與(yu) 從(cong) 擇菜、洗菜到燒菜、裝盤的完整過程。這樣的具體(ti) 規定看似有操作難度,但菜或湯的出品與(yu) 味道如何,應該是其次的,重點在於(yu) 讓孩子體(ti) 驗勞動過程。
需要提出,各地對《標準》的執行與(yu) 實施不宜過分地機械複製與(yu) 照本宣科,而應將“勞動”進行本地轉化,將勞動與(yu) 地方特色、社區產(chan) 業(ye) 、民俗與(yu) 傳(chuan) 統等進行有效融合,多鼓勵開展一些“因地製宜”與(yu) “聯結社區”的勞動與(yu) 實踐。
在我生活的廣州,有學校邀請周邊醫院的醫護工作者教學生用中藥做美白、祛斑、祛痘麵膜;有學校邀請海洋科學家指導學生製作各式精美的貝殼擺件,帶領大家去海灘撿拾垃圾,用實際行動保護海洋環境;還有學校將勞動課與(yu) 飲食文化進行有效結合,部分2-3年級學生對豬腳醋、雞腳醋、鯽魚醋等地方美食的製作流程如數家珍,不少高年級同學早已是家裏的“大廚”了。
總之,鑒於(yu) 不同地方辦學條件不同,不同學校的資源稟賦各異,各地在具體(ti) 推進與(yu) 實施勞動教育過程中,除了完成“規定動作”,可以根據自身條件與(yu) 地方特點,創新性地推進勞動教育,使其與(yu) 區域基礎及社區文化有機融合,做到不拘一格,百花齊放。
(作者係廣州大學社會(hui) 學係副教授)
姚華鬆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