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訂職業教育法施行:提升職業教育認可度
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施行,直麵職業(ye) 教育發展痛點——
提升職業(ye) 教育認可度
本報記者 史誌鵬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7月04日 第 05 版)
推進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需要高素質的勞動者和高水平的技能技術,呼喚高質量的職業(ye) 教育。今年5月1日起,1996年頒布施行後首次大修的職業(ye) 教育法正式施行。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積極回應社會(hui) 關(guan) 切,明確職校學生在升學、就業(ye) 、職業(ye) 發展等方麵享有平等機會(hui) ,著力提升職業(ye) 教育認可度,職業(ye) 教育發展迎來新的春天。
隨著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的施行,在全國各地,靠技能成就人生的幸福故事越來越多。
認可度不高成最大困難
在人才培養(yang) 的“蓄水池”中,職業(ye) 教育至關(guan) 重要。
“作為(wei) 國民教育體(ti) 係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職業(ye) 教育是培養(yang) 多樣化人才、傳(chuan) 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ye) 創業(ye) 的重要途徑。”北京師範大學國家職業(ye) 教育研究院院長和震教授說,發展職業(ye) 教育,也是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長期需要,如果沒有職業(ye) 教育,就無法形成完整的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其所需要的技術技能人才會(hui) 出現結構性斷裂和缺失。
長期以來,職業(ye) 教育的社會(hui) 認可度不高。2021年《教育家》雜誌發布的《中國職業(ye) 教育發展大型問卷調查報告》顯示,受訪學生和家長在選擇“職業(ye) 教育發展麵臨(lin) 的最大困難”時,“社會(hui) 認可度”位居前列。
這是為(wei) 何?有專(zhuan) 家指出,一方麵,由於(yu) 此前高中教育一直采取分流模式,某種程度上產(chan) 生了“分層”的問題。職業(ye) 教育往往被認為(wei) 低普通教育一個(ge) 層次,甚至有不少家長認為(wei) ,寧願孩子讀差一點的普通高中,也不願去上職業(ye) 中學。
另一方麵,不少職校學生在升學、就業(ye) 等方麵遇到“隱形門檻”等不公平待遇,強化了人們(men) 對職業(ye) 教育地位的認知偏差。中國職業(ye) 技術教育學會(hui) 副會(hui) 長陳李翔指出,在升學上,接受職業(ye) 教育的學曆最高是大專(zhuan) ,與(yu) 普通高等教育沒有連接通道,繼續深造的空間有限;在就業(ye) 上,不少職校畢業(ye) 生反映在考公務員、企事業(ye) 單位招聘等過程中遭遇“學曆歧視”,即使入職後,在後續晉升中也或多或少麵臨(lin) 壁壘,包括“同工不同酬”的窘境。
“由於(yu) 培養(yang) 目標定位模糊,有的職業(ye) 院校教育內(nei) 容和教育方式未能從(cong) 學科教育中獨立出來,教育質量尚不能適應眼下技術發展和企業(ye) 生產(chan) 需要,致使學生畢業(ye) 後難以適應所從(cong) 事的工作。”陳李翔說。
一位曾帶過畢業(ye) 班的職校老師介紹,有一屆班級30多人,畢業(ye) 2年後,幾乎所有人都有離職記錄,離職後仍從(cong) 事本專(zhuan) 業(ye) 的僅(jin) 有3人。在該老師看來,職校學生離職率高既與(yu) 薪資、地位有關(guan) ,也與(yu) 很多學生找不到職業(ye) 方向和意義(yi) 相關(guan) 。
投入影響產(chan) 出,教育領域同樣如此。在很長一段時期內(nei) ,人們(men) 認識上有誤區,覺得職業(ye) 教育不太需要花錢。可事實上,由於(yu) 需要更多的場地、設備和耗材,舉(ju) 辦職業(ye) 教育本身就是一項高投入事業(ye)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職業(ye) 教育辦學成本是普通教育的3倍左右。
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看,和震認為(wei) ,國內(nei) 對職業(ye) 教育的投入還不夠。據統計,中國高職的招生數占高等教育的55%以上,可高職所獲得的財政直接投入隻占整個(ge) 高等教育的20%左右。
由“層次”到“類型”是重要轉變
今年5月1日起,新職業(ye) 教育法施行,諸多規定直麵發展中的問題。和震表示,新法的實施,標誌著中國職業(ye) 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和構建技能型社會(hui) 的新階段,同時也宣告了中國特色現代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基本形成。
新法首次明確,職業(ye) 教育是與(yu) 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由“層次”到“類型”,是重要轉變。陳李翔說,這有利於(yu) 塑造社會(hui) 共識,提升職業(ye) 教育的認可度。
與(yu) 此前“分流”不同,新法在對待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的關(guan) 係問題上,提出“協調發展”,還規定“促進職業(ye) 教育與(yu) 普通教育的學習(xi) 成果融通、互認”。“以往職業(ye) 教育是‘二流教育’‘次等教育’的說法將不複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適合的教育’。”陳李翔表示。
出口暢方能進口旺。在升學上,新法打通了之前的“斷頭路”,專(zhuan) 科不再是職業(ye) 教育的“天花板”。“法律規定在普通高等學校設置本科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在專(zhuan) 科層次職業(ye) 學校設置本科職業(ye) 教育專(zhuan) 業(ye) 。”教育部職業(ye) 教育與(yu) 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表示,職校學生不僅(jin) 能讀大專(zhuan) ,還可以上本科。這從(cong) 法律層麵暢通了職校學生的發展通道,將大幅提高學生上中等職業(ye) 學校的積極性。
新法實施前,本科層次職業(ye) 教育試點其實已在全國開展。在廣東(dong) 工商職業(ye) 技術大學就讀的小葉是“中職升本科”招生改革的受益者。“走職業(ye) 教育這條路,我選對了!”回想起自己從(cong) 中等職業(ye) 學校一步步考上本科的經曆,小葉心情激動。
初中畢業(ye) 的小葉,來到廣東(dong) 省佛山市的勒流職業(ye) 技術學校學習(xi) 。當時的他內(nei) 心很焦慮,感覺與(yu) 大學生活無緣了。“在老師和家人的鼓勵下,我始終沒有放棄自己的‘大學夢’。”小葉說。終於(yu) ,憑借不懈努力,小葉通過職教高考成了一名大學生。
就業(ye) 方麵,如何破除“隱形門檻”?新法規定,用人單位不得設置妨礙職校畢業(ye) 生平等就業(ye) 、公平競爭(zheng) 的報考、錄用、聘用條件。各地積極響應新法要求,不斷拓寬職校學生就業(ye) 渠道。北京市日前印發《關(guan) 於(yu) 推動職業(ye) 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將本市高等職業(ye) 學校畢業(ye) 生納入公務員招考範圍的規定,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與(yu) 熱議。不少專(zhuan) 家表示,此舉(ju) 為(wei) 職業(ye) 教育發展帶了好頭,具有風向標意義(yi) 。
在資金投入上,教育部職業(ye) 教育發展中心副主任曾天山認為(wei) ,職業(ye) 教育不能完全依靠政府投入,應在學校的公益邏輯和企業(ye) 的市場邏輯中尋求結合機製。新法對此也有回應,將優(you) 化教育經費支出結構,鼓勵多渠道依法籌集發展職業(ye) 教育的資金,鼓勵企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組織和個(ge) 人對職業(ye) 教育資助與(yu) 捐贈。
增進校企之間的了解互信
目前,中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ye) 教育體(ti) 係,共有職業(ye) 學校1.12萬(wan) 所,在校生超過2915萬(wan) 人,但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僅(jin) 30%左右。如何在發展職業(ye) 教育中培育更多能工巧匠?
人才培養(yang) 中,教學質量很重要,其根本在教師。一名職教老師透露,在當地,中職學校的師資來源主要是高校應屆畢業(ye) 生,很難招到合適的專(zhuan) 業(ye) 教師。
“僅(jin) 靠職校的教師隊伍還不夠,要建設‘學校雙師+企業(ye) 培訓師’新型雙師型教師隊伍。”和震介紹,新法加強了對職業(ye) 教育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健全職業(ye) 教育教師培養(yang) 培訓體(ti) 係,並鼓勵職校聘請技能大師、勞動模範、能工巧匠、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代表性傳(chuan) 承人等擔任專(zhuan) 兼職教師、設立工作室。
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ye) 教育的發展模式,更是培養(yang) 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徑。然而在實踐中,校企合作經常麵臨(lin) 淺表化、不深入的困境。重慶市龍門浩職業(ye) 中學校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在學校智能製造公共實訓基地的教室內(nei) ,重慶機電增材製造有限公司的技術人員正在給同學們(men) 講解3D打印技術和操作規範。該實訓基地由企業(ye) 和學校共同打造,每年為(wei) 上千名學生提供實訓機會(hui) 。
除了“校中廠”,還有“廠中校”。在位於(yu) 重慶市南岸區茶園新區的重慶盟訊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chan) 車間,100餘(yu) 名龍門浩職中實習(xi) 學生分布在各個(ge) 作業(ye) 工段,由課長、組長、老技工等人員“一對一”指導。
“我們(men) 還開設了‘訂單班’‘現代學徒製班’,學校和企業(ye) 共同擬定人才培養(yang) 計劃方案、共同編寫(xie) 教材、共同招生、共同培養(yang) 。”龍門浩職中校長鍾代文深有體(ti) 會(hui) ,“隻有不斷培育、強化共贏點,增進校企之間的了解、互信,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才能走深走遠。”
“如何有效發揮企業(ye) 主體(ti) 作用,一直是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難點。”陳李翔表示,新法進一步強調了企業(ye) 的主體(ti) 作用,比如,引導企業(ye) 按一定比例設立學徒崗位,鼓勵和支持有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能力的企業(ye) 與(yu) 職校開展多形式合作,對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的企業(ye) 實施獎勵、稅費優(you) 惠等政策支持。
有需求,才會(hui) 受歡迎。“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要以產(chan) 業(ye) 需求為(wei) 導向,避免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脫節。”和震認為(wei) ,這樣才能形成職業(ye) 教育模式的差序格局,為(wei) 行業(ye) 門類齊全、產(chan) 業(ye) 形態不同、技術技能迭代的產(chan) 業(ye) 發展和轉型升級提供各種技術技能人才。
“當前,還要不斷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地位和待遇,為(wei) 他們(men) 展示技能、切磋技藝提供平台,營造國家重視技能、社會(hui) 崇尚技能、人人學習(xi) 技能、人人擁有技能的社會(hui) 氛圍,激勵更多勞動者特別是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報國之路。”陳李翔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