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化重塑未來教育形態
在教育數字化落地的過程中,校內(nei) 教育數字化轉型麵臨(lin) 哪些挑戰?如何推進智慧校園建設?數字化教學的過程中如何實現因材施教?如何深化產(chan) 教融合,推動數字化轉型?8月7日,在2022新京報貝殼財經夏季峰會(hui) 圓桌論壇上,教育行政部門代表、學校代表及多位專(zhuan) 家、從(cong) 業(ye) 者就智慧校園建設、產(chan) 教融合難點突破、數字化人才培養(yang) 等話題展開探討。
主題 1
打造智慧校園新生態,助力因材施教
圓桌論壇環節,各位嘉賓圍繞智慧校園建設、數字教育資源供給、個(ge) 性化教學等熱點話題分享觀點和建議。
利用數字化輔助學校教務管理
教育部科學技術與(yu) 信息化司教育信息化與(yu) 網絡安全處處長任昌山指出,近年來,各級各類學校提出智慧校園的概念,教育部也進行部署,推動學校的探索和嚐試。
在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博士、副研究員曹培傑看來,智慧校園應是“雲(yun) 教育+實踐場”。“雲(yun) 教育”指課堂的開放,即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實踐場”意味著課堂之外學校應注重實踐。
學校如何建設好智慧校園?北京匯文中學黨(dang) 委書(shu) 記陳東(dong) 指出,學校希望通過智慧校園的建設實現資源共享,診斷、評價(jia) 學校管理等,並進一步改變學校的課堂教學。對此,學校搭建了資源共享平台,並利用智慧校園的建設實現教務管理。
教育數字化強調“差異化的教”和“個(ge) 性化的學”
如何通過數字化實現因材施教?如何更好地吸引每個(ge) 學生的注意力?陳東(dong) 表示,匯文中學目前所使用的平台具備了初步的學習(xi) 監控、教學秩序監控、老師對學生小組討論的監控等輔助功能,幫助部分學習(xi) 主動性不強的孩子更好地融入課堂。
此外,學校使用的平台具備全程留痕的功能,能夠記錄老師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這有利於(yu) 老師進行教學反思,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針對性地布置課後作業(ye) 和線下一對一或者一對多的輔導。
政府層麵在教育數字化的因材施教上有哪些考量?任昌山表示,教育數字化中強調差異化的教和個(ge) 性化的學,意味著需要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xi) 基礎和特點。從(cong) 政府角度出發,需要豐(feng) 富供給,提供適合學生、能幫助他們(men) 理解的優(you) 質內(nei) 容,而不是提供一套完全標準化的資源。
未來教師應學會(hui) 利用技術讀懂學生
在師資層麵,教育數字化的發展也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在曹培傑看來,教師仍按照“老師講、學生聽”的傳(chuan) 統方式開展線上教學,這是一個(ge) 誤區。線上教學應采用一種新的組織方式,如項目製學習(xi) 等。“未來教師應學會(hui) 利用技術讀懂學生,利用大數據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學習(xi) 特點、認知特征、學習(xi) 偏好等,從(cong) 而判斷學生需要哪些支持,並據此提供個(ge) 性化學習(xi) 支持,以此實現因材施教。”
任昌山指出,對於(yu) 將來要走上教師工作崗位的畢業(ye) 生,教育部教師工作司不斷更新師範生培養(yang) 大綱、教學計劃,以適應現在教學方式轉變的要求。“他們(men) 畢業(ye) 之後可以直接走上講台,直接走上工作崗位,適應信息化浪潮下教學模式的改變。”任昌山說道。對於(yu) 已經在崗的教師,也會(hui) 通過不斷的業(ye) 務能力培訓,幫助教師適應崗位要求。
主題 2
學界業(ye) 界共商產(chan) 教融合及數字化人才培養(yang)
深化產(chan) 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當前職業(ye) 教育創新改革發展的熱點,也是難點。會(hui) 上,嘉賓們(men) 圍繞產(chan) 教融合、數字化人才培養(yang) 展開討論。
產(chan) 教融合難題根源於(yu) 院校和企業(ye) 的屬性差異
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職業(ye) 教育研究所教授霍麗(li) 娟指出,當前,產(chan) 教融合還存在著一些難題甚至壁壘,根本原因在於(yu) ,院校屬於(yu) 教育部門,企業(ye) 是經濟部門,兩(liang) 者都有各自的邊界,組織的目標、管理、任務以及追求的價(jia) 值也都不同。
在舊有機製下,很多企業(ye) 在參與(yu) 辦學上積極性並不高。對此,京東(dong) 物流集團教育產(chan) 業(ye) 平台部總經理範廣輝指出,企業(ye) 短期有一定投入,但從(cong) 長期來看,產(chan) 教融合為(wei) 企業(ye) 長期發展戰略提供大量人才支撐,可以讓企業(ye) 走得更遠。
對於(yu) 當下部分院校層麵存在的對產(chan) 業(ye) 創新服務程度不夠、貢獻度不足問題,霍麗(li) 娟認為(wei) ,在數字化轉型的背景下,要改變校企合作基本邏輯,院校應主動從(cong) 戰略發展層麵上與(yu) 企業(ye) 進行資源匹配對接,二者共生合作和發展。
這就對院校的內(nei) 涵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霍麗(li) 娟解釋,院校正在根據國家新出台的專(zhuan) 業(ye) 目錄設置專(zhuan) 業(ye) ,與(yu) 企業(ye) 需求更加匹配和對接;同時,院校如何與(yu) 企業(ye) 共建平台,共同創新技術研發機製,讓更多課題、成果在生產(chan) 中進行轉化,也是當下職業(ye) 教育提升的重要維度。
在人才培養(yang) 過程中,學校如何與(yu) 行業(ye) “無縫對接”?論壇上,北京工商大學嘉華學院校長宋國華分享道:“專(zhuan) 業(ye) 應該與(yu) 市場結合,把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進行改造,將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附加於(yu) 信息化和智能化。”他介紹,學校首先對專(zhuan) 業(ye) 進行了適當調整,主要做了兩(liang) 個(ge) 融入:融入行業(ye) 、融入國際。
培養(yang) 數字化創新人才首先應改革培養(yang) 模式
數字化新業(ye) 態催生了新的人才培養(yang) 模式,培養(yang) 適應數字經濟的創新型人才已經成為(wei) 國內(nei) 外普遍關(guan) 注的話題。宋國華介紹,嘉華學院主要遵循了五個(ge) 方麵:一是國際化辦學理念,二是國際化師資,三是國際課程,四是國際化教學,五是對教學環境進行改造,進行智慧校園建設。
“無論是國內(nei) 企業(ye) ,還是國際化企業(ye) ,數字素養(yang) 是未來企業(ye) 增長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京東(dong) 物流集團是國家首批產(chan) 教融合型企業(ye) 之一,範廣輝認為(wei) ,數字化人才培養(yang) 首先要“掀起一場數字化的課堂革命”,把傳(chuan) 統的實踐教學與(yu) 企業(ye) 實操或實際經營結合,讓課堂真正活起來、動起來;還要培養(yang) 數字化的名師,尋求用更好的方式,讓老師更容易教,搭建更適合學生學習(xi) 的場景。此外,應鼓勵真正的數字化企業(ye) 、龍頭企業(ye) 融入教育。
霍麗(li) 娟指出,各層次人才培養(yang) 的結構、質量要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更好地融合。首先,要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重構課程體(ti) 係,重組教學內(nei) 容,重建學習(xi) 空間,同時也要重塑師生關(guan) 係,把企業(ye) 真實的項目和任務轉化成教學資源。另外,建立起教學資源轉化的機製,同時也要打造職業(ye) 教育的智慧平台。
新京報記者 吳蘋蘋 蘇季 馮(feng) 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