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積分不該淪為“擺設品”
郎競寧
近日,中消協發布今年上半年消費者投訴情況。其中,航空公司積分兌(dui) 換難成為(wei) 投訴熱點。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部分乘客無法在規定時間內(nei) 使用積分,導致積分過期失效,但航空公司並未妥善處理,引發消費者不滿。不少消費者感歎,自己辛苦積攢的積分僅(jin) 僅(jin) 是中看不中用的“擺設品”。感歎背後,因不可抗力導致的積分失效該如何處置,引人深思。
航空公司通過積分吸引消費者的做法由來已久。不僅(jin) 是航空客運,話費充值、信用卡消費等許多領域都普遍采用會(hui) 員積分製,以起到用戶拉新和留存作用。這些積分大都設有一定的使用期限,過期即失效。根據民法典,商家設定積分兌(dui) 換有效期具有法律依據。但在實際使用場景中,導致積分過期的原因多種多樣,而且很多不能歸咎於(yu) 消費者自身。如在疫情等不可抗力因素影響下,旅客航空出行的需求大幅下降,積分的使用也被迫延期。此時,航空公司不妨根據情況,動態調整積分有效期限與(yu) 兌(dui) 換規則。
作為(wei) 積分活動的發起方,航空公司除了適當延長兌(dui) 換期限,也可靈活變通兌(dui) 換規則,拓寬積分用途,可將暫時無法實現的機票優(you) 惠、升艙服務等變為(wei) 其他商品或服務。比如,航空公司可考慮與(yu) 電商平台、主題公園、電影院等合作,通過“跨界”方式為(wei) 用戶提供其他產(chan) 品或服務,豐(feng) 富兌(dui) 換內(nei) 容,給用戶以更多元的選擇,維護好消費者的權益。
應該看到,疫情對民航業(ye) 發展造成不小衝(chong) 擊,不少航空公司生產(chan) 經營壓力較大,但這不能成為(wei) 公司轉嫁成本的理由。實際上,航空積分對公司不僅(jin) 僅(jin) 是成本支出,更是“隱性財富”。對航空公司的長期發展而言,積分兌(dui) 換是潛在的利潤發展空間,積分製在增強用戶黏性、提升活躍度和品牌忠誠度信任度等方麵具有促進作用,最終都將帶來業(ye) 績增長。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積分兌(dui) 換實際上是航空公司對用戶作出的承諾,應該遵循公平、誠信原則積極踐諾,而不是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去隨意解釋規則。民航運輸作為(wei) 服務性行業(ye) ,最核心的仍然是用戶體(ti) 驗。如果虛擬的積分無法充分轉變為(wei) 已經承諾的權益,再高的積分也可能隻是“擺設品”,帶來的是乘客對航空公司的信任與(yu) 體(ti) 驗感下降,終將影響企業(ye) 長遠發展。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