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

發布時間:2022-09-11 15:32:00來源: 人民日報

  近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展覽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早期北京革命活動紀念館等建成開放,遊人如織,“唐宋八大家”“萬(wan) 年永寶”“何以中國”等展覽成為(wei) 社會(hui) 文化熱點,《國家寶藏》《如果國寶會(hui) 說話》《中國考古大會(hui) 》《古韻新聲》等電視節目“引爆”大屏小屏,網友創作的清新質樸的文物新媒體(ti) 產(chan) 品引發廣泛點讚……近年來,“為(wei) 文物打CALL”“到博物館去”“博物館之夜”“博物館裏過大年”逐漸成為(wei) 社會(hui) 新風尚,尤其成為(wei) 年輕人的流行生活方式。

  中華民族曆史悠久,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一個(ge) 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這所大學校,我們(men) 能直觀地看到五千年文明的輝煌燦爛、獨樹一幟,也能看到屈辱和掙紮,看到奮起與(yu) 開拓、奮鬥和擔當。我國博物館在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chuan) 統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的同時,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曆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增強民族自尊和自信。

  中華文明延續著我們(men)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也需要與(yu) 時俱進、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觀眾(zhong) 感到,博物館不再是“千館一麵”,展出的內(nei) 容愈加突出特色,展出的形式愈加靈動活潑,多類型的互動、高科技的運用更是豐(feng) 富了觀展體(ti) 驗,由此帶來的思考和感悟既生動又深刻。“參觀博物館像曆史穿越,又像未來旅行,讓人記憶猶新、回味悠長。”觀眾(zhong) 常常在參觀後讚不絕口。

  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勢必吸引更多人走進博物館、愛上博物館。各地博物館深入發掘館藏文化資源,持續推動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在2016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guan) 於(yu) 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的若幹意見》的基礎上,2021年文化和旅遊部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chan) 品開發的若幹措施》,強調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資源的精神內(nei) 涵,使文化創意產(chan) 品成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重要載體(ti) 。

  從(cong) 故宮博物院的“朝珠耳機”,到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到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以“馬踏飛燕”為(wei) 原型的文創玩偶……博物館文創開發熱度不減、創意迭出,有文化有特色的產(chan) 品持續“圈粉”。文創產(chan) 品讓文物擺脫了展覽櫃中的“死板”形象,與(yu) 當下生活緊密融合,讓人倍感親(qin) 切。參觀者紛紛購買(mai) 並分享給好友,不少人則慕名而來“打卡”博物館,文創產(chan) 品與(yu) 人們(men) 的親(qin) 密互動,推動博物館這所大學校的人氣越來越旺、“博物館熱”不斷升溫。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chuan) 承人類文明的重要場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榮、責任重大。近日召開的全國文物工作會(hui) 議提出了“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jia) 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廣大文博工作者應不斷深化學術研究,創新展覽展示,推動文物活化利用,守護好、傳(chuan) 承好、展示好中華文明優(you) 秀成果,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鄭海鷗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