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業稱“很多學子被其他企業早早‘預定’,我們差點沒搶到”
【選擇職業(ye) 教育,你還會(hui) 焦慮嗎④】職校生與(yu) 高新企業(ye) 何以雙向奔赴
本報記者 陳曦 《工人日報》(2022年09月14日 06版)
閱讀提示
近年來,職業(ye) 教育根據產(chan) 業(ye) 布局大力發展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職校生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網絡安全等高端產(chan) 業(ye) 。隨著產(chan) 教融合的持續深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賦能高質量職業(ye) 教育,高質量職業(ye) 教育反哺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雙贏局麵正在形成。
“職業(ye) 教育賦予的一技之長,讓我拿到高新企業(ye) 的入場券。”今年7月從(cong) 福建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物聯網與(yu) 人工智能學院畢業(ye) 後,葉凱傑加入國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為(wei) 一名通信線路設計工程師。
近年來,職業(ye) 教育根據產(chan) 業(ye) 布局大力發展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職校生的身影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人工智能、物聯網、網絡安全等高端產(chan) 業(ye) 。數據顯示,在現代製造業(ye) 、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現代服務業(ye) 等領域,一線新增從(cong) 業(ye) 人員中70%以上來自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
高質量就業(ye) 的背後,是產(chan) 教融合的持續深入。以福建為(wei) 例,一批高新企業(ye) 深度參與(yu) 職業(ye) 院校的專(zhuan) 業(ye) 建設:聯合開發教材、完善人培方案、搭建實訓基地……隨著雙方逐漸走近,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賦能高質量職業(ye) 教育,高質量職業(ye) 教育反哺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雙贏局麵正在形成。
職校生湧入高新企業(ye)
“學文化課沒當上‘尖子’,沒想到學技術竟有機會(hui) 成為(wei) ‘尖子’。”畢業(ye) 於(yu) 福建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係統維護專(zhuan) 業(ye) 的劉坤,目前是奇安信科技集團的高級信息安全工程師。2018年,他在與(yu) 重點院校本科生的同台競技中脫穎而出,成為(wei) 部門錄用的首位高職畢業(ye) 生。
這條逆襲之路的起點,源於(yu) 參加全國職業(ye) 院校技能大賽。從(cong) 一年級起,劉坤便把握住每一次參賽機會(hui) ,“比賽由業(ye) 內(nei) 頭部企業(ye) 承辦,題目緊貼前沿技術,參賽過程就是絕佳的學習(xi) 過程”。他帶領團隊斬獲2017年“信息安全管理與(yu) 評估”賽項金牌,並因此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相較於(yu) 剛考入職校時的迷茫,現在的劉坤對未來信心滿滿。作為(wei) 公司的中堅力量,他參與(yu) 了不少大型國企、銀行總行的網絡安全項目。畢業(ye) 4年來,他也見證著越來越多的職業(ye) 院校畢業(ye) 生成為(wei) 自己的同事,“技能真的可以改變人生”。
對於(yu) 學習(xi) 智能製造的宋蔣鑫來說,選擇高新企業(ye) 是出於(yu) “好奇心”。在福建船政交通職業(ye) 學院讀書(shu) 時,他對工業(ye) 機器人技術產(chan) 生了濃厚興(xing) 趣,畢業(ye) 後如願進入廈門航天思爾特機器人係統股份有限公司,“相較於(yu) 傳(chuan) 統行業(ye) ,高新企業(ye) 淘汰率高,但學習(xi) 空間很大,我也喜歡迎接新挑戰”。
最近幾年,思爾特機器人從(cong) 廈門技師學院、黎明職業(ye) 大學等省內(nei) 高職院校招聘了一大批畢業(ye) 生,人力資源總監陳煬華發現職校生越來越搶手:“去年公司業(ye) 務飛速增長,人才需求也猛增,但很多學子被其他企業(ye) 早早‘預定’,我們(men) 差點沒搶到。”
校企合作不斷走向深入
人工智能、信息安全、智能製造……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的畢業(ye) 生實現高質量就業(ye) 的背後,是職業(ye) 教育與(yu) 經濟轉型、產(chan) 業(ye) 升級的更好對接,也是政策推動下校企合作、產(chan) 教融合的持續深化。
以福建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為(wei) 例,學校實施“大企業(ye) 帶動戰略”,與(yu) 京東(dong) 、聯想、中國聯通、北京精雕、中銳網絡等知名企業(ye) 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guan) 係,校企聯合開展“訂單班”人才培養(yang) ,共同建設、完善並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的校內(nei) 外實訓基地群。
中銳網絡校企合作部總監徐衿弘將合作內(nei) 容概括為(wei) 三個(ge) 方麵:一是緊跟人才市場需求,共同設計製定人才培養(yang) 方案;二是聯合開發既符合教學邏輯、又融合項目實踐的校本教材;三是為(wei) 學校開展現場實訓教學,派工程師入駐,講解全流程標準化實操,提供案例庫、工具集。
“隨著深入參與(yu) 學校建設,了解職業(ye) 技能型人才的培養(yang) 全過程,我們(men) 對職校生的刻板印象逐漸打破。在相互融合的過程中,學校找到了合適的辦學道路,企業(ye) 發現了合適的工程師。”據徐衿弘介紹,依托網絡實訓基地,公司從(cong) 閩江師專(zhuan) 、福州職業(ye) 技術學院等幾所學校選拔學生,共同參與(yu) 了福州地鐵一號線無線網絡部署、長樂(le) 雲(yun) 計算中心項目實施與(yu) 運維等項目。
這種雙贏並非個(ge) 例。“十三五”期間,福建省職業(ye) 院校校企合作企業(ye) 數增加2955家,參與(yu) 企業(ye) 生產(chan) 、谘詢和技術服務的項目達8113個(ge) ,企業(ye) 技術服務收入總計5.3億(yi) 元。
徐衿弘告訴記者,企業(ye) 投資和信心意願的增強離不開利好政策的扶持。據了解,新修訂的職業(ye) 教育法增加了一係列企業(ye) 深度參與(yu) 職業(ye) 教育的鼓勵性條款,對深度參與(yu) 產(chan) 教融合的企業(ye) 給予金融、財政、土地等支持,落實教育費附加、地方教育附加減免及其他稅費優(you) 惠。
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貢獻職教力量
“剛入校時,我們(men) 以為(wei) 未來隻能做些低端流水線工作,但事實並非如此。入行十年來,我所在的智能自動化設備領域,湧現出一大批出身職業(ye) 院校的佼佼者。”邱建斌是福建奧瑞斯機器人的創始人,也是福建信息職業(ye) 技術學院的校友。作為(wei) 職業(ye) 教育的受益人,他也在不遺餘(yu) 力地回饋學校,共建產(chan) 學研基地、提供實習(xi) 就業(ye) 機會(hui) ……“公司的股東(dong) 是一起參加技能大賽的隊友,員工中有30%是智能製造學院的學弟學妹。”邱建斌講道。
“高新企業(ye) 對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長,職校生天地廣闊、大有可為(wei) 。”以邱建斌從(cong) 事的行業(ye) 為(wei) 例,根據人社部預測,2025年智能製造、人工智能、機器人的人才缺口將達到3000萬(wan) 。但不少受訪者表示,若想更好地對接產(chan) 業(ye) 、支撐發展,職業(ye) 教育仍需繼續探索。
憑借著出色的工作表現,劉坤被泉州經貿職業(ye) 技術學院聘請為(wei) 兼職講師。在他看來,在信息安全等新興(xing) 專(zhuan) 業(ye) ,教師的學習(xi) 經曆很難完全對口,其知識體(ti) 係與(yu) 產(chan) 業(ye) 發展有一定程度的脫節。這就需要提升企業(ye) 一線實戰型教師的比例,讓教育更加貼近產(chan) 業(ye) 。
邱建斌建議,在提倡工程師走進課堂的同時,也要推動教師走進高新企業(ye) ,實地探尋人才培養(yang) 的方向。對於(yu) 企業(ye) 實際生產(chan) 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可以由職校老師主導展開科研,帶領學生共同完成,不斷強化科研創新能力,將新成果轉化為(wei) 教學內(nei) 容。
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潘海生認為(wei) ,各級政府要切實推進職業(ye) 教育的教育鏈、人才鏈與(yu) 區域產(chan) 業(ye) 鏈、創新鏈深入整合,支持在職業(ye) 院校設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技術轉化中心,服務區域中小企業(ye) 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進。職業(ye) 院校要提高基本能力建設和專(zhuan) 業(ye) 建設,致力於(yu) 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創新改進、工藝改進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yang) 標準的主要引領者和製定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