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群研究未來戰爭的年輕人

發布時間:2022-09-22 10:46:00來源: 解放軍報

  陽光透過窗欞,灑在邊緣泛舊的木地板上。

  劉遜韻至今忘不了第一次在電視裏收看大閱兵時的激動與(yu) 興(xing) 奮。

  一個(ge) 個(ge) 威嚴(yan) 的方陣、一件件威武的武器裝備整齊地經過天安門。那一天,劉遜韻第一次對軍(jun) 隊、對戰爭(zheng) ,產(chan) 生了懵懂的印象。

  戰爭(zheng) ,距離我們(men) 有多遠?

  對於(yu) 兒(er) 時的劉遜韻來說,那是一個(ge) 遙遠的概念。如今,他成為(wei) 軍(jun) 事科學院戰爭(zheng) 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這個(ge) 問題的答案,變得近在咫尺。

  當劉遜韻敲下一行行代碼,用虛擬世界的語言打造聯結戰場一線的信息化橋梁,未來戰爭(zheng) 的無限可能,就在他和戰友手中。

  5年前,軍(jun) 事科學院經曆調整改革,戰爭(zheng) 研究院某中心成立。5年來,一批批像劉遜韻一般的年輕人,從(cong) 天南海北的高校攻讀完博士學位,如汩汩的泉流匯集到這裏。這批平均年齡不超過35歲、研究未來戰爭(zheng) 的年輕人,成為(wei) 軍(jun) 事科學院戰爭(zheng) 研究院的新生力量。

  黨(dang) 的二十大即將召開,這群年輕人一如往常地奔忙於(yu) 科研一線。對於(yu) 馬上就要開啟的重大曆史時刻,他們(men) 無比期待、壯誌滿懷。走近這群年輕人,探尋他們(men) 的青春軌跡,我們(men) 能讀懂新一代軍(jun) 事科研工作者的視野與(yu) 情懷、使命與(yu) 擔當。

  未知的戰鬥

  追逐科學技術的潮流,用自己的視野拓寬未來戰場的維度

  心中懸著一口氣,高原緊張地注視著屏幕。

  天空中,無人機的“眼睛”掃視著起伏的山坡和錯落的樹木。飛行的每個(ge) 點位、收集的每個(ge) 信息,都沿著電波傳(chuan) 遞到研究員麵前。

  高原是軍(jun) 事科學院戰爭(zheng) 研究院副研究員。這次試驗,是為(wei) 了驗證由他牽頭負責的某研究項目。

  高原心中有些忐忑。距離上一次試驗失利僅(jin) 過了兩(liang) 天。他和同事們(men) 熬了兩(liang) 個(ge) 通宵,尋找了五六個(ge) 可能的問題,一次次重新調試設備,希望能盡快恢複試驗。

  指揮調度室裏,一線指揮員也在等待。

  隻有2天時間,任務迫在眉睫,故障全然未知。焦頭爛額之際,高原忍不住問自己:“是不是技術創新有問題?”有那麽(me) 一瞬間,他甚至想過放棄。

  “最開始提出這個(ge) 項目時,我們(men) 就受到不少質疑。該項技術的軍(jun) 事應用是團‘迷霧’,沒有人知道能不能實現。”高原說,他們(men) 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在實驗室研究論證,到一線部隊采集數據、調試設備……

  “很多基層官兵都不理解我們(men) 要幹什麽(me) 。”如今走到了最後一步,高原知道,現在是證明給他們(men) 看的時候,絕對不能在這裏停下!

  又一次,無人機穩穩地起飛升空。

  高原緊緊盯著電子屏幕上變換的圖像和數據:上山、下山、繞過障礙……實現所有預期效果。終於(yu) 成了!

  有人問高原:每天加班圖什麽(me) ?

  高原一愣,隨即想起那個(ge) 曾經遇到的年輕邊防戰士——十八九歲的年紀,臉頰黝黑泛紅,背著那麽(me) 重的裝備,在冰雪覆蓋的國境線上巡邏。

  “我隻希望我的所學,能為(wei) 他們(men) 減輕背負的重量。”他說。

  如何追逐科學技術的潮流,用自己的視野拓寬未來戰場的維度,把自己的所學應用到作戰一線,這是每位年輕研究人員孜孜不倦的追求。

  助理研究員劉遜韻還記得,在國防科技大學讀大二時,教授《計算機原理》的老師為(wei) 他們(men) 講過建造第一台銀河計算機的故事——沒有編譯器,沒有顯示屏,使用時要在紙上打孔,給繁多複雜的機器插線……

  那個(ge) 難以想象的時代,距離這堂課僅(jin) 相隔20多年。

  後來,繼續深造攻讀博士學位時,劉遜韻選擇了新興(xing) 的人工智能專(zhuan) 業(ye) 。他希望進入這個(ge) 全新的領域,找尋未來戰爭(zheng) 的各種可能。

  “我們(men) 必須有更智能的手段,幫助指揮員快速作出決(jue) 策。”2019年底,中心成立新的研究項目,劉遜韻擔任某方向負責人,牽頭組織係統研發。

  那段時間,劉遜韻和同事們(men) 分散在天南海北。他們(men) 在各自的電腦上敲下了第一行代碼。從(cong) 此,這個(ge) 為(wei) 未來戰場打造的全新智能“引擎”,開始勾勒出清晰的輪廓。

  青春的使命

  選擇這份事業(ye) ,就是選擇把青春獻給軍(jun) 隊和祖國

  雪山靜謐,在夜色中描摹出弧線。繁星密布,綴成璀璨的銀河。

  淩晨三四點,助理研究員楊偉(wei) 龍剛剛完成一場冗長的研討,和同事們(men) 一起走出辦公樓。這一刻,他的心中滿懷對未來的憧憬。

  軍(jun) 事科研,是一份沒有終點的事業(ye) 。楊偉(wei) 龍忘不了守在祖國西陲、窩在和基層官兵同住的板房裏,對著電腦埋頭鑽研的日夜。他享受在那片虛擬而廣闊的天地中遨遊的快意。

  “痛並快樂(le) 著。”這是許多年輕研究員對這份事業(ye) 、這段青春的概括。

  時光一年年流淌,楊偉(wei) 龍看著曾經的同學步入社會(hui) ,每天談論生活的壓力與(yu) 物質的追求,仿佛聆聽著另外一個(ge) 世界的故事。

  “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解釋,我現在每天都是在‘自我實現’。”回首過去幾年的跋涉,楊偉(wei) 龍說,自己的每一個(ge) 腳印,都盛滿了“金錢換不來”的滿足感與(yu) 成就感。

  對這群年輕人來說,選擇這份事業(ye) ,就是選擇把青春獻給軍(jun) 隊和祖國。

  那年春節假還沒過完,助理研究員李曉東(dong) 便從(cong) 家鄉(xiang) 出發,登上了遠行的高鐵。

  這是一次不尋常而又尋常的“逆行”。對李曉東(dong) 來講,出差是一年到頭的常態。他早已習(xi) 慣揮別家人,隨著研發項目輾轉天南海北。

  這次任務,他將牽頭保障一次聯合演練。李曉東(dong) 至今記得,任務成功時,指揮大廳沸騰的景象。

  這一刻,李曉東(dong) 和戰友們(men) 的智慧和心血,變成了席卷戰場的革命性力量;這一刻,聯合作戰、體(ti) 係作戰的一些設想,在先進的技術手段下變得切實可行。

  在離戰場“最近”的指揮大廳,同屬於(yu) 一個(ge) 研究團隊的副研究員張曉東(dong) ,忘不了親(qin) 眼見證“戰爭(zheng) ”的震撼——

  一架架飛機、無人機呼嘯升空,部隊聞令而動,密切協同……“那個(ge) 場麵,讓人熱血沸騰。”張曉東(dong) 說。

  這或許就是張曉東(dong) 從(cong) 北京大學博士畢業(ye) 後,選擇從(cong) 軍(jun) 的理由:“很多路未來都還有可能嚐試。唯獨部隊,我隻有一次機會(hui) ,能體(ti) 驗這裏的人生。”

  2015年,張曉東(dong) 剛剛步入軍(jun) 事科研領域,便告別家人,奔赴遙遠的海濱執行科研任務。白天,他和同事廢寢忘食地同官兵一起研究打仗;深夜,年輕的研究員們(men) 坐在大巴裏,沿著顛簸不平的山路返回住所。

  星辰散落在夜幕中,微弱的月光穿過車窗,打在這群年輕人的臉龐上。他們(men) 大都是剛剛從(cong) 高校畢業(ye) 的學子。此刻,有的人歪頭休憩,有的人戴著耳機靜靜聽歌。這輛安靜潛行於(yu) 黑夜的大巴,仿佛開辟出了另一個(ge) 世界。

  張曉東(dong) 側(ce) 過頭,望著窗外恍惚而喧鬧的城市燈火,“突然覺得自己正在幹一件特別有意義(yi) 的事”。

  未來的方向

  這群研究未來、創造未來的年輕人,必將繪就一幅嶄新的圖卷

  入伍之後,張曉東(dong) 養(yang) 成了閱讀軍(jun) 事書(shu) 籍的習(xi) 慣。在前人的足跡裏,他不斷汲取著基礎理論的養(yang) 分。

  “從(cong) 當年的運動戰,到今天的‘馬賽克戰’,究其本質,都是‘打一場讓敵人看不懂的戰爭(zheng) ’。”張曉東(dong) 說,“這就告訴我們(men) ,戰爭(zheng) 不隻需要信息化、工程化的手段,還需要謀略和藝術。”

  隻有理解了技術層次之上的問題,張曉東(dong) 和戰友才能給予指揮員最大限度施展指揮藝術的舞台,把戰場的方方麵麵擺在指揮員眼前。

  張曉東(dong) 喜歡看解放戰爭(zheng) 中毛澤東(dong) 同誌指揮作戰的電文,短短幾句話,就能顯現出戰略思維的本質。每封電報中,有諸多關(guan) 於(yu) 謀略和作戰細節的內(nei) 容值得咀嚼。

  2017年調整改革後,中心成立。張曉東(dong) 有了一種“天地更廣闊”的感受。中心的研究方向愈發趨近前沿,也更加注重提高自主研發的項目比重。

  剛從(cong) 學校畢業(ye) 時,助理研究員李晟澤還不太了解人工智能。來到這裏後,每天麵對著黑色的編程頁麵和閃動的白色字符,李晟澤一遍又一遍地改動,跑程序,再改動,再跑程序……循環往複,隻為(wei) 了弄清每行代碼究竟會(hui) 影響到哪一處。

  畢業(ye) 3年後,助理研究員李紅梅又撿起專(zhuan) 業(ye) 書(shu) 本。團隊技術轉型,由總體(ti) 驗證跨越到自主研發,對研究員提出了全新挑戰。

  李紅梅買(mai) 來一大堆專(zhuan) 業(ye) 書(shu) ,將桌上和書(shu) 櫃堆得滿滿當當。有段時間居家辦公,李紅梅一口氣看了好幾本書(shu) ,上了幾十節公開課,“好像又找回了讀博期間的研究狀態”。

  “誰說站在光裏的才算英雄。”李紅梅最近很喜歡這首《孤勇者》。這首年輕人唱給自己、唱給未知遠方的“戰歌”,也是她贈給自己的寄語。

  時間的腳步,片刻不停。

  對於(yu) 這群年輕人來說,專(zhuan) 業(ye) 的成長與(yu) 人生的航跡總是相伴而行。李晟澤還記得,中學沉迷《艦船知識》《兵工科技》等軍(jun) 事雜誌時,自己總在期待國產(chan) 新型戰艦的誕生。今天,國產(chan) 新型戰艦不斷入列,人民海軍(jun) 邁向深藍的步伐愈發壯闊。

  當年,在西安交通大學和李晟澤一起就讀國防生的同學,有人登上了航母,有人遙控著衛星,有人成了特戰隊員,有人奔赴邊防一線。

  此刻,李晟澤坐在軍(jun) 事科學院的實驗室裏,站在設計戰爭(zheng) 的源頭,探索著他們(men) 所在的每個(ge) 作戰單元在未來戰場上的能量。

  黨(dang) 的二十大即將召開,這群研究未來、創造未來的年輕人,必將繪就一幅嶄新的圖卷。時代賦予的機遇和舞台,催他們(men) 快速磨礪成長,也讓他們(men) 對明天充滿期待。

  本報記者 楊悅 邵龍飛  通訊員 李桃 吳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