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玉米”唱響增糧經
本報記者 張 曄
田間的大豆和玉米高矮相依、錯落有致,飽滿的豆莢與(yu) 金黃的玉米合奏出和諧的秋收曲……一批從(cong) 事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研發的企事業(ye) 單位、科研院所和高校,及種植大戶特意前來觀摩“大豆+玉米”這一田間組合的“登台秀”,並充分交流種植經驗。
9月19日,由江蘇省農(nong) 科院經作所主辦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關(guan) 鍵技術自主創新項目啟動會(hui) 暨現場觀摩會(hui) ”,在宿遷中江種業(ye) 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舉(ju) 行。
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首次把玉米和大豆複合套作技術作為(wei) 提升農(nong) 民收入的重要手段。這一模式將發揮高位作物玉米的邊行優(you) 勢,擴大低位作物大豆的受光空間,在同一地塊實現大豆玉米和諧共生、一季雙收。
但是,研究大豆和玉米帶狀複合種植仍麵臨(lin) 種種挑戰:一是適宜複合種植的大豆和玉米品種尚不明確,二是存在株行距等帶狀複合種植模式不統一、綠色防控技術缺乏、農(nong) 機裝備不配套等生產(chan) 難題。
2022年,江蘇省農(nong) 業(ye) 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設立“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關(guan) 鍵技術”項目,組織南京農(nong) 業(ye) 大學、揚州大學、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南京農(nong) 業(ye) 機械化研究所、省農(nong) 科院相關(guan) 專(zhuan) 業(ye) 所成立創新聯合體(ti) 。各單位針對產(chan) 業(ye) 痛點問題進行任務分解,分別提出解決(jue) 方案。
為(wei) 尋找適合江蘇的耐蔭大豆和耐密玉米,科研團隊經過反複試驗與(yu) 觀察,最終篩選出江玉877、蘇玉29,齊黃34、蘇豆18,蘇豆21、徐豆18等適配品種。南京農(nong) 機所開發了一整套適用於(yu) 帶狀複合種植的耕整地、播種、植保和收獲裝備,提高了這一模式的機械化生產(chan) 水平和作業(ye) 效率。
“複合種植後,預計大豆每畝(mu) 產(chan) 量110公斤、玉米畝(mu) 產(chan) 600公斤。”基地負責人戴傳(chuan) 剛介紹,複合種植將比常規種植模式“多收三五鬥”。
江蘇省財政廳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處副處長儲(chu) 惠平指出,創新聯合體(ti) 由發起人設計研發清單,以達到階段性成果目標為(wei) “驗收標準”,建立了包括內(nei) 部立項、績效獎勵、成果共享等科學的運行機製,將激發各方創新的積極性,促進科技成果的醞釀與(yu) 轉化。
江蘇省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廳種植業(ye) 管理處處長杜永林對該項目的實施給予肯定並寄予厚望。他鼓勵創新聯合體(ti) 協作化實施,因地製宜形成適合江蘇本土化的帶狀複合種植模式,在綜合基地集中示範,充分展示技術先進性。
據悉,創新聯合體(ti) 將繼續攜手發力,通過大麵積推廣應用,力爭(zheng) 玉米單產(chan) 與(yu) 清種基本相當,大豆平均畝(mu) 產(chan) 達到100公斤左右。3年內(nei) 預計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累計推廣100萬(wan) 畝(mu) ,增效達到5億(yi) 元以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