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新型步兵什麽樣

發布時間:2022-10-20 11:11: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不經曆‘破繭成蝶’的蛻變,怎能實現‘浴火重生’的轉型?”這是第78集團軍(jun) 某旅一營營長畢方富軍(jun) 事訓練筆記本扉頁上的一句話。

  “隻有親(qin) 身見證過、經曆過、實踐過,才能更加深刻地體(ti) 會(hui) 到自己身處怎樣的改革強軍(jun) 浪潮中。”畢方富說,一營從(cong) 摩托化步兵營轉型為(wei) 合成營,絕不僅(jin) 僅(jin) 是主戰裝備的升級換代那麽(me) 簡單。

  作為(wei) 全軍(jun) 第一個(ge) 成建製、成體(ti) 係完成由傳(chuan) 統步兵向新型合成步兵轉型的營級單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一營緊盯未來戰場,成體(ti) 係構建新型作戰力量,先後探索破解聯合指揮、力量編組、技戰術融合等合成營戰鬥力生成重難點問題。

  近年來,一營官兵東(dong) 抵吉林白山、西進西藏拉薩、南下湖北十堰、北上黑龍江漠河……累計輾轉18個(ge) 省區市、總行程10多萬(wan) 公裏,開展海上試訓、極寒試驗、瀚海演兵,用敢走“無人區”的勇氣,扛起了合成營轉型探路者、先行者的使命擔當。

  脫胎換骨

  “我們(men) 走的轉型路,是別人沒有走過的,探索的領域是一塊‘無人區’。”轉型後的一營首任營長肖民說。

  2014年8月1日,嘹亮的軍(jun) 歌響徹該旅大禮堂,肖民從(cong) 旅領導手中鄭重地接過新型合成步兵營營旗,從(cong) 此拉開了該營改製換裝的強軍(jun) 序幕。

  與(yu) 傳(chuan) 統步兵營相比,合成營幾乎囊括陸軍(jun) 部隊所有基礎兵種專(zhuan) 業(ye) ,作為(wei) 全新的機動作戰基本單元加入戰鬥序列,標誌著陸軍(jun) 轉型建設邁出關(guan) 鍵一步。

  新型突擊車列裝、新式偵(zhen) 察通信設備入庫……“讓人目不暇接!”接到新裝的一營三連連長楊懷新不由得感歎。發裝那天,他晚上沒睡好覺,不僅(jin) 因為(wei) “鳥槍換炮”激動得睡不著,更因為(wei) 數百種裝備操作使用、專(zhuan) 業(ye) 無法對口等問題失眠了。

  果然,新裝訓練的第一天就遇到了問題。新型突擊車開進訓練場,引來友鄰單位官兵的好奇圍觀。但一天訓練下來,戰術訓練場成了駕駛訓練場。“新裝備咋練?從(cong) 哪兒(er) 開始練?練的標準是啥?”楊懷新一時有些“頭大”。

  “新裝備配置帶來的是新的作戰思想、新的編製體(ti) 製、新的人才素質。”營黨(dang) 委會(hui) 上,肖民感慨,轉型重塑讓全營80%以上的專(zhuan) 業(ye) 骨幹、技術大拿重新站在了起跑線上。

  2015年,全營接手新裝備後的首次紅藍對抗演練,本以為(wei) 憑借新裝備在戰場上肯定能勢如破竹,沒想到一營在總攻時處處受阻:正麵進攻舉(ju) 步維艱,側(ce) 麵衝(chong) 鋒遭“敵”火力打擊,緊急呼叫的航空火力支援遲遲不到……最後竟然被判定“傷(shang) 亡”70%。

  “新裝備的優(you) 勢在這場演練中變成了劣勢。”演習(xi) 結束後的複盤總結會(hui) 上,野戰指揮帳篷裏氣氛有些沉悶,新任營長宋恒哲一語道出症結所在,“演練暴露出了官兵們(men) 作戰模式、戰法訓法、編製配置落後等一係列問題。”

  “作戰思想的偏差,比準星的偏差更可怕。”在無先例可循、無教材可用、無配套設施、無人才儲(chu) 備的“空白”情況下,一營營黨(dang) 委一致決(jue) 定:不破不立!從(cong) 零起步。

  從(cong) 零起步,首先必須打通“思想關(guan) ”。接到新裝備之後,一營編製調整重組,全旅抽調13個(ge) 專(zhuan) 業(ye) ,累計補充181名技術骨幹。楊懷新所帶的連也分到30多名“新”骨幹,但大家對新裝備也不熟悉,麵對轉型,很多骨幹都不敢邁出第一步。

  “轉型決(jue) 不能‘擔驚受怕’。”楊懷新帶領幾名骨幹按照說明書(shu) ,將剛剛配發的新型榴彈發射器拆成了一個(ge) 個(ge) 小部件,首先從(cong) 裝備研究起步。

  和楊懷新一樣,一營支援保障連連長劉巍也同樣經曆了轉型陣痛。因為(wei) 改革需要,劉巍所在的連隊需要改編、重組。劉巍永遠忘不了那個(ge) 陰雨綿綿的早晨,連隊官兵打好背囊,就像電視劇《士兵突擊》鋼七連解散的場景一樣,他站在隊伍前麵拿著花名冊(ce) ,某某你到一連,某某你到二連。最後人走樓空,連隊就剩下連長、指導員、文書(shu) ,再加四個(ge) 炊事兵。

  “我們(men) 留下的人,要替離開的同誌完成好轉型建設任務。”劉巍說。在他的帶動下,重組的支援保障連緊盯通信、偵(zhen) 察、防空、修理、駕駛等關(guan) 鍵崗位緊缺人才,采取送出去學、請進來教等方式,超前培訓駕駛員、通信兵、修理工等技術能手300餘(yu) 人,實現關(guan) 鍵崗位滿編適崗,部分人員一專(zhuan) 多能,新裝備列裝當年人裝融合率就達到97.6%。

  挺立潮頭

  轉型是一個(ge) 脫胎換骨的過程,更是一個(ge) 鳳凰涅槃的過程。2015年6月,一營三連戰地指揮帳篷裏,三連連長楊懷新眉頭緊皺,第二天要進行新型突擊車車載榴彈發射器實彈射擊,這是裝備列裝後第一次,沒有經驗、沒有參考,到底能不能打準、安全底數怎麽(me) 樣,大家心裏都沒底。

  “連長,放心吧,讓我來,我能行!”榴彈班班長李紅龍主動請纓,擔負榴彈發射器實彈射擊任務。看著李紅龍自信的眼神,楊懷新點頭同意了。

  第二天,射擊訓練場上,李紅龍自信滿滿地走上射擊位置。“砰!”第一發打完,觀察員傳(chuan) 來消息:“目標命中!”

  30秒後,“砰!”第二發應聲而出,第三發、第四發……直到第七發,此時,封閉的車廂內(nei) ,李紅龍耳朵嗡嗡作響,一股液體(ti) 順著耳朵淌了下來。他順勢一抹,發現是鮮血,而此刻發射第八發的口令從(cong) 電台傳(chuan) 來,顧不上擦拭鮮血的李紅龍再次瞄準、果斷擊發。

  因為(wei) 在密閉空間內(nei) 打迫擊炮,李紅龍的耳朵被震出了血。射擊完畢後,李紅龍的左側(ce) 臉頰,一道血印清晰可見。身邊的軍(jun) 械專(zhuan) 家無不為(wei) 之動容,紛紛感歎:“這就是人民子弟兵的血性。”

  “邁不過能力關(guan) ,就過不了轉型關(guan) 。”宋恒哲說,麵對配發的近百種新型裝備、數萬(wan) 個(ge) 部件和數百份說明書(shu) ,一營官兵都是自己編教材、寫(xie) 教案。

  一營支援保障連無人機班首任班長張亞(ya) 星報到時,宿舍裏隻有副班長遲誌輝,是名副其實的無“人”“機”班。無人指導、無機訓練,張亞(ya) 星與(yu) 遲誌輝沒有等待,他們(men) 從(cong) 零開始,一年下來硬是啃下了《飛行原理》《無人機偵(zhen) 察基礎》等多本專(zhuan) 業(ye) 書(shu) 。

  冬去春來,第一套無人機配發才3天,張亞(ya) 星和遲誌輝就完成首飛任務;43天後,他們(men) 完成上級下達的“戰場”偵(zhen) 察任務。聽完他們(men) 的奮鬥故事,跟班的廠方工程師忍不住為(wei) 他們(men) 豎起了大拇指。

  體(ti) 係練兵

  2017年,盛夏的塞北,某新型單兵防空導彈進行實彈射擊檢驗。但當得知射擊目標是航彈時,在場的上級首長、科研專(zhuan) 家、工廠人員心裏都不禁“咯噔”一下,國內(nei) 還沒有這類導彈打航彈的記錄,國外也僅(jin) 有幾次嚐試,難度可想而知。

  “空地對抗,總要有第一個(ge) 吃螃蟹的人!”從(cong) 占領發射陣地,到跟蹤、瞄準、擊發,一營導彈發射手張智豪一氣嗬成。一枚導彈拖著尾焰直刺蒼穹,成功實現“空中開花”,又一項新紀錄誕生。

  在一營的轉型日誌上,記載著許多這樣的“體(ti) 係練兵首次”:首次進行陸海空聯合作戰先期實踐;首次在複雜電磁環境下實現合成營指揮體(ti) 係構建;首次進行空地聯合火力演練……

  2015年7月,某空軍(jun) 基地,一營首次進行空運裝載試驗。機艙門理論上雖能上下某新型突擊車,但兩(liang) 旁卻僅(jin) 預留出20多厘米的間距。一旦車輛稍稍打滑,就可能釀成事故。空軍(jun) 基地的戰友們(men) 顯然也發現了這個(ge) 問題,便建議說:“運輸機空間太小了,要不我們(men) 保險起見,把車子推上去?”

  此時,偵(zhen) 察排長宋享居站了出來,拒絕了空軍(jun) 兄弟的“好意”,他說:“我們(men) 必須以實戰化的標準嚴(yan) 格要求,難道打仗時也要推著車走?完成這次試驗,我們(men) 不僅(jin) 有信心,更有能力。”一聲鳴笛示意後,突擊車穩穩地駛入機艙預定位置,現場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與(yu) “藍天”為(wei) 伍,與(yu) “大海”為(wei) 伴。同年10月,某海軍(jun) 基地,大雨滂沱中,一營奉命連夜機動,在此集結準備進行新裝備航渡與(yu) 登陸演練。

  第一天踩實甲板,80%的參訓官兵都吐空了胃。演練即將拉開帷幕,海麵突然刮起大風,船艙搖擺的幅度超出了演練預期,演練是否改期?“打仗不能約定時間。”一營官兵的回答斬釘截鐵,演練於(yu) 是如期展開。經過三晝夜航渡,戰鬥在黎明打響,迎著月色,一台台戰車如出水蛟龍,搶灘登陸,發起衝(chong) 鋒。

  2018年,上級賦予該營空地火力協同試訓任務,一營官兵圍繞這一課題深入探索,推動作戰樣式向體(ti) 係融合加速轉變。

  “如果說改革轉型為(wei) 戰鬥力裝上了‘發動機’,那麽(me) 空地火力協同演練則讓一營戰鬥力提升駛入了‘快車道’。”一營教導員蘇東(dong) 寧表示,從(cong) 2018年受領任務至今,他們(men) 連續5年與(yu) 空軍(jun) 、陸航部隊組織空地火力協同演練,不同軍(jun) 兵種共用“一張圖”,同下“一盤棋”,實現了從(cong) “合同”向“聯合”的跨越性轉變,成為(wei) 名副其實的“陸戰鐵拳”。

  站在新時代強軍(jun) 新征程上,一營官兵壯誌滿懷。如今,他們(men) 正按著“機動作戰、立體(ti) 攻防”的戰略要求,加速提升新型合成部隊的作戰效能,使部隊在不同戰略方向、不同戰場環境、不同作戰區域遂行多樣化任務的能力不斷提升,讓“陸戰鐵拳”真正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陶李 李月成 孫德誌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博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