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銀行理財市場加速擴容

發布時間:2022-11-11 12:11:00來源: 經濟日報

  理財公司再添“新兵”。11月4日,中國銀保監會(hui) 官網披露了《北京銀保監局關(guan) 於(yu) 北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開業(ye) 的批複》,北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獲批開業(ye) 。截至目前,銀保監會(hui) 已批準31家理財公司籌建,包括6家國有大型銀行、11家全國性股份製商業(ye) 銀行、8家城市商業(ye) 銀行、1家農(nong) 商行的子公司以及5家合資理財公司。

  今年以來,理財市場出現回調,麵臨(lin) 產(chan) 品發行數量減少、收益縮水的窘況。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作為(wei) 國內(nei) 頭部城商行籌建的理財子公司,北銀理財此時獲批開業(ye) ,在為(wei) 行業(ye) 帶來暖意的同時,也有利於(yu) 各方對理財市場增強信心。同時,需要對理財市場出現的波動辯證看待,因為(wei) 拉長時間軸來看,市場在一段時期內(nei) 出現調整,反而意味著是一種機遇。

  產(chan) 品收益“被動”下行

  在利率下行、市場波動的背景下,理財市場今年以來降溫明顯。全市場新發、在售理財產(chan) 品的平均業(ye) 績比較基準均呈現下滑趨勢。

  理財產(chan) 品發行節奏有所放緩。普益標準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三季度全市場共新發6675款理財產(chan) 品,環比減少405款。其中907款為(wei) 開放式產(chan) 品,5768款為(wei) 封閉式產(chan) 品。

  從(cong) 業(ye) 績來看,2022年三季度,全市場共有11625款理財產(chan) 品在售,環比減少577款,其中開放式產(chan) 品的平均業(ye) 績比較基準由去年年底的3.95%下調至3.74%;封閉式產(chan) 品的平均業(ye) 績比較基準由去年年底的4.24%下調至4.04%。

  進入四季度,中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等多家理財子公司陸續宣布對旗下部分理財產(chan) 品進行調整,包括下調業(ye) 績比較基準、調整費率優(you) 惠以及對現金管理類產(chan) 品進行整改等。

  理財市場“遇冷”主要是因為(wei) 理財產(chan) 品底層資產(chan) 價(jia) 格出現下跌。普益標準研究員王傑分析認為(wei) ,9月中旬以來,市場震蕩加劇,部分理財產(chan) 品的底層資產(chan) 價(jia) 格出現明顯下跌,少數產(chan) 品因淨值回撤幅度過大,甚至遭到投資者質疑。由於(yu) 季末收益欠佳,直接拉低了三季度理財產(chan) 品的平均收益率。他認為(wei) ,由於(yu) 目前市場利率仍處於(yu) 下行通道,理財產(chan) 品收益或將持續“被動”下行。

  目前,由於(yu) 監管要求包括銀行理財在內(nei) 的資管機構均不能承諾收益,即業(ye) 績比較基準並不能代表最終的實際收益率。有不少投資者對記者表示,所持有的理財產(chan) 品當前收益率未達到購買(mai) 產(chan) 品時銷售所提到的收益率。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提醒,由於(yu) 投資者大多依據業(ye) 績比較基準做出投資決(jue) 策,而當前部分銀行理財子公司在銷售產(chan) 品過程中,對業(ye) 績比較基準設置不合理,投資者極有可能被誤導,從(cong) 而造成投資虧(kui) 損。

  張翠萍阿姨不久前購買(mai) 了某商業(ye) 銀行的一款銀行理財產(chan) 品,“當時看到是接近3%的(年化)收益率,不虧(kui) 本我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張阿姨最近看到產(chan) 品業(ye) 績出現了虧(kui) 損,她十分著急,想找銀行取回本金。

  王傑建議,銀行及理財公司應做好投資者的教育和解釋工作。對銀行及其理財子公司來說,業(ye) 績比較基準的下調可能會(hui) 影響客戶對收益的預期,並影響投資者的投資意願;而如果不調整業(ye) 績比較基準,一旦實際收益率達不到投資者預期,投資者跟機構之間又會(hui) 出現不少糾紛。專(zhuan) 家建議投資者不應過分關(guan) 注業(ye) 績比較基準的下調,另外,業(ye) 績一時的調整也不意味著最終產(chan) 品就會(hui) 損失本金。投資者應根據產(chan) 品的風險等級、投向等因素,結合曆史運作情況和自身投資風格綜合判斷。

  競爭(zheng) 格局逐漸成形

  在理財市場整體(ti) 業(ye) 績回調的背景下,北銀理財此時獲批開業(ye) ,對於(yu) 行業(ye) 信心有著明顯的提振作用。自2019年銀保監會(hui) 批準工銀理財、建信理財開業(ye) ,截至目前,3年多來獲批開業(ye) 的理財公司已達30家,31家獲批籌建者中僅(jin) 餘(yu) 法巴農(nong) 銀理財尚未開業(ye) 。

  理財市場日趨規範成熟也是北銀理財選擇此時開業(ye) 的重要背景因素。2018年《關(guan) 於(yu) 規範金融機構資產(chan) 管理業(ye) 務的指導意見》(業(ye) 內(nei) 簡稱“資管新規”)發布以來,經過3年過渡期,理財行業(ye) 監管政策日趨完善,理財業(ye) 務規範化轉型成效顯著,銀行理財市場整體(ti) 呈現穩健向好的發展態勢。《2021年中國資產(chan) 管理行業(ye) 發展報告》提到,資管新規過渡期結束後,資管機構間差異化競爭(zheng) 的格局將逐漸成形。

  今年是資管新規結束過渡期、正式施行的第一年。麵對近30萬(wan) 億(yi) 元的銀行理財市場,各理財公司紛紛入局。北銀理財也是繼浦銀理財、施羅德交銀理財、上銀理財、民生理財、高盛工銀理財、恒豐(feng) 理財和渤銀理財之後,今年年內(nei) 獲批開業(ye) 的第8家理財子公司。作為(wei) 國內(nei) 頭部城商行,北京銀行2004年已涉及理財業(ye) 務,並於(yu) 2013年成為(wei) 首批獲得原銀監會(hui) 開展淨值型理財管理計劃試點資格的11家銀行中唯一一家城商行。

  為(wei) 早日完成理財公司的開業(ye) ,據了解,2021年以來,北京銀行加速推動理財業(ye) 務整改工作,在資管新規過渡期截止前全麵完成理財整改壓降工作,保本理財產(chan) 品、預期收益型理財產(chan) 品已全部清零,產(chan) 品淨值化率達到100%。截至今年6月末,北京銀行存續非保本理財產(chan) 品共208隻,理財規模為(wei) 3550.4億(yi) 元,較去年同期增加232.7億(yi) 元。

  在業(ye) 內(nei) 看來,北銀理財獲準開業(ye) ,標誌著北京銀行理財業(ye) 務向市場化、專(zhuan) 業(ye) 化、多元化、特色化的資產(chan) 管理公司轉型邁出重要一步。北京銀行發布公告稱,將進一步加快北京銀行大零售、輕資本戰略轉型。北銀理財有關(guan) 負責人也表示,將嚴(yan) 格遵循資管新規等政策和監管要求,致力於(yu) 打造一家“穩健經營、專(zhuan) 業(ye) 開放、價(jia) 值增值、創新融合、特色鮮明”的現代銀行理財公司,堅守“以客戶為(wei) 中心”“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服務宗旨,打造客戶信賴的一流資產(chan) 管理公司,努力為(wei) 投資者創造長期穩定的價(jia) 值回報,紮實促進共同富裕。

  今年,資管新規正式施行,我國資產(chan) 管理行業(ye) 翻開新的一頁。北銀理財的開業(ye) ,也意味著銀行理財市場的格局基本已經重新搭建完畢,銀行理財作為(wei) 資管行業(ye) 的主要參與(yu) 者,將成為(wei) 市場內(nei) 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

  中金公司發布的研究報告認為(wei) ,銀行理財產(chan) 品淨值化改造接近完成後,理財產(chan) 品在產(chan) 品屬性上與(yu) 公募基金更加趨同,並在事實上構成競品關(guan) 係,二者競爭(zheng) 進一步加劇。

  銀行理財進入了競爭(zheng) 新階段,也將麵臨(lin) 與(yu) 轉型期全然不同的挑戰。光大銀行董事會(hui) 秘書(shu) 張旭陽在今年年初的一次交流會(hui) 上表示,很多資管機構不隻有單一形式,更多是兼而有之。全能資管機構需要多維布局,精品資管機構則可能更需要發揮比較優(you) 勢。但每類資管機構都需要回答這些問題:未來長期的發展戰略是什麽(me) ;希望在哪方麵做資源布局,進而形成優(you) 勢,從(cong) 而為(wei) 投資者創造更好的長期價(jia) 值回報。

  張旭陽認為(wei) ,要理性看待銀行理財淨值的波動。市場波動雖然給銀行理財產(chan) 品造成壓力,但也說明銀行理財已按照資管新規的要求和指引,真正回歸資管本源。他認為(wei) ,中國資產(chan) 管理行業(ye) 將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跨越。因此,雖可能有一些波折,但對全體(ti) 銀行理財的規模增長、結構改善、能力提升、價(jia) 值貢獻仍應持樂(le) 觀態度。

  代銷渠道持續擴容

  市場參與(yu) 者迅速擴容,對於(yu) 理財公司而言,產(chan) 品銷售渠道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今年以來,代銷成為(wei) 銀行理財公司共同的選擇。據《中國銀行業(ye) 理財市場報告》,2022年6月,有存續產(chan) 品的25家理財公司均開拓了代銷渠道,1月份至6月份累計代銷金額26.1萬(wan) 億(yi) 元,截至6月底,代銷餘(yu) 額18.95萬(wan) 億(yi) 元,代銷產(chan) 品餘(yu) 額比2021年年底增加1.88萬(wan) 億(yi) 元。

  各家商業(ye) 銀行紛紛開放渠道,擁抱他行理財產(chan) 品。有統計顯示,有3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chan) 品僅(jin) 由母行代銷,而22家理財公司的理財產(chan) 品除母行代銷外,還打通了其他銀行的代銷渠道。

  華寶證券分析師張菁認為(wei) ,在“理財公司為(wei) 主、銀行機構為(wei) 輔”的銀行理財市場新格局下,商業(ye) 銀行在角色定位上也更多成為(wei) 理財產(chan) 品代銷機構,理財公司成為(wei) 理財產(chan) 品主要供給主體(ti) ,代銷業(ye) 務發展提速。

  從(cong) 代銷產(chan) 品數量上看,普益標準統計顯示,截至2022年10月底,共有26690款產(chan) 品被代銷,其中理財公司發行了24596款,數量占比達92%。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銀行理財公司正在嚐試直銷渠道的建設。據統計,在直銷渠道建設方式上,已開業(ye) 的30家理財公司中,23家理財公司已建立微信公眾(zhong) 號和網站,招銀理財、興(xing) 銀理財、華夏理財、青銀理財4家建立了APP直銷渠道。

  代銷渠道拓展成為(wei) 理財規模增長利器,而互聯網直銷銀行銷售實力不容小覷。張菁認為(wei) ,整體(ti) 上看,銀行理財公司的直銷渠道建設仍處於(yu) 起步階段。目前,銀行理財代銷業(ye) 務還存在三大痛點:一是售前產(chan) 品代銷遴選缺乏科學評價(jia) 體(ti) 係,二是售中代銷產(chan) 品風險管理把控有限,三是售後管理、評價(jia) 無從(cong) 下手。因此,銀行代銷業(ye) 務還需要對代銷全流程進行標準化的製度改造,化解代銷業(ye) 務現有的難題,將業(ye) 務做好做精。

  對於(yu) 理財公司是否需要建立APP直銷渠道,業(ye) 內(nei) 意見也並不一致。有機構負責人認為(wei) ,銀行內(nei) 部業(ye) 務條線裏,隻有信用卡業(ye) 務會(hui) 單獨開發APP,由於(yu) 綁定了很多生活服務的內(nei) 容,可以將一個(ge) APP撐起來,但是其他業(ye) 務隻需要內(nei) 嵌在銀行自身的APP裏就可以。有的機構負責人則認為(wei) ,當前銀行理財產(chan) 品銷售渠道呈現多元局麵,除了行內(nei) 和行外代銷渠道,不少機構已率先布局直銷渠道,搶占業(ye) 務藍海,機會(hui) 不容錯失。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分析,截至目前,大型銀行的理財公司尚未有組建獨立直銷渠道的行動,可能是需要等待監管部門出台相關(guan) 具體(ti) 要求。各理財公司在實際操作層麵也需要考慮相關(guan) 業(ye) 務是否合規。

  陸 敏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