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掃碼更規範更省心
讓掃碼更規範更省心(網上中國)
掃健康碼、掃碼點餐、掃碼支付、掃碼騎車……廣泛普及的手機掃碼方式,為(wei) 人們(men) 生活、工作帶來了極大便利,但二維碼也存在一定安全隱患,利用二維碼進行違法犯罪的活動時有發生。專(zhuan) 家認為(wei) ,應通過完善技術措施,提升消費者防範意識等,讓掃碼更規範更安全。
連接線上線下的重要通道
上海市民劉先生最近有事需要前往北京。因為(wei) 行動不便又無人陪伴出行,他在買(mai) 完高鐵票後有些擔心。上車後,劉先生在座位上看到一個(ge) “鐵路暢行碼”,便試著掃碼進入,選擇重點旅客功能後,他說明自己需要預約輪椅出站。
巡視車廂的乘務員收到劉先生通過鐵路暢行碼下達的服務工單後,向列車長匯報。列車長通過服務單與(yu) 反饋單了解詳細情況,隨即和北京站點的工作人員取得聯係。等劉先生出站時,他預約的輪椅早已在站台等候。劉先生說:“沒想到,掃一掃鐵路暢行碼就把我最擔心的事解決(jue) 了。”
據了解,鐵路暢行碼還有很多實用功能。比如可以查看乘客所乘坐列車的車次、正晚點等列車服務信息,還有餐飲服務、補票升席、遺失品查找、疫情防控等功能,就像人們(men) 在旅途中的“管家”。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利用二維碼進行掃描支付、登錄、身份驗證、獲取信息已十分普遍。不論是廣告牌、商品包裝,還是互聯網網頁、手機APP,都能看到二維碼的影子。中國支付清算協會(hui) 近日發布的針對移動支付用戶的問卷調查報告顯示,95.7%的移動支付用戶最常使用掃描或出示條碼完成支付,52.6%的移動支付用戶乘坐公交地鐵出行時最常使用條碼支付,攜帶公交卡或現金支付的用戶比例有所下降。
二維碼的使用為(wei) 用戶帶來了便利和良好的交互體(ti) 驗,同時成為(wei) 連接線上線下的一個(ge) 重要通道。今年9月起,上海市320萬(wan) 市場主體(ti) 的紙質營業(ye) 執照和電子營業(ye) 執照上加載了統一標準的“企業(ye) 碼”,企業(ye) 辦事時隻需“亮碼”就能提供相關(guan) 信息,消費者隻需用手機掃描店鋪裏的“企業(ye) 碼”,登記信息、企業(ye) 存續狀態、許可證、監管信息等一一展現。在江蘇省南京市,集貿市場的電子秤貼上了用二維碼製成的“電子身份證”,消費者用手機一掃,電子秤的使用單位、規格型號、唯一性編碼、檢定信息等一目了然,保障了“菜籃子”秤準量足。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用戶開始使用微信、支付寶等手機掃碼支付平台的識物功能,了解不認識的花草、動物、箱包等物體(ti) 信息。以微信掃一掃為(wei) 例,該功能可精準識別超過1億(yi) 種商品、30多萬(wan) 種名畫、10多萬(wan) 個(ge) 地標、數萬(wan) 種動物和5000多種熱門植物。
食品條形碼變“二維碼”
“掃一掃二維碼,就能知道水果的來源,吃著放心。”浙江省桐廬縣的李女士最近發現,家附近的超市裏很多商品編碼從(cong) 一維條形碼變成了二維碼。她拿出手機掃描水果的二維碼,果品詳細信息即刻呈現,包括生產(chan) 廠家、抽檢情況等。收銀員掃描這個(ge) 碼,即可實現商品的支付結算。
今年5月,浙江省市場監管局與(yu) 國際物品編碼組織、中國物品編碼中心共同簽署的三方聯合聲明,推動浙江省率先建設全球二維碼遷移計劃示範區,共同推進“浙食鏈”成為(wei) 該計劃在全球的首個(ge) 推廣應用項目。商品條形碼變“二維碼”,不僅(jin) 使消費者可以掃碼獲悉生產(chan) 廠家的信息,包括產(chan) 品批次、檢驗檢疫報告等,也讓商戶在選擇供應商時可以在線獲取其資質、商標等信息,最大限度實現降本增效。據統計,目前“浙食鏈”共有注冊(ce) 用戶19.7萬(wan) 家,上鏈數據達2.7億(yi) 條。
為(wei) 推動二維碼在食品行業(ye) 運用、減少額外包裝,更多研究正在展開。日本大阪大學研究人員最近開發出一種可食用的食品標簽,將一個(ge) 不顯眼的可食用標簽嵌入食物中,所有信息都包含在餅幹內(nei) 部,餅幹的外觀完全保持不變。由於(yu) 可使用簡單的背光就使二維碼可見,因此在餅幹從(cong) 工廠到食用的任何階段,生產(chan) 商、零售商和消費者都可隨時獲得這些信息。
專(zhuan) 家表示,二維碼的運用將極大促進食品行業(ye) 數字化轉型,提高食品的可追溯性和安全性。
提升安全防範意識
二維碼在方便百姓生活的同時,也引發一些問題,例如利用二維碼進行違法犯罪的活動時有發生。曾有媒體(ti) 報道稱,用戶參加掃二維碼送紅包的活動,結果掃碼後紅包沒著落,自己賬戶上的錢卻少了;有的不法分子利用虛假二維碼進行非法轉賬獲利……
為(wei) 打擊利用二維碼支付進行詐騙的違法活動,平台企業(ye) 紛紛加大了反詐係統研發力度。“你現在接到的是叫醒熱線,提醒您一定要謹慎轉賬、防止被騙……”麵對網絡詐騙,微信、支付寶等移動支付平台增加“防騙客服提醒”功能,當消費者在支付過程中遇到交易風險時,客服會(hui) 打來電話,協助消費者判斷當前交易風險並進行有效的風險預警。
據支付寶相關(guan) 負責人介紹,該平台研發的智能風險感知與(yu) 響應聯合反詐係統融合了人工智能和深度神經風險控製網絡技術等,能在0.01秒內(nei) 完成一筆交易的全部風險判定,快速識別詐騙團夥(huo) 。基於(yu) 交互式主動風控,運用風險彈窗、人工智能叫醒熱線等工具,幫助受騙用戶認識到自己被騙。同時,通過與(yu) 手機廠商合作,提升手機對欺詐風險的感知能力。
去年10月,央行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guan) 於(yu) 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guan) 業(ye) 務管理的通知》,從(cong) 支付受理終端業(ye) 務管理、特約商戶管理、收單業(ye) 務監測三個(ge) 方麵入手,對收單機構和清算機構提出了一係列管理要求。同時,條碼支付也被納入監管,對個(ge) 人收款條碼的使用規範作出具體(ti) 規定,並於(yu) 今年3月1日起施行。去年12月,央行發布《條碼支付互聯互通技術規範》,按照“統一通用、便捷友好、安全可控、兼容並蓄”原則,在切實保障用戶信息與(yu) 資金安全前提下,規定了條碼支付互聯互通的編碼規則、報文要素、安全要求等內(nei) 容。
清華大學網絡研究院研究員邱寒認為(wei) ,伴隨全球互聯網的高速發展,電信網絡詐騙治理將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挑戰性、需要多行業(ye) 主體(ti) 聯合防範的國際難題。反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是一項綜合性的工作,需要支付機構、金融機構、公安部門、電信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等多個(ge) 主體(ti) 形成生態聯防、共同發力。
彭訓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