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中國古人踢足球:技術、藝術與哲學

發布時間:2022-11-22 15:48: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2022卡塔爾世界杯足球賽開賽,各國球隊鏖戰正酣。足球運動在中國古代被稱為(wei) 蹴鞠或蹋鞠,是古人重要的競技性娛樂(le) 活動。2006年,蹴鞠進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而在國寶文物、書(shu) 畫丹青、煌煌典籍中,我們(men) 都能看到古人踢球的瀟灑身影。

  文物中的蹴鞠:10萬(wan) 年前就做石球

  距今10萬(wan) 年前,華夏先民已經開始製作石球。1976-1977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山西大同陽高縣許家窯遺址發現1000多個(ge) 舊石器時代中期的石球。這些打磨粗糙的石球,其首要使用方向無疑是狩獵。在長期的狩獵實踐中,先民們(men) 終於(yu) 在有意無意間踢出了第一腳石球,雖然伴隨這第一腳的極有可能是一聲慘叫。但正是這腳踢出來的痛,讓粗糙的大石球逐步轉變為(wei) 精巧的小石球。

  隨著狩獵技術的進步、尤其是弓箭的出現,石球逐漸脫離其狩獵功能,轉變成娛樂(le) 器物。距今六七千年的西安半坡遺址,以及其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中,出土了大量打磨精致的小石球和陶球。專(zhuan) 家分析,這些小石球已經完全變成先民的娛樂(le) 工具。距今3400年左右的雲(yun) 南滄源岩畫上,保存有先民們(men) 開展球類遊戲的圖畫,畫麵上有多人或單人在操弄球類物體(ti) 。

  關(guan) 於(yu) 蹴鞠的正式起源,史學界有黃帝時期、殷商時期和戰國時期等幾種說法。不管依據哪種觀點,到了秦漢時期,最終出現用皮革製作的實心球是確定無疑的,當時蹴鞠已經成了全民性的娛樂(le) 活動,河南南陽出土有大量漢代蹴鞠畫像石。

  收藏於(yu) 南陽漢畫館的《鼓舞》畫像石上,左側(ce) 男子用膝蓋頂鞠球,姿態優(you) 美;右側(ce) 男子用左腳踢鞠球,矯健利索。《舞樂(le) 百戲》畫像石則是女子蹴鞠,有一頭盤高髻的女子長袖輕舒,雙腳各踏一個(ge) 鞠球,球技頗高。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出土的漢代畫像磚中,還有一男一女相向蹴鞠的場景。

  唐朝蹴鞠由實心球變成充氣的空心球,推動蹴鞠製造技術和競技規則實現突破性進展。宋代進一步改進製球技藝,采用裏縫法縫製鞠球,使球麵更加光滑。宋代市井文化繁盛,蹴鞠運動更上層樓。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一麵宋代“蹴鞠紋青銅鏡”,就映照出當時蹴鞠運動的流行。鏡麵上一對青年男女在假山前蹴鞠,隻見女子用右腳顛球,隨時準備踢出,而男子則身體(ti) 微向前傾(qing) ,做出迎球姿態,隨時準備防禦女子的進攻。男女身後各有一名男仆和侍女在觀看比賽,男仆手拿類似鈴鐺的器物,似在充當裁判。山東(dong) 臨(lin) 淄足球博物館收藏有淄博市博山區出土的宋代綠釉蹴鞠陶俑,俑人用頭頂鞠球,形象生動之極,頗有現代足球場上的頭球風範。

  宋人蹴鞠從(cong) 娃娃抓起。宋代耀州窯遺址曾出土畫有母子蹴鞠圖的瓷器。河北博物院也收藏有邢台宋墓出土的兒(er) 童蹴鞠磁州窯枕,枕麵上童子上身躬傾(qing) ,胳膊前後擺動,用右腳將鞠球輕輕彈起。兒(er) 童的稚氣與(yu) 嫻熟的球技相映成趣。

  明清瓷器流行兒(er) 童遊戲紋飾,童子蹴鞠成為(wei) 瓷麵主要取景之一。中國體(ti) 育博物館收藏有清代五彩蹴鞠圖高足碗,碗麵外壁繪有7個(ge) 兒(er) 童蹴鞠的圖景,正中一童子用力甩動雙臂準備抬腿踢球,另一童子欲接球,還有5個(ge) 玩伴在旁邊加油助威。法國巴黎吉美國立亞(ya) 洲藝術博物館亦收藏有景德鎮窯燒製的清代童子蹴鞠青花瓷盤,盤底部有3個(ge) 童子蹴鞠遊戲的場景。

  書(shu) 畫上的蹴鞠:宋太祖宋徽宗明宣宗親(qin) 自“代言”

  畫像石和瓷器上的圖畫囿於(yu) 作畫空間,往往點到即止,書(shu) 畫上的古人蹴鞠場景則要舒展得多。

  宋徽宗趙佶喜愛蹴鞠人所共知,其實這是有原生家庭影響的。早在北宋剛建立時,太祖趙匡胤、太宗趙光義(yi) 兄弟,就是球場達人,趙匡胤尤其擅長類似於(yu) 現代花式足球的“白打”,即不求踢進球門,而以踢出花樣為(wei) 勝。

  徽宗時期的禦用畫家蘇漢臣為(wei) 了給趙佶熱愛蹴鞠提供曆史論據和家族淵源,曾繪製一幅《宋太祖蹴鞠圖》,描摹了太祖太宗兄弟和趙普、石守信、楚昭輔、黨(dang) 進四位文武大臣一起蹴鞠的場景。畫中,趙匡胤正在用腳尖踢球,趙普撩起衣角作勢接球,趙光義(yi) 等人在後觀看。這幅描摹宮廷君臣活動的特殊畫作,不見君莊臣恭的威嚴(yan) ,隻有君臣同樂(le) 的祥和閑適。《宋太祖蹴鞠圖》傳(chuan) 遞出的不僅(jin) 是當時蹴鞠運動的團隊精神,更是北宋君臣共治天下的治國理念。隻可惜隨著王朝興(xing) 替,蘇漢臣的原畫不知所蹤,隻留下元人錢選的臨(lin) 摹圖,現收藏於(yu) 上海博物館。

  明人王圻及其子王思義(yi) 編撰的百科式圖錄類書(shu) 《三才圖會(hui) 》有蹴鞠插圖,描繪了3個(ge) 身穿長衣的士大夫,在庭院裏蹴鞠的場景,隻見一人抬腳將球踢起,另外兩(liang) 人在一旁密切注意球的落點,隨時準備接球。

  除了百姓與(yu) 士大夫,明朝的宮廷蹴鞠活動也是別開生麵,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人商喜所作《明宣宗行樂(le) 圖》,描繪了當時宮廷裏的各種體(ti) 育活動,其中就有宣宗坐在宮苑龍椅上觀賞內(nei) 侍蹴鞠的場景。

  宣宗喜愛蹴鞠在大明王朝人盡皆知,曾為(wei) 之賦詩“密密清陰接貝宮,錦衣花帽蹴東(dong) 風。最憐婉轉如星度,今古風流氣概同”。宣宗詩中所言蹴鞠場上的“今古風流”,應該有當年宋徽宗因高俅球技絕倫(lun) 而對其委以高官的往事。宣宗向徽宗致敬,也有一段發掘球星的“佳話”,隻是這段“佳話”有些殘忍。

  據《萬(wan) 曆野獲編》,宣德年間,漢王府軍(jun) 士王敏“善蹴鞠”。宣宗聽聞王敏球技高超,就召其麵聖表演。王敏一番虎虎生風的精湛球技展示完畢後,宣宗“大喜”,要將其留在身邊伴駕踢球。正當王敏做著如當年高俅般高官任做、駿馬任騎的白日夢時,卻迎來絕後一刀。宣宗鑒於(yu) 後宮大內(nei) 不容男性隨意出入,竟然將王敏“閹為(wei) 內(nei) 侍”,讓其當了太監。不知《宣宗行樂(le) 圖》裏球場上蹴鞠的7人中,有沒有可憐的王敏。

  典籍裏的蹴鞠:終是要“天人合一”

  書(shu) 畫上的蹴鞠形象生動,典籍裏的蹴鞠則蔚為(wei) 大觀。據《漢書(shu) ·藝文誌》,兩(liang) 漢時期曾有專(zhuan) 門研究蹴鞠的著作《蹴鞠二十五篇》。可惜此書(shu) 早已失傳(chuan) ,今人隻知其名,不知其詳。

  據《藝文類聚》,東(dong) 漢李尤作有《蹴鞠銘》,文章不長,卻大有深意。“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指蹴鞠球圓,球場方正,是按照天圓地方的陰陽理論製作修建。“法月衡對,二六相當”,是說賽場上12人分成兩(liang) 隊對抗,一隊6人,宛如一年上下半年各有6個(ge) 月對稱;也有解釋認為(wei) 此句是說球門是仿照彎月形狀建造,球場兩(liang) 邊各設置6個(ge) 球門,一共12座球門取一年12個(ge) 月之意。不論哪種觀點,此句都是暗示蹴鞠運動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在人世間的體(ti) 現。

  “建立長平,有例有常”,指要設立裁判,製定比賽規則;“不以親(qin) 疏,不有阿私”,要求裁判秉公執法,對任何人都要不偏不倚;“端心平意,莫怨其非”,強調球員在賽場上要遵守規則,服從(cong) 裁判,以平和良好的心態對待判罰。銘文最後的“鞠政猶然,況乎執機”,更是把蹴鞠理念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麵,認為(wei) 蹴鞠之法與(yu) 治國之道相通,能按照比賽規則公平公正開展蹴鞠運動者,也一定能依據法律製度將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

  漢人48字《蹴鞠銘》對蹴鞠理念的提煉是大而化之,明人3萬(wan) 字《蹴鞠譜》則是對蹴鞠技法的全景記錄。此譜記錄了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膁等10種踢法,對動作要領和練習(xi) 方法也做了詳細介紹,從(cong) 中可以看出古人很注重球員的控球能力。純文字的《蹴鞠譜》外,明人汪雲(yun) 程還有圖文結合的《蹴鞠圖譜》,詳細勾勒了各種規製的蹴鞠造型、比賽場地和賽事規則、攻擊陣法、防禦陣型等。(吳鵬 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博士)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2年11月22日 11版)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