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一線調研:小小家庭電費單,折射生活大變遷

發布時間:2022-12-29 15:38:00來源: 人民日報

  電費單裏的幸福指數(一線調研)

  電力,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也關(guan) 乎民生溫度。如今,我國電力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穩居世界第一。2021年,城鄉(xiang) 居民生活用電量11743億(yi) 千瓦時,與(yu) 2012年的6219億(yi) 千瓦時相比,增長了89%。2022年前11月,城鄉(xiang) 居民生活用電量12101億(yi) 千瓦時,同比增長12%。在奔湧的電流前端,舊家電更新換代,新電器“飛”入千家萬(wan) 戶,人們(men) 的幸福感隨之增長。

  小小家庭電費單,折射生活大變遷。近日,記者分別走進上海、廣西一城一鄉(xiang) 兩(liang) 戶人家,從(cong) 生活的細節中感受時代的日新月異。電表上的數字不停跳動,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強勁脈搏,展現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編 者

  從(cong) 舊家電到智能家居,上海居民儲(chu) 新衛——

  打開智能“大門”

  本報記者 季覺蘇

  上海市北郊馨佳園,冬日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客廳,掃地機器人“蘇醒”,忙碌起來。廚房裏香味彌漫,66歲的上海居民儲(chu) 新衛手腳麻利,準備著一家人的早點,“女兒(er) 一家住對門,過來吃完就去上班。”

  老儲(chu) 以前住在市中心,地段繁華,卻是“蝸居”,人都住得緊巴巴,更別說多擺進幾樣大家電。如今,兩(liang) 套房,家用電器樣樣齊全。

  換新

  自打上世紀80年代搬進老房,老儲(chu) 一家在50平方米的空間裏,一住就是20多年。2009年,上海在市郊規劃建設6個(ge) 以保障性住房為(wei) 主的大型居住社區,老儲(chu) 申請到三居室。女兒(er) 儲(chu) 玉婷結婚了,一家三口,也符合申請資格,選了對門的兩(liang) 居室。

  2012年,老儲(chu) 搬進新家,換了液晶大電視,還給每個(ge) 房間都裝了空調,“老房隻有一台壁掛式空調,太舊了,每次打開都轟轟響,隻有熱得受不了才開一小會(hui) 兒(er) 。”

  “當年搬新家,第一個(ge) 月去交電費,緊張啊,家裏麵積大一倍,又添置了冰箱、微波爐、電飯鍋……不知電費要漲到哪裏去。結果一看,每個(ge) 月還是200元左右!”想起當年的場景,老儲(chu) 說,“原來舊電器這麽(me) 耗電,叫我花了這麽(me) 多年冤枉錢。”

  住進新房,儲(chu) 玉婷生了二寶。轉眼就是7年,大寶長成小夥(huo) 子,二寶也該上小學,剛搬家時簇新的電器鍍上歲月的痕跡。

  有的“年老力衰”:廚房裏,菜剛下鍋,鍋卻不熱了,一陣手忙腳亂(luan) ;到了夏天,空調製冷差,解不了暑……

  其餘(yu) 的也有些“力不從(cong) 心”:單門冰箱不夠大、熱水器燒水時間長、電視機畫麵不夠高清……

  老儲(chu) 仔細,跑家電商場,和線上渠道比對,加減乘除,單子拉了一長串。“搬進新家也有7年時間,家電該更新換代了。”有了上一次的經驗,老儲(chu) 下定決(jue) 心,“全換了,都要節能的。”

  電器陸續更新,都是國產(chan) 品牌,能效標識大部分是最省電的1級。“電器都換完,一查表,一個(ge) 月140多元,電費還省了60元。”老儲(chu) 很滿意。

  智能

  不過最近兩(liang) 年,這位“老上海”家的電費支出開始一點點增加,特別是今年夏天經曆一場酷暑,前10個(ge) 月平均下來每個(ge) 月電費170多元。

  “電費為(wei) 啥多了?還得從(cong) 這兒(er) 說起。”老儲(chu) 指了指家門口。

  對門的女兒(er) 家,平時吃飯都在老兩(liang) 口處,但電費單一拉,“小家”的電費居然和“大家”的差不多。

  女兒(er) 家天天洗澡洗頭,一到晚上,暖風機、吹風機響不停。對於(yu) 年輕人的生活習(xi) 慣,老儲(chu) 有些不理解,更讓他不理解的是女兒(er) 家新換的門鎖,“1000多元買(mai) 個(ge) 鎖,真奢侈。”老人時不時念叨。

  沒想到,過了幾天,一陣穿堂風把老儲(chu) 關(guan) 在了門外,隻能在智能鎖上輸密碼先進女兒(er) 家,等老伴回來。

  思前想後,老儲(chu) 讓女婿下單了同款門鎖。從(cong) 此他逢人就誇:“每天去對門十幾趟,過去趟趟心裏要留意。現在好了,出門買(mai) 菜也不用帶鑰匙。”

  一把鎖,打開了智能的“大門”。

  智能音響、智能開關(guan) 、智能掃地機器人、智能寵物攝像頭、智能馬桶蓋……下單根本停不下來。“這叫物聯網。”儲(chu) 新衛打開手機,“你看這個(ge) 智能開關(guan) ,家裏各種電器的遙控器十幾個(ge) ,要麽(me) 弄混了,要麽(me) 就找不到了,現在多清爽,手機一點,空調就開了!”

  “電器買(mai) 來就是用的。”儲(chu) 新衛把空調調到製暖模式。不一會(hui) 兒(er) ,暖風縈繞著客廳,他忙裏忙外,做的一桌子菜,都還熱乎著。

  “這幾年我想通了,身體(ti) 健康最重要!以前舍不得開空調,天冷天熱都硬扛,省下的電費還不夠付醫藥費的。”老儲(chu) 說。

  擴能

  2014年,儲(chu) 新衛家收到一張通知單:為(wei) 了增加一處新的變電站,小區要在一個(ge) 時段停電施工。“電器那麽(me) 多,我家也沒跳過閘,為(wei) 什麽(me) 要擴容?”儲(chu) 新衛心裏嘀咕。

  老儲(chu) 剛搬家那一年,小區入住率不到一半,周圍也比較空曠。不過,短短三四年,商務樓、購物中心、醫院、學校等拔地而起,這裏逐漸熱鬧起來。

  “馨佳園剛建成時,用電主要來自附近的陸翔站變電站。根據城市規劃,我們(men) 設計之初就預留了兩(liang) 個(ge) 變電站,當用電量達到一定程度再啟動附近的潘廣站。”國網上海市電力公司發展策劃部規劃二處處長石方迪介紹。

  居民分時電價(jia) 2000年就在上海推出,經過多年調整,目前對於(yu) 大多數居民家庭而言,早上6點到晚上10點實行峰時電價(jia) ,每度0.617元;晚上10點到次日6點為(wei) 穀時電價(jia) ,每度0.307元。這改變了許多上海叔叔阿姨的用電習(xi) 慣。儲(chu) 新衛的老伴杜成秀晚上10點掐點洗衣服、洗澡;將第二天早上的雜糧粥提前備好料,放入電飯鍋,設置成清晨5點開始煮,6點多起床就可以吃到香噴噴的早餐粥……

  不過,隨著居民年輕化以及消費理念變化的共同作用,分時電價(jia) 調節電網壓力的效應開始減弱。“現在的80後、90後,很少人曉得電價(jia) 什麽(me) 時候更便宜。”石方迪笑著說。

  還有很多新需求,也帶來了新考驗。2019年,小區地下車庫正式開放,“最開始隻有30多台新能源車,現在已經將近100輛了。”社區書(shu) 記何贇說,在車庫裏走一圈,立的充電樁不少都是國產(chan) 品牌。儲(chu) 玉婷很是心動:“我打聽過了,新能源車電費一個(ge) 月三四百元,比加油便宜多了,特別適合上下班通勤開。”

  區域電網能否承接這些變量、增量?2022年夏季用電高峰,小區所屬的上海市北電網最高負荷創曆史新高,陸翔站主變負載率達86%,潘廣站達92%。眼下,更高能級的月暉站、天仁站、彭家站正在建設中。

  告別老儲(chu) ,走出馨佳園,正是華燈初上。上海的夜,車水馬龍,處處流光溢彩。

  從(cong) 山溝溝到縣城邊,廣西姑娘張婷——

  電商帶富農(nong) 家

  本報記者 張雲(yun) 河

  夜幕降臨(lin) ,易地搬遷安置點,燈光璀璨。

  廚房,張婷左右開弓,“劈裏啪啦”,電磁爐炒菜;“咕嘟咕嘟”,電飯鍋熬粥。陽台,媽媽唐玉娥手拿電熨鬥,熨著衣裳。客廳,4歲的大女兒(er) 淇淇打開55英寸的液晶大電視,跟著音樂(le) 邊跳邊唱……菜出爐,粥出鍋。一家人圍坐用餐心滿意足。

  張婷出生在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的山溝溝裏。2020年,她的家搬到了富陽鎮立新安置點,“這日子簡直比我們(men) 富川的臍橙還要甜。靠直播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收入大大增加,腰包鼓起來,幾乎每個(ge) 月,都要添件新電器。”南方電網數據顯示,今年前11月,廣西城鄉(xiang) 居民生活用電量達435億(yi) 千瓦時,與(yu) 2012年前11月的168.4億(yi) 千瓦時相比,增長了158%。

  新社區

  1516.77千瓦時!電表裏的數字閃爍著。這是張婷家今年前11個(ge) 月的用電總量。

  “每度電將近五毛三,一個(ge) 月七八十元吧。”張婷說,“跟山裏比,最大的變化是電力足、用電穩。”

  張婷回憶,搬來前,用柴火燒水,一到冬天,洗澡就跟打仗一樣,必須速戰速決(jue) 。為(wei) 啥?灶台隻有一鍋水。嫌涼想燒第二鍋,根本來不及。洗完收拾柴火,若不小心身上沾灰,心情最糟糕。

  “家裏每月電費也就幾元錢,最耗電的,是那幾個(ge) 燈泡。”張婷說,“後來也陸續買(mai) 了些電器,多成擺設:空調帶不動,電磁爐熱不了。有次還燒斷了電線,‘滋滋’冒煙,嚇人得很。”

  搬家後可不一樣,手機裏的“購物車”滿滿當當。輕輕一點,快遞到家:冰箱、烤箱、微波爐,電腦、空調、熱水器,兩(liang) 個(ge) 電磁爐,一個(ge) 炒菜、一個(ge) 煲湯。“天冷了,我又下單買(mai) 了暖風機,給家裏老人盡盡孝心。”

  物流網絡四通八達,末端觸角向鄉(xiang) 鎮加速延伸,得到實惠的不止張婷一人。

  一部“巴槍”(快遞掃描槍),快遞入庫出庫全解決(jue) 。富陽鎮快遞驛站快遞員柳小小每天忙得腳不沾地。她每天要處理快遞500多單,一半多與(yu) 安置點有關(guan) 。“各個(ge) 快遞公司在這兒(er) 都有業(ye) 務。取件很方便,用設備一掃就行,來取家用電器的特別多。”

  單富陽一個(ge) 鎮,便有12家快遞驛站,平均每天服務接近7000人次。

  立新社區用電量也在節節攀升。“社區目前有搬遷人口926戶3925人,今年前11個(ge) 月的用電總量超過144萬(wan) 千瓦時。除了家家戶戶用電,還有路燈26盞、電梯26部、電子門禁13個(ge) 、車輛電子識別係統4個(ge) 。光電動車充電樁都有兩(liang) 大組48個(ge) 。”駐村第一書(shu) 記莫潤建說。

  電動摩托車是住戶標配。搬遷戶唐榮君開了間維修店,補車胎、換電池,“生意還可以”。

  新農(nong) 村

  “今晚到明天,多雲(yun) ,氣溫6到14攝氏度,偏北風3級。我愛我家,平安富川靠大家。”剛到路坪村,就聽見村裏的氣象大喇叭廣播天氣預報。新華鄉(xiang) 路坪村,是張婷的老家。爺爺張紹雄舍不得老宅,還留在村裏,“10多年前,怕燒壞電線造成全村停電,一到用電高峰,就村口這個(ge) 喇叭都不敢用。”

  那時候,村裏最多的電器就是電磁爐。趕上過節,特別是春節、三月三、中秋節,十裏八鄉(xiang) ,來客一多,電就不夠用。電線細、電壓低、負荷大,“小牛拉大車”,電線燒壞,停電半天。

  碰到寒潮最危險。電線老舊,抗冰能力差、融冰技術有限。電線上裹的冰淩比手臂還粗,很容易倒杆。2008年初發生的雨雪冰凍災害,幾個(ge) 鄉(xiang) 鎮全都停了電。

  為(wei) 改善供電基礎設施水平,當地建變電站、換變壓器、拉電線、“小線變大線”……做了不少努力,但總歸資金少、投入少,效果不明顯。

  轉機發生於(yu) 2019年開展的農(nong) 網升級改造。兩(liang) 年間投入5.1億(yi) 元,相當於(yu) 富川此前20年的電網投資總額。“光是在路坪村,就投了198萬(wan) 元,新建3個(ge) 公變台區,改造輸電線路5.5公裏。”南方電網廣西賀州供電局副總經理鍾康說。工作人員去路坪搶修電路,以前騎摩托車,現在得開皮卡,不僅(jin) 要帶工具包、安全帶,還有對講機、無人機、測溫儀(yi) ;以前搶修得大半天,現在通常一個(ge) 小時。

  走在村裏的小路上,扣肉、粉蒸肉、豆腐釀、辣椒釀、臘肉炒竹筍……香味撲鼻而來。路坪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唐星說:“如今村民不光電磁爐,家裏其他電器都能放心用。田裏也開起了電機。收入更是節節高,如今人均年收入10800元。”

  新經濟

  “大家好,我是你們(men) 的瑤鄉(xiang) 婷妹子。富川臍橙大豐(feng) 收,九分甜一分酸,鮮嫩多汁。喜歡吃的朋友,點擊屏幕下方小黃車購買(mai) 呦。”直播賣水果,“雲(yun) 消費”正紅火。地頭,張婷身著民族服飾,剝開臍橙,果肉顆粒分明。

  2020年,張婷創立一家電子商務公司,在網上幫銷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農(nong) 產(chan) 品。不到兩(liang) 年,公司已發展到30餘(yu) 人,策劃、運營、客服、拍攝等一條龍運營。合作的主播有100多人,分散在全國各地,各大短視頻平台都有賬號,加起來粉絲(si) 超千萬(wan) ,各種農(nong) 產(chan) 品,至少賣出了500噸。張婷說:“這幾年,手機成為(wei) 富川農(nong) 民的新農(nong) 具,直播帶貨成為(wei) 新時尚,‘春芋夏梨秋薯冬橙’,一年到頭沒有淡季。”

  別看現在風生水起,初創時張婷可沒這麽(me) 順。縣鄉(xiang) 村冷鏈物流發展不均衡,導致產(chan) 品口碑上不去,成本下不來。“有回滯銷,臍橙爛在地裏。瞥見果農(nong) 偷偷抹淚,我心裏很不是滋味。”張婷說,“直到縣裏農(nong) 產(chan) 品電商產(chan) 業(ye) 園開園,我心裏才踏實。”

  產(chan) 業(ye) 園內(nei) 一接通電,分揀設備、預冷庫、自動稱量裝箱生產(chan) 線就運作了起來。產(chan) 業(ye) 園整合了倉(cang) 儲(chu) 、分揀、運輸等各項服務,自2020年7月運營以來,年均加工水果3500萬(wan) 斤,電商水果快遞件200萬(wan) 件。張婷也把公司的加工團隊搬來,僅(jin) 水果打包這一項,就帶動60多名農(nong) 民增收。富陽鎮蔣家寨村村民毛碧英在她公司務工,一個(ge) 月能掙3000元。

  電商發展了縣域經濟,也讓更多人端穩了飯碗。2021年,富川電子商務交易額超過4億(yi) 元,同比增長40.79%,當地現有2363家各類電商從(cong) 業(ye) 主體(ti) ,帶動就業(ye) 2.3萬(wan) 人。借助“互聯網+”,農(nong) 產(chan) 品出村進城更是提速升級。2021年,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網絡零售額達2175萬(wan) 元,同比增長92.24%。

  要說張婷家哪個(ge) 電器用得最頻繁?“那肯定是直播用的環形補光燈嘍。大小不同,功率也不同,我這個(ge) 大的更耗電。但直播效果好,能幫老鄉(xiang) 們(men) 賣更多貨。”張婷笑著說。

  最近,記者再次見到張婷,她正搭著手機架、調試補光燈,準備參與(yu) “清橙計劃”促農(nong) 助學誌願服務項目。目前,該項目累計幫助果農(nong) 銷售臍橙23萬(wan) 多斤,銷售額近160萬(wan) 元,愛心款資助金額達47466元。

  如今,富川正在大力推進電子商務進農(nong) 村。暖洋洋的補光燈下,直播中的張婷,笑得很甜。

  本期策劃:殷新宇 吳 燕 呂 莉

  本期統籌:蔣雪婕 祁嘉潤 郭雪岩 王子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