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固禁捕退捕成效 湖南沅陵積極發展設施漁業
湖南懷化沅陵縣肖家橋鄉(xiang) 大坪村,一輛輛裝載鮮魚的貨車從(cong) 村口小路相繼駛出。
“這巴掌大的地方,怎麽(me) 養(yang) 出這麽(me) 多魚?”“靠的是裝配式立體(ti) 魚池。”在大坪村魚翔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門口,技術員覃德師指著園區內(nei) 的圓形水池說。
遠遠望去,一口口魚池整齊排列在空地上,每口魚池直徑10米、深2米多,一共有60口。順著階梯爬到魚池邊沿,覃德師順手拋撒一把魚食,一群鱸魚瞬間躍起,濺起陣陣水花。
順著池中的水流方向一直走,可以看到一組尾水處理設備,養(yang) 殖尾水經過處理後一部分可以循環利用,剩下的池底淤泥成了附近菜農(nong) 的肥料。產(chan) 業(ye) 園負責人李枝紅說,完全達產(chan) 後,這裏每年可以產(chan) 商品魚400噸以上,總產(chan) 值超800萬(wan) 元。
覃德師是個(ge) 老漁民,從(cong) 2007年開始就在五強溪水電站的庫區開展網箱養(yang) 魚。養(yang) 魚的人越來越多,養(yang) 殖規模越來越大,很快超過了水庫生態的負荷。長期的投肥養(yang) 魚,導致庫區水體(ti) 汙染不斷加重,網箱養(yang) 殖太過密集,也經常出現大麵積缺氧死魚。
生態環境敲響警鍾,過去的生產(chan) 方式也難以為(wei) 繼。2018年,沅陵縣開始全麵推進網箱上岸、躉船上岸、禁捕退捕,全縣漁民全部退捕,五強溪庫區網箱全部上岸。
退捕上岸,漁民麵臨(lin) 失業(ye) ,沅陵縣也麵臨(lin) 漁業(ye) 轉型的難題。沅陵縣是水資源大縣、漁業(ye) 大縣,如何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不出現漁業(ye) 產(chan) 業(ye) 斷崖式下跌,繼續向市場供給綠色水產(chan) 品?
“我們(men) 堅持在保護好生態環境的前提下,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形成同市場需求相適應、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結構和區域布局。”沅陵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局長張丕強說,“沅陵縣積極發展設施漁業(ye) ,同時培育本土龍頭企業(ye) ,帶動退捕漁民和當地農(nong) 戶從(cong) 漁業(ye) 生產(chan) 中受益。”
在政府的引導下,之前在外創業(ye) 的村民李枝紅回到家鄉(xiang) 發展設施漁業(ye) 。“一方麵是政府鼓勵,另一方麵是看到了工廠化養(yang) 魚的商機。”魚翔生態循環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建成後,積極吸納退捕漁民參股分紅,並招收附近居民務工。如今,產(chan) 業(ye) 園已經招收50多戶漁民和脫貧戶,人均月工資達3000多元。
目前,通過多種生態養(yang) 殖方式,沅陵縣的漁業(ye) 產(chan) 量可達1.8萬(wan) 噸,產(chan) 值達3億(yi) 元,吸納就業(ye) 2000人。當地已經建成工廠化養(yang) 殖基地兩(liang) 家、裝配式養(yang) 殖池60口、陸基圓池27口,養(yang) 殖麵積達4680平方米。
“禁捕退捕後,真正要做到‘穩得住’,還得想方設法盤活生態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實現可持續發展。”沅陵縣委副書(shu) 記張五衛說。(人民日報 記者 孫 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