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觸摸地球脈動 感受生命變遷(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發布時間:2023-01-10 16:07: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上方似玉璧橫空,下方如巨石砌成的百寶盒,外披網格狀“珠簾”——太原市汾河西畔這座別具匠心的建築,便是山西地質博物館,體(ti) 現了“天圓地方”的建築設計理念。

  山西地質博物館2017年5月1日正式對公眾(zhong) 開放,共有藏品5.1萬(wan) 餘(yu) 件,包括山西特色岩石、礦產(chan) 、古生物化石及世界各地礦物珍品。博物館以“表裏山河”為(wei) 展陳主題,設有“穿越時空”“遠古物種”“大地寶藏”“物華天寶”4個(ge) 主題陳列,分別展示山西的地質曆史、生物演化、礦產(chan) 資源稟賦和礦物岩石精華;還有“測繪天地”和“衣被天下”兩(liang) 個(ge) 專(zhuan) 題陳列,分別展示山西測繪發展史和土地資源管理與(yu) 開發概況。

  壯美河山:見證遠古地質變遷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站在那高處望上一望,你看那汾河的水呀,嘩啦啦啦流過我的小村旁……”這首《人說山西好風光》唱出了山西的錦繡山河。

  這樣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穿越時空”展廳娓娓道來。

  地球形成有46億(yi) 年曆史,山西現存最古老的岩石有近32億(yi) 年曆史。數十億(yi) 年間,山西大地曆經多次海進海退、造山運動。

  寒武紀前山西是一片陸地。寒武紀開始,地殼逐漸下沉,海水從(cong) 晉東(dong) 南不斷向西北入侵,山西變成一片汪洋。

  展廳裏展出了波痕、豆粒結構、竹葉狀灰岩等海相沉積岩。

  “海相沉積岩承載著海洋環境和生物特征等信息。比如,豆粒結構一般是海藻等微生物留下的活動痕跡。”山西地質博物館自然資源科教部主任郭然介紹。

  約6500萬(wan) 年前,受劇烈的喜馬拉雅運動影響,山西地貌結構在新生代時期進一步分化。正如山西地質博物館《地質賦》所寫(xie) :喜山運動,汾渭成裂穀,沃土潤天,福地滋生。五盆雁列成序,七峰聳峙如儀(yi) ,卒成今日之山河形勝……

  億(yi) 萬(wan) 年間,地質變遷造就了眾(zhong) 多地理奇觀,如大同火山群、黃河壺口瀑布、太行龍洞岩溶等。目前,山西有世界級地質遺跡14處、國家級地質遺跡141處。

  展廳裏,一組火山彈形態各異,這是大同火山群噴發的產(chan) 物。大同火山群分布於(yu) 大同市雲(yun) 州區和陽高縣一帶,是中國第四紀六大著名火山群之一,也是世界級地質遺跡。

  “大同火山群是岩漿作用的產(chan) 物,完整保存了火山渣錐、混合火山錐、熔岩錐3種火山錐和熔岩被、熔岩舌等火山地貌,火山後期風化、剝蝕遺跡也保存完好,為(wei) 地質學者提供了珍貴的研究材料。”郭然說。

  黃河壺口瀑布是山西又一處世界級地質遺跡。黃河流經壺口時,河床從(cong) 寬約300米的寬穀突然縮小至30米的窄穀,形成特大馬蹄狀瀑布群。

  通過展廳裏的向源侵蝕示意圖可以看到,黃河壺口瀑布由10萬(wan) 年前禹門口的龍門大瀑布後退而來。隨著向源侵蝕作用不斷加強,壺口瀑布還在不斷向上遊退移。

  大型多媒體(ti) 演示屏上播放著太古宙、遠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5個(ge) 時期的山西地質發展曆程。演示屏下方,陳列著直閃石岩、震積岩等各個(ge) 地質時期的岩石。

  “山西地質遺跡豐(feng) 富,除了古生代誌留紀和泥盆紀地層缺失,其他地質年代的地層都有分布。”郭然介紹。

  珍稀化石:承載地球生命故事

  從(cong) 海洋到原始森林到陸地,從(cong) 藻類生物到爬行動物到哺乳動物……“遠古物種”展廳入口處,一個(ge) 生命坡道濃縮展示了生命進化曆程。

  郭然介紹,山西是中國古生物學發源地和重要研究地之一,“華夏植物群”“中國肯氏獸(shou) 動物群”“保德三趾馬動物群”等眾(zhong) 多專(zhuan) 業(ye) 術語都出自山西。

  展廳裏,一塊黑色鱗木化石見證了“華夏植物群”曾經的繁盛。距今3.23億(yi) 年至2.52億(yi) 年的晚石炭世至二疊紀,山西氣候炎熱、雨量充沛,生長了大規模的茂密森林,被學者稱為(wei) “華夏植物群”,其中既有高大的喬(qiao) 木,也有繁茂的灌木,代表植物有大羽羊齒、華夏羊齒、鱗木等。鱗木是一種喬(qiao) 木,因樹葉脫落後在樹幹表麵留下魚鱗狀花紋而得名,它們(men) 挺拔雄偉(wei) ,直徑有兩(liang) 三米,高可達40多米。

  三疊紀時期,北方陸生爬行動物陸續登場。

  山西山西鱷骨骼化石是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件珍貴的標本2010年發掘於(yu) 吉縣黃河邊,是全世界迄今發現最完整的山西山西鱷化石標本,保存有完整的頭骨,證實其有兩(liang) 個(ge) 眶前孔,並有以往化石中從(cong) 未發現的間椎體(ti) ,具有極高的科研價(jia) 值。

  “它是山西鱷屬、山西種,所以叫山西山西鱷。它生活於(yu) 距今2.4億(yi) 年的三疊紀中期,雖然以‘鱷’命名,但其實是比恐龍和鱷類更原始的爬行動物,在山西榆社、武鄉(xiang) 、吉縣等地均有分布。”郭然介紹,它的牙齒又長又尖,兩(liang) 個(ge) 眶前孔可以減輕頭部重量、增加咬合力,是“中國肯氏獸(shou) 動物群”中的頂級掠食者。

  從(cong) 三疊紀晚期到白堊紀末期,非鳥類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6億(yi) 年,是名副其實的中生代霸主。大同市左雲(yun) 縣、天鎮縣等多地均發現恐龍化石,包括劍龍、華北龍、特暴龍、左雲(yun) 龍、天鎮甲龍等。

  展廳中央,一具具恐龍化石和複原模型十分壯觀,好像電影《侏羅紀世界》中的場景。其中,一具大同雲(yun) 岡(gang) 龍化石標本長11米、高4.5米,頭顱高昂,吸引了不少觀眾(zhong) 。

  大同雲(yun) 岡(gang) 龍是山西地質博物館科研人員2011年在大同市左雲(yun) 縣發現的一種大型植食性恐龍。它後肢粗壯,前肢細弱;頜骨兩(liang) 側(ce) 長著菱形牙齒,數量多達2000多顆;喙吻部又寬又扁,類似現代的鴨子嘴巴。

  “大同雲(yun) 崗龍是由我們(men) 自行發掘並與(yu) 相關(guan) 科研機構共同研究命名的,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認可。它的發現填補了晚白堊世早期基幹類鴨嘴龍超科向鴨嘴龍科過渡進化的一個(ge) 空白。”郭然說。

  進入新生代後,哺乳動物迅速演化為(wei) 成千上萬(wan) 個(ge) 物種。山西出現了著名的保德三趾馬動物群和榆社動物群,出土了大量哺乳動物化石。

  “煤鐵之鄉(xiang) ”:來自大自然的饋贈

  山西礦產(chan) 資源豐(feng) 富,為(wei) 國家工業(ye) 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有“煤鐵之鄉(xiang) ”之稱。

  “大地寶藏”展廳全麵展示了山西礦產(chan) 資源的種類、規模、分布特征和成礦過程,讓觀眾(zhong) 了解不同礦產(chan) 資源的規劃、用途和科學開發前景。

  煤、鋁、鐵是山西三大優(you) 勢礦產(chan) 。為(wei) 什麽(me) 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會(hui) 有如此豐(feng) 富的煤炭資源呢?這與(yu) “華夏植物群”密不可分。“華夏植物群”不斷生長、死亡、腐爛,形成了厚厚的泥炭層。隨著地殼不斷運動,泥炭層被深埋地下,在溫度、壓力的持續作用下,經曆億(yi) 萬(wan) 年的漫長演變,形成今天遍布山西全境的石炭—二疊紀煤田。

  山西煤炭不僅(jin) 儲(chu) 量豐(feng) 富,而且煤種齊全、煤質優(you) 良,所有的煤炭種類在山西都可以找到。氣煤、肥煤、焦煤、瘦煤……展廳裏,山西9種主要煤炭標本依次排列。不同種類的煤用途各異。長焰煤變質程度最低,主要用作燃料。無煙煤是高變質煤,主要用於(yu) 化肥、化工生產(chan) ,山西晉城、陽城一帶的無煙煤被稱為(wei) “蘭(lan) 花炭”,聞名中外。

  鋁土礦是僅(jin) 次於(yu) 煤炭的山西第二大優(you) 勢礦種,已探明儲(chu) 量占全國的40%以上。在航天工業(ye) 中,鋁是製造飛機、火箭、導彈的主要結構材料,得到了“翼金屬”的美稱。山西鋁土礦有著獨特的形成過程,地質學家稱之為(wei) “紅土海相沉積型鋁土礦礦床”。

  在“大地寶藏”展廳,還陳列著另一件“鎮館之寶”——狗頭金。它產(chan) 於(yu) 大同市靈丘縣料堰金礦,稱重425克,純度達90%以上,是山西有史記載以來發現並保存下來的最大的一塊狗頭金。因形似蟾蜍,又名“華北金蟾”。

  “狗頭金是天然產(chan) 出、含有雜質的塊金,大型狗頭金非常難得。”郭然介紹,山體(ti) 中含金的岩石遭風化剝蝕變成金碎屑,被流水運到下遊沉積下來,經過一係列複雜作用,生成薄而不規則的小塊金,經過數萬(wan) 年到數十萬(wan) 年的積累才能形成大塊金。

  為(wei) 了更係統地展示山西自然資源,山西地質博物館在東(dong) 南廣場修建了6000平方米的“晉地寶藏”標本園,陳列了100餘(yu) 件來自山西11地市的特色礦物、岩石標本,總重超過1000噸,形成集科普教育、休閑娛樂(le) 和文化旅遊為(wei) 一體(ti) 的公益性室外科普園。

  “我們(men) 會(hui) 在收藏、展覽、社教、科研等方麵綜合發力、不斷創新,把山西地質博物館打造成地質展示的殿堂、學生學習(xi) 的課堂、觀眾(zhong) 遊覽的天堂。”山西地質博物館館長史建儒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