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電池將迎“退役”高峰 上市公司積極布局鋰電池回收
記者 許 潔 見習(xi) 記者 陳 瀟
鋰價(jia) 不斷下跌,上市公司“找鋰”的步伐卻並未停止。近期,多家上市公司披露布局鋰電池回收業(ye) 務,備受市場關(guan) 注。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chan) 業(ye) 創新聯盟預測,2017年至2022年,我國動力電池裝機量分別為(wei) 36.4GWh、56.9GWh、62.2GWh、63.6GWh、154.5GWh和294.6GWh。而動力電池大多為(wei) 鋰電池,其使用年限一般為(wei) 5年到8年,因此,業(ye) 內(nei) 預測,動力電池近兩(liang) 年將迎來退役高峰。
對此,多位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專(zhuan) 業(ye) 人士表示,鋰電池回收行業(ye) 目前正處於(yu) 加速發展階段,鋰電池80%的鋰電材料都可以回收,隨著鋰電池退役高峰期到來,產(chan) 業(ye) 發展潛力巨大。
多家上市公司布局
高工產(chan) 業(ye) 研究院預測,到2025年我國退役動力電池累計將達到137.4GWh,需要回收的廢舊電池將達到96萬(wan) 噸。2025年有望成為(wei) 動力電池退役潮的起點,並進入鋰電池回收業(ye) 務規模與(yu) 利潤雙增長的黃金時期。
在此背景下,多家上市公司積極布局鋰電池回收業(ye) 務。2月21日,南都電源發布公告稱,公司子公司安徽南都華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擬投資建設年處理15萬(wan) 噸“鋰離子電池綠色回收綜合利用項目”,項目預計投資38.5億(yi) 元。
2月9日,天奇股份發布公告稱,擬與(yu)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資設立合資公司,開展動力電池回收利用濕法冶金項目。
此前,1月30日,寧德時代發布公告稱,為(wei) 推動公司鋰電池材料及回收業(ye) 務發展,擬由控股子公司廣東(dong) 邦普在廣東(dong) 省佛山投資建設一體(ti) 化新材料產(chan) 業(ye) 項目,項目投資總金額不超過人民幣238億(yi) 元。1月7日,國軒高科年產(chan) 50GWh電池回收項目宣布開工,項目建成後達到年處理50GWh退役鋰離子電池綜合回收利用的生產(chan) 能力,達產(chan) 後預計實現年產(chan) 值約110億(yi) 元。
“目前鋰電池回收屬於(yu) 勞動密集型產(chan) 業(ye) ,隨著資本介入,未來產(chan) 業(ye) 很可能轉化為(wei) 技術密集型與(yu) 資本密集型的結合,同時頭部效應凸顯。”北京特億(yi) 陽光新能源總裁祁海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產(chan) 業(ye) 鏈需進一步規範
1月30日,國海證券發布研報,預計2027年動力電池回收市場規模達到1300億(yi) 元,5年複合年均增長率為(wei) 29%。
天眼查App數據顯示,2020年,國內(nei) 從(cong) 事動力電池回收業(ye) 務的企業(ye) 有1.2萬(wan) 家,2021年新增注冊(ce) 的企業(ye) 數量達到2.4萬(wan) 家,2022年,新增注冊(ce) 的與(yu) 動力電池回收業(ye) 務相關(guan) 的企業(ye) 超4萬(wan) 家。
“目前行業(ye) 麵臨(lin) 的問題主要是回收成本較高,但隨著回收基數擴大,回收成本會(hui) 降低,經濟性也會(hui) 不斷改善。”真鋰研究首席分析師墨柯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動力電池回收業(ye) 務前景廣闊。不過目前,報廢電池大多被一些不具備資質的小作坊收走,這是行業(ye) 高質量發展需要解決(jue) 的重要問題。
“隨著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逐步提高,動力電池回收處置和利用將是未來動力電池原料至關(guan) 重要的來源之一,市場規模不容小覷。但同時也應加強監管,進一步規範產(chan) 業(ye) 鏈。”巨豐(feng) 投顧高級投資顧問翁梓馳表示。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