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全國人大代表鄭培坤返鄉發展養殖業 帶動9個村集體共同致富

發布時間:2023-03-02 10:14:00來源: 新京報

  全國人大代表鄭培坤返鄉(xiang) 發展養(yang) 殖業(ye) ,帶動9個(ge) 村集體(ti) 和450餘(yu) 農(nong) 戶共同致富

  “希望未來實現村級集體(ti) 經濟集團化”

  我出身農(nong) 村,身處農(nong) 村,建議自然也離不開農(nong) 村。為(wei) 了更好地傳(chuan) 遞百姓的想法,我去到很多農(nong) 戶的家中,去到他們(men) 的田裏、養(yang) 殖棚裏,聽他們(men) 的心中所願,最後總結、仔細研究。 

  ——全國人大代表鄭培坤

  在貴州省黔東(dong) 南州岑鞏縣大有鎮塔山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鄭培坤有一個(ge) 遠近聞名的花名——“豬倌兒(er) ”。這個(ge) 帶著濃重鄉(xiang) 土味的稱號,不僅(jin) 能形象概括他的事業(ye) ,也飽含著鄉(xiang) 親(qin) 們(men) 對他的喜愛、感激。

  鄭培坤曾走出貴州大山,但又回歸田野鄉(xiang) 間。2005年,他畢業(ye) 於(yu) 華中農(nong) 業(ye) 大學動物科技動物醫學專(zhuan) 業(ye) ,後又取得該校獸(shou) 醫碩士學位。2012年春節,他攜妻兒(er) 回家探望父母,目睹因缺乏產(chan) 業(ye) 留不住青壯年而撂荒的土地,決(jue) 定返鄉(xiang) 創業(ye) 。

  此前鄭培坤曾在湖北發展生豬養(yang) 殖業(ye) ,並創業(ye) 成功。憑著經驗以及過硬的養(yang) 殖技術和精細管理,他在塔山也複製出了成功之路,帶動9個(ge) 村集體(ti) 和450餘(yu) 農(nong) 戶走上致富道路。他笑稱自己“豬倌兒(er) ”的稱號由此而來。2022年,鄭培坤與(yu) 村“兩(liang) 委”班子協商,依托成熟的養(yang) 殖技術,把發展目光聚焦到養(yang) 牛產(chan) 業(ye) 上,帶領群眾(zhong) 發“牛”財,於(yu) 是有人開始管他叫“牛倌兒(er) ”。

  這十年間,他不是在養(yang) 殖棚裏,就是在農(nong) 戶家中詢問養(yang) 殖情況。在生豬價(jia) 格出現波動時,他多次上門給養(yang) 殖戶打氣,還給想繼續養(yang) 豬的農(nong) 戶介紹他準備引進的黑豬品種,又與(yu) 想嚐試養(yang) 牛的農(nong) 戶一起探討養(yang) 殖母牛的發展空間。

  今年,鄭培坤又有了一個(ge) 新身份,他作為(wei) 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年履職。問及他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上將要提交的建議,農(nong) 村始終是一個(ge) 繞不開的話題。為(wei) 此,他圍坐火塘邊與(yu) 村裏的老人聊出心裏話,拿著筆和本穿梭在鄉(xiang) 間地頭把老百姓關(guan) 心的問題一一記下,然後將這些來自貴州農(nong) 村的聲音帶去北京。

  除此之外,他自己心裏也生出一個(ge) 願景:希望未來能夠實現村級集體(ti) 經濟集團化。

  履職

  履職第一年仍需加強學習(xi) 提高 以後做好模範表率

  新京報:你怎麽(me) 理解全國人大代表這個(ge) 身份?第一年履職有什麽(me) 感想?

  鄭培坤:在我看來,全國人大代表更多是一份責任,是聯係黨(dang) 和國家、聯係群眾(zhong) 的橋梁和紐帶,是立黨(dang) 為(wei) 公、執政為(wei) 民、依法治國,實現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ti) 體(ti) 現。

  今年是我作為(wei) 人大代表履職的第一年,我覺得我仍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強學習(xi) 提高,認真履職盡責,密切聯係群眾(zhong) ,以後做好模範表率。

  返鄉(xiang) 創業(ye)

  塔山村是中國農(nong) 業(ye) 規模化發展的一個(ge) 縮影

  新京報:在帶動村民發展養(yang) 殖產(chan) 業(ye) 後,塔山村發生了哪些變化?

  鄭培坤:整個(ge) 大有鎮的養(yang) 殖家庭農(nong) 場集中在我們(men) 塔山村,這十年來,塔山村養(yang) 殖業(ye) 標準化、規模化的發展,隻是中國農(nong) 業(ye) 從(cong) 原來的散、小、亂(luan) 走向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的一個(ge) 小小縮影。發展給養(yang) 殖戶帶來的直觀變化就是在生活水平上的提高。

  這些年,我在養(yang) 殖戶們(men) 口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生活變好了”。我們(men) 這邊有位養(yang) 豬戶叫鄭培成,他是我2016年帶動參與(yu) 養(yang) 殖的村民之一,後來規模越做越大,現在年出欄大概3000頭生豬。他告訴我,通過養(yang) 豬,他們(men) 一家逐步實現了買(mai) 房買(mai) 車的願望。

  鄭培成並不是個(ge) 例。現如今,塔山村人均純收入從(cong) 2012年的4629元增長至2022年的18000元。

  新京報:你被授予過“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nong) 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回顧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這一路,有什麽(me) 感想?

  鄭培坤:返鄉(xiang) 創業(ye) 的過程中,有兩(liang) 件事情最令我難忘。第一件發生在我回來創辦第一個(ge) 豬場的時候,當時我去老百姓家裏租賃土地,很多都不理解、不支持,我明白他們(men) 對我這個(ge) 回鄉(xiang) 創業(ye) 的小夥(huo) 子抱有很大的質疑。第二件是創業(ye) 過程遇到的融資問題,我把前些年掙的錢帶回來投資到豬場,用完之後我想融資,但一開始我壓根融不到資,當地也沒有哪家金融機構願意相信我。

  後來隨著群眾(zhong) 收入穩步提高,大家幹事的勁頭更足了。現在他們(men) 願意相信我,我也更加有動力為(wei) 老百姓服務。相比於(yu) 那些榮譽稱號,最令我欣慰的是有大學生願意像當初的我一樣回到這裏,加入到養(yang) 殖的隊伍中,一起建設美麗(li) 家鄉(xiang) 。

  農(nong) 村工作

  建議農(nong) 村城鄉(xiang) 居民醫保自繳部分不上漲 餘(yu) 額不清零

  新京報:作為(wei) 人大代表,結合這些年在基層工作的實際情況,你今年準備在兩(liang) 會(hui) 上提出哪些建議?

  鄭培坤:我的建議主要圍繞農(nong) 村城鄉(xiang) 居民醫保、農(nong) 村汙水處理和提高公益林補償(chang) 標準三個(ge) 領域開展。

  首先,圍繞老百姓的醫療這一方麵,希望農(nong) 村城鄉(xiang) 居民醫保裏麵需要自己上繳的部分,不要再繼續漲了,同時還希望出台相應的政策,采用不清零製度,比方說,今年我交了,然後沒有用的餘(yu) 額在下一年進行結轉。另外,如果在國家財力允許的情況下,建議對70歲以上老人的醫保進行免交或者減免一部分,這樣便能實實在在減輕老百姓繳納農(nong) 村城鄉(xiang) 居民醫療保險的負擔。

  其次,關(guan) 於(yu) 農(nong) 村生活汙水治理方麵,我建議加大政策的支持和財政的投入;最後,我建議提高農(nong) 村公益林補償(chang) 標準,現在,每畝(mu) 每年國家補償(chang) 的標準是16元,希望能提高到30元以上。

  新京報:在接下來的基層工作中,你還有哪些希望?下一步工作如何安排?

  鄭培坤:塔山村主要是以養(yang) 殖為(wei) 主,種植為(wei) 輔,已經形成了一個(ge) “以養(yang) 促種,以種促養(yang) ”的種養(yang) 循環模式。接下來,我想把整個(ge) 塔山村產(chan) 業(ye) 集團化運營,實現村集體(ti) 經濟集團化。

  在村集體(ti) 經濟“強鏈延鏈”方麵,我們(men) 向上將養(yang) 殖產(chan) 生的糞汙進行資源化利用,通過種植玉米和牧草,同時集中收購玉米秸稈、稻草,為(wei) 養(yang) 殖業(ye) 飼料端做好服務,向下我們(men) 結合所養(yang) 殖的豬、牛,開設村級的農(nong) 產(chan) 品店,每天固定供應,還要對外展示,走出去,從(cong) 銷售角度解決(jue) 農(nong) 產(chan) 品滯銷以及銷售質量不高的問題。最終形成一個(ge) “種養(yang) 循環”的山地循環農(nong) 業(ye) 示範點,真切實現老百姓在家既能照顧老人孩子,還能養(yang) 殖增收的美好生活願景。(新京報記者 薄其雨 賀俊怡)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