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一名普通鉗工的“逆襲之路”:從產業工人到“大國工匠”
中新網柳州3月2日電 題:廣西一名普通鉗工的“逆襲之路”:從(cong) 產(chan) 業(ye) 工人到“大國工匠”
作者 劉俊聰 韋國政
“普通鉗工出身的我,從(cong) 未想到會(hui) 有今天如此成就。我隻是盡我所能做好車間裏的每一件事情。”鄭誌明感慨道。回望當初,他比想象中走得更遠。
2月28日,2022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發布,廣西汽車集團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能專(zhuan) 家鄭誌明列於(yu) 其中,成為(wei) 廣西首位“大國工匠”。
3月1日,在廣西汽車集團鄭誌明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記者見到了正在鉗台前忙碌的鄭誌明,他穿著一身藍色工作服在銼削工件,與(yu) 生產(chan) 線上其他的工友並無二異。
但這位曾經的普通鉗工,不僅(jin) 能將手工銼削的精度控製在“航天級”的0.002毫米,還帶領團隊完成創新項目1100項,交付自動化工藝裝備2190台(套),並解決(jue) 多個(ge) 中國汽車工業(ye) 的生產(chan) 難題。
1977年,鄭誌明出生於(yu) 一個(ge) 普通工人家庭,與(yu) 其他男孩一樣,年幼的鄭誌明一直渴望擁有屬於(yu) 自己的玩具。由於(yu) 生活拮據,他總會(hui) 試著使用廢舊零件製作電動小船和火柴槍。在各種拆拆裝裝的“折騰”中,他逐漸被手工的魅力所吸引。
1997年,從(cong) 高職畢業(ye) 的鄭誌明進入工廠成為(wei) 一名鉗工,初出茅廬的他定下的首個(ge) 目標,便是成為(wei) 一名高級技師,但這並非易事。為(wei) 此,他幾乎每天都把自己“泡”在鉗台前,跟著師傅日複一日地進行技術練習(xi) 。
“銼削最難的就是鉗工對於(yu) 銼刀的把握,越到後麵,銼削的難度就越高,誤差範圍僅(jin) 有幾根頭發絲(si) 大小。”鄭誌明說道。鉗台前,伴隨著他的每一次銼削,精度測量表的指針也在不斷跳動,最終分毫不差地停留在標準數值。
隨著技能水平的突飛猛進,鄭誌明也將目光放在整個(ge) 生產(chan) 車間。他發現,由於(yu) 中國汽車工業(ye) 起步較晚,生產(chan) 車間內(nei) 的不少設備老舊或依賴進口,他便有了自主改進和研發生產(chan) 設備的想法。
2007年,該公司生產(chan) 的一批汽車後橋在整車總裝時出現噪音過大問題,公司為(wei) 此聘請外企工程師前來檢修。鄭誌明與(yu) 外企工程師反複排查後,最終發現問題出現在減速器上,但仍無法徹底解決(jue) 。
鄭誌明幹脆親(qin) 自“上陣”,帶領工友們(men) 自主研發,經過上千次的模擬試驗,他們(men) 成功研發出減速器噪音檢測設備,將噪音發生率從(cong) 3%降至0.007%以下。
“常人會(hui) 以為(wei) ,一個(ge) 鉗工做好本職工作就行了,設備研發的事情應該交給專(zhuan) 家或生產(chan) 商。但我們(men) 覺得,與(yu) 生產(chan) 有關(guan) 的事也是我們(men) 工人自己的事,‘吃飯’的工具不好使,就要集思廣益去改進。”鄭誌明堅定地說道。
如今,鄭誌明已成為(wei) 廣西汽車集團首席技能專(zhuan) 家和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負責人,經他和團隊改進和研發的生產(chan) 設備不計其數,其中集成機器人自動焊接、液壓自動整型、檢測和矯正等多工藝複合型自動機器人後橋殼焊接生產(chan) 線,更是填補了中國的技術空白。
從(cong) 普通鉗工成長為(wei) “大國工匠”,鄭誌明已培養(yang) 了200多名優(you) 秀的徒弟,這些徒弟不僅(jin) 手藝精湛,也頗有創新能力。“與(yu) 早些年不同,現在中國的汽車工業(ye) 在快速發展,培養(yang) 更多的複合型人才是未來產(chan) 業(ye) ‘智造’的關(guan) 鍵。”鄭誌明說道。(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