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金融詐騙套路多 山寨App背後暗藏貓膩

發布時間:2023-03-16 15:25:00來源: 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李 冰

  近年來,山寨版金融App及虛假金融客服等詐騙手段層出不窮,令投資者防不勝防。《證券日報》記者連日來多方采訪調查,揭示這類金融詐騙背後的套路。

  山寨金融App真假難辨

  近日,王先生在某App上申請了30萬(wan) 元額度的貸款,但“客服”告知他,因“借款人賬戶信息不符”,貸款被凍結,需要提供銀行卡卡號進行解凍。王先生輸入卡號後,“客服”又以輸入卡號錯誤為(wei) 由要求他用App向指定賬戶轉賬支付6萬(wan) 元用以解凍貸款。幸運的是,期間銀行機構工作人員發現並戳穿了該騙局,避免了王先生出現6萬(wan) 元的損失。

  上述案例是山寨金融App詐騙的典型手法。據記者調查,山寨金融App一般與(yu) 官方正版App使用相近的字,圖標設計也十分相似,一時讓人難以分辨,但進入界麵後卻“別有洞天”,山寨App界麵混亂(luan) ,彈窗滿屏飛,小額返利、低息貸款等均是常用誘導套路。

  通過多家持牌機構及官方通報案例綜合來看,山寨金融App套路大致分為(wei) 以下幾步:第一步,用戶在網絡上瀏覽貸款信息後,常常會(hui) 有陌生人通過電話或是聊天軟件等形式添加好友;第二步,以“秒到賬”“無利息”等幌子向用戶推薦App或者發送鏈接下載,並讓用戶填寫(xie) 各項基本信息;第三步,以放款需要“手續費”“押金”等名義(yi) ,誘導用戶繳納一定額度的費用;第四步,以“信用不良”等名義(yi) 煽動用戶繼續交錢。

  某持牌金融機構相關(guan) 負責人提醒,“下載金融App要認準正規渠道,且正規機構不會(hui) 在為(wei) 客戶辦理貸款過程中凍結客戶銀行賬戶,不會(hui) 收取保證金、認證金等費項。如果用戶收到以機構名義(yi) 要求點擊不明鏈接、下載不明軟件而預先收取任何費用,大概率為(wei) 金融詐騙。”

  虛假金融客服騙局引關(guan) 注

  除山寨App外,虛假金融客服等詐騙手段同樣多發。陸女士曾接到自稱某金融類平台客服電話,稱陸女士在網上有違規借貸需要處理,如不及時處理會(hui) 影響征信。陸女士對虛假客服的話深信不疑,並按照指示一步步被騙超10萬(wan) 元。

  某金融類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該類騙局通常以兩(liang) 種形式出現,第一種是冒充產(chan) 品客服告知用戶將本期還款金額打至虛假對公賬戶,騙取當期還款金額;第二種是冒充客服告知用戶一次性還款則可減免全部貸款息費,引導消費者將全部還款金額一次性打入對公賬戶。

  “騙子在社交媒體(ti) 、網頁發布大量虛假客服電話,導致該類詐騙頻發,給用戶、企業(ye) 都造成了不少損失。”上述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為(wei) 更好保護消費者,很多機構目前已針對金融詐騙成立專(zhuan) 項團隊,遏製此類詐騙。

  多位受訪者認為(wei) ,對於(yu) 虛假金融客服詐騙套路的應對方式主要有三方麵:第一,接到所謂的“客服”電話,應第一時間通過官方平台進行核實確認;第二,不要開啟屏幕共享,屏幕共享會(hui) 同步手機屏幕顯示的全部內(nei) 容,比如彈框顯示的短信驗證碼、銀行賬戶、密碼等;第三,身份信息、銀行賬戶、驗證碼、各類密碼要妥善保管。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ye) 高級谘詢顧問蘇筱芮建議,用戶應增強網絡安全保護意識,不要訪問不正規的網站及點擊來曆不明的郵件和鏈接。相關(guan) 部門在通過線下巡查等方式加大監測力度的同時,也應加強金融科技手段的運用,力爭(zheng) 早發現、早處置,並及時對外披露相關(guan) 金融詐騙套路及案例,以提高民眾(zhong) 的警惕性。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