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拍花”拚手速,種花看屏幕

發布時間:2023-03-17 10:55: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金桂街地鐵站,是雲(yun) 南昆明地鐵4號線的一個(ge) 站點。與(yu) 其他地鐵站不同的是,多數乘客都會(hui) 捧著鮮花進站,站台間各式鮮花五彩斑斕,芳香四溢。金桂街地鐵站也因此被網友稱為(wei) “全國最浪漫地鐵站”。

  金桂街地鐵站,正是浪漫雲(yun) 南的縮影。彩雲(yun) 之南一年四季都產(chan) 花,不同種類鮮花交替上市,組成了雲(yun) 南的繽紛色彩。豐(feng) 富的花卉種質資源、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讓雲(yun) 南成為(wei) 世界三大花卉產(chan) 區之一。如今,雲(yun) 南年產(chan) 鮮切花達167億(yi) 枝,鮮切花產(chan) 銷量連續28年保持全國第一。

  在雲(yun) 南,鮮花是怎麽(me) 種的?如何走向全國各地和海外市場?

  “一個(ge) 市場激活一個(ge) 產(chan) 業(ye) ”

  故事還得從(cong) 與(yu) 金桂街地鐵站毗鄰的昆明鬥南花卉交易市場說起。

  鬥南花卉交易市場是全國唯一的國家級花卉市場。走進市場內(nei) 的零售交易大廳,隻見數千個(ge) 攤位上,玫瑰、月季、百合、康乃馨、滿天星、洋桔梗、山茶、蘭(lan) 花等各色花卉爭(zheng) 奇鬥豔,仿佛置身一片鮮花的海洋。

  鬥南花卉產(chan) 業(ye) 園區管委會(hui) 數據顯示,鬥南花市每天上市117類、1600多個(ge) 品種的鮮花,2022年交易量達110.37億(yi) 枝、交易額達121.48億(yi) 元。中國市場的鮮切花,每10枝中就至少有7枝來自鬥南。

  花卉交易享譽全國,熱鬧自不必說。每天早上8點,鬥南花市一開市,花卉交易經紀人、市民、遊客等便會(hui) 湧入,一直喧鬧到次日淩晨。

  “鬥南花市現有各類企業(ye) 、經營戶2200多家,發貨商千餘(yu) 戶,物流企業(ye) 46家,關(guan) 聯種植戶8萬(wan) 多戶、供貨品牌(合作社)近1.2萬(wan) 家、花卉經紀人1萬(wan) 餘(yu) 名、全國花卉批發市場和花店35萬(wan) 多家,形成了‘一個(ge) 市場激活一個(ge) 產(chan) 業(ye) ’的大格局。”鬥南花卉產(chan) 業(ye) 園區管委會(hui) 工作人員段祿斌介紹,鬥南花市的花卉交易主要以對手(麵對麵)交易、拍賣交易、電商交易3種方式進行。

  段祿斌介紹,對手零售交易單筆交易額小,但因人流多,交易量較大,交易占比達70%左右。近年來,互聯網電商、直播“帶貨”等交易方式異軍(jun) 突起,成了新風尚。

  不過,要說交易門檻最高、對市場影響最大的,還是拍賣交易。

  走進位於(yu) 鬥南花市的昆明國際花卉拍賣交易中心(KIFA)的拍賣交易大廳,隻見900個(ge) 交易席位滿滿當當,花卉經紀人目不轉睛地盯著電子鍾上的拍賣信息,提前看好的鮮花貨號一出現,他們(men) 的手指便迅速敲擊鍵盤進行競價(jia) ,平均4秒交易一筆。

  緊張的“拍花”場麵,與(yu) 股市交易有一拚。

  “花拍中心的鮮切花交易指數,是全國花卉交易價(jia) 格的風向標,當天的交易價(jia) 格,直接影響著全國花卉市場的價(jia) 格走勢。”KIFA企劃負責人朱琦介紹,雖然拍賣交易門檻高,但參與(yu) 拍賣的鮮花都經過中心評級認定,且拍賣公開透明,當天交易指數行情完全由市場供需決(jue) 定。目前,有玫瑰、非洲菊、滿天星、洋桔梗、康乃馨、繡球等40多個(ge) 品類3000多個(ge) 品種的鮮切花,通過拍賣交易進入全國市場以及泰國、日本、新加坡、俄羅斯、澳大利亞(ya) 等4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朱琦表示,經過20多年積澱,KIFA不僅(jin) 是全球第二、亞(ya) 洲第一的花卉拍賣交易市場,還成為(wei) 集花卉標準製定、新品種研發推廣、市場信息服務、技術服務、金融服務、物流服務等於(yu) 一體(ti) 的綜合性產(chan) 業(ye) 服務平台。

  “種花省心多了”

  在雲(yun) 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運用“數字孿生技術”的全產(chan) 業(ye) 鏈平台於(yu) 2021年5月投入使用,覆蓋園區內(nei) 的鮮花企業(ye) 和種植戶。園區技術人員儲(chu) 園介紹:“數字花卉平台是通過‘數字孿生’技術以及三維重構,把現實中的溫室變成數字化溫室的雲(yun) 應用軟件係統。‘數字花卉平台’可以模擬出鮮花的生長環境和生長數據,幫助種植決(jue) 策。”

  種植戶張海備有10畝(mu) 菊花種植大棚,他是第一批接入數字花卉平台的種植戶。“園區給我送來了監控土壤、空氣的傳(chuan) 感器,通過手機上的‘惠農(nong) 管家’小程序,就可以實時看到花卉生長情況,什麽(me) 時候該澆水、該施多少肥,在係統上一目了然。”張海備說,“係統上的天氣預報可以直接精確到我家大棚,種花省心多了,遇上難題,還能通過係統遠程請教專(zhuan) 家,方便得很。”

  園區內(nei) 的非洲菊種植大棚,高約七八米,各式傳(chuan) 感器點綴其間,棚外還有個(ge) 大型二氧化碳氣罐,滿眼盡是含苞待放的鮮花,交錯著各類管道和儀(yi) 器。

  非洲菊項目經理普貴飛將一株非洲菊從(cong) 花盆掏出:“我們(men) 用的是無土栽培,花是種在椰糠上的,椰糠幹淨、不易腐爛,這種質地更適合花卉種植。”普貴飛順手掏出插在椰糠培養(yang) 基內(nei) 一個(ge) 形似針頭的管子:“這裏麵流的是水肥混合營養(yang) 液,我們(men) 通過傳(chuan) 感器收集大棚內(nei) 的環境信息和花卉生長數據,再經過電腦算法分析,每天都自動調配出不同比例的水肥混合液,通過這個(ge) ‘滴箭’直達花的根部。”

  當被問到營養(yang) 液都用了什麽(me) ,普貴飛笑著說:“這可不能告訴你,都是秘方。”

  移步百米開外的玫瑰種植大棚,明顯感覺到溫度高了不少。“玫瑰比非洲菊光照要求更高,通過對遮陽網、高壓噴霧、天窗、水簾風機及天然氣加溫係統的控製,可以達到理想的種植環境。”普貴飛介紹。

  玫瑰大棚內(nei) ,上官婉兒(er) 、海洋之心等大名鼎鼎的玫瑰很多已經生長成型,還有一些叫不上名字的。普貴飛說:“很多花都是新品種,還沒有正式命名,隻有編號。”據了解,依托設施設備和技術優(you) 勢,今年以來,開遠市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鮮花訂單比往年有大幅增加,園區鮮切花銷售達600萬(wan) 枝,種苗銷售突破3000萬(wan) 株。

  “實現花卉種苗自立自強”

  “與(yu) 一些花卉產(chan) 業(ye) 強國相比,雲(yun) 南花卉產(chan) 業(ye) 還處於(yu) 價(jia) 值鏈的中低端水平,花卉種業(ye) 科技及關(guan) 鍵核心技術的‘卡脖子’問題依然存在。”長期從(cong) 事花卉育種研發的雲(yun) 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員蔡豔飛說,國內(nei) 鮮花育種起步比較晚,目前國內(nei) 市場90%的鮮切花品種,都是國外培育的。

  對標世界領先的荷蘭(lan) 園藝產(chan) 業(ye) ,蔡豔飛發現,擴大市場份額,提高核心競爭(zheng) 力,關(guan) 鍵是實現花卉種苗的自立自強。

  今年上半年,在開遠國家現代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園,無性係繁育基地組培室投入使用,園區真正實現了單純生產(chan) 向種苗研發生產(chan) 的轉型,現在每天都有經驗豐(feng) 富的專(zhuan) 家團隊進行植物育種、植物生物技術研究與(yu) 開發、組織培養(yang) 再生、繁殖及煉苗等。

  園區企業(ye) 碧歐達(紅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經理黎倩芸介紹,公司采用先進的種培技術,從(cong) 選擇優(you) 秀的母本開始,通過消毒,啟動增殖等一係列組織培養(yang) 流程及溫室栽培過程,生產(chan) 觀葉植物、觀花植物、水果、藥材等品種,將優(you) 質種苗發到國內(nei) 外客戶手上。

  組培室的建成,有效打通了園區從(cong) 種苗繁育、規模化生產(chan) 到銷售的產(chan) 業(ye) 鏈,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在科研助力下,組培室一年可培育3000萬(wan) 株長周期花苗和1億(yi) 株短周期花苗。

  近年來,雲(yun) 南不斷加強花卉的種質資源保護和開發,大力支持品種引進、新品種選育等工作,自主培育的花卉新品種超400個(ge) 。

  成立於(yu) 2004年的雲(yun) 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花卉研究所,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花卉園藝專(zhuan) 業(ye) 研究機構,承擔著花卉園藝領域一係列關(guan) 鍵技術的研發工作,包括花卉種質創新與(yu) 育種、良種高效繁育、標準與(yu) 質量控製、景觀園藝工程技術、花卉精深加工技術等。

  蔡豔飛介紹,為(wei) 推動花卉技術創新,雲(yun) 南省農(nong) 業(ye) 科學院花卉研究所組建了國家觀賞園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航天育種高原特色物種中心、雲(yun) 南省花卉育種重點實驗室、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等25個(ge) 互為(wei) 支撐、融合開放的國家級和省級創新創業(ye) 平台。

  以位於(yu) 鬥南花市附近的國際花卉技術創新中心為(wei) 例,該中心已建成綠色高效種植基地,有花卉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花卉種質創新、良種繁育、綠色高效栽培技術研發等多種職能,收集保存月季、百合、洋桔梗、山茶花、大麗(li) 花、蘭(lan) 花、海棠等多種花卉資源上千種/品種,形成花卉綠色生產(chan) 主推技術3個(ge) ,還通過基因編輯育種和快速育種方法選育了新品種8個(ge) 。同時,該基地重點攻克了切花月季、洋桔梗、百合的無性繁育技術,建立了高標準無性係種苗繁育方法,累計繁育月季新型種苗超150萬(wan) 苗。

  “不少新品種取得了較高的市場認可度,這讓我們(men) 充滿信心。”蔡豔飛說。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