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多項發現填補空白
多項發現填補空白,著名遺址發掘新成果引人關(guan) 注
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推進文化自信自強)
核心閱讀
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在京揭曉。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山東(dong) 臨(lin) 淄趙家徐姚遺址等10個(ge) 項目入選。其中,多項考古發現填補了相關(guan) 領域的空白,二裏頭、殷墟等著名考古遺址的新發現引人關(guan) 注。這些發現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的傑出代表,以更加生動的筆觸,描繪了中華文明史。
3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hui) 主辦的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hui) 在京召開。本次活動共收到32個(ge) 參評考古項目,經過初評、終評等環節選出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其中,多項考古發現填補了相關(guan) 領域的空白。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山東(dong) 臨(lin) 淄趙家徐姚遺址、山西興(xing) 縣碧村遺址、河南偃師二裏頭都邑多網格式布局、河南安陽殷墟商王陵及周邊遺存、陝西旬邑西頭遺址、貴州貴安新區大鬆山墓群、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河南開封州橋及附近汴河遺址、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10個(ge) 項目入選2022年度十大考古新發現。
多項成果為(wei) 城市建設中的重要考古發現
貴州貴安新區大鬆山墓群位於(yu) 貴州貴安新區馬場鎮,為(wei) 配合貴州醫科大學新校區一期項目建設,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對該墓群開展了全麵考古發掘,共清理墓葬2192座,出土各類文物4000餘(yu) 件(套),取得重要收獲。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周必素說,大鬆山墓群是貴州已發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的一處墓地,首次建立起黔中地區兩(liang) 晉至明代墓葬發展序列,為(wei) 貴州曆史時期考古學研究樹立了年代標尺。
吉林琿春古城村寺廟址西約100米為(wei) 唐代渤海國時期城址溫特赫部城,西北約4公裏為(wei) 唐代渤海國都城東(dong) 京八連城,遺址現為(wei)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考古人員對遺物進行了全部采集,其中編號文物16306件。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解峰說,考古發現的2號寺是首次全麵揭露的渤海國高等級佛寺,為(wei) 研究我國唐代高等級佛寺平麵布局、建築組合、建築結構及探討我國古代舍利瘞埋製度提供了重要材料。
河南開封州橋是北宋東(dong) 京城禦街與(yu) 大運河(汴河段)交叉點上的標誌性建築。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說,州橋石壁是目前國內(nei) 發現的北宋時期體(ti) 量最大的石刻壁畫,從(cong) 規模、題材、風格方麵均代表了北宋時期石作製度的最高規格和雕刻技術的最高水平,填補了北宋藝術史的空白,見證了北宋時期文化藝術的發展高度。
浙江溫州朔門古港遺址在基建考古工作中被發現,主要遺跡有古城水陸城門相關(guan) 建築遺存、8座碼頭、1條木棧道、多組幹欄式建築、成片房址、水井等,並出土沉船2艘、數以10噸計的宋元瓷片以及漆木器、琉璃、磚雕等大量遺物,各類遺存年代跨度從(cong) 北宋延續至民國,尤以宋元為(wei) 主。溫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梁岩華說,朔門古港遺址是迄今國內(nei) 外海上絲(si) 綢之路港口遺址最為(wei) 重要的考古發現,在世界航海史上具有突出價(jia) 值。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處理好考古發現和城市建設的關(guan) 係,受到了關(guan) 注。中國考古學會(hui) 理事長王巍說,貴安新區大鬆山、溫州朔門古港等考古發現,都是在城市建設中的重大考古發現。當地為(wei) 了保護考古遺址,做出很大努力。
“老”遺址考古再添新成果
在十大考古新發現中,二裏頭、殷墟等著名考古遺址的新發現,引人關(guan) 注。
位於(yu) 河南洛陽盆地中東(dong) 部的二裏頭遺址,現存麵積300萬(wan) 平方米。自1959年以來,考古工作發現了主幹道路網絡、宮城等重要遺存,確認它是中國青銅時代最早具有明確規劃的大型都城。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趙海濤說,2019年以來,考古人員展開新一輪發掘,發掘總麵積5000餘(yu) 平方米,取得重要突破。新發現的主幹道路及其兩(liang) 側(ce) 牆垣,揭示二裏頭都城為(wei) 宮城居中、顯貴拱衛、分層規劃、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多網格式布局,這是二裏頭都城布局考古中的一項重大突破。
2021年,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安陽工作隊啟動了商王陵及周邊區域的考古勘探,先通過勘探尋找小屯宮殿區到王陵區之間的幹道,其次搞清商王陵區的範圍,後續搞清洹河北岸地區的功能區劃。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牛世山說,綜合多重因素可知,兩(liang) 個(ge) 圍溝與(yu) 商王陵園有明確關(guan) 聯關(guan) 係,屬於(yu) 圍繞商王陵園的隍壕。這些發現改變了商王陵園的格局,將推動對商代陵墓製度乃至於(yu) 商文化、商史的研究。同時,也為(wei) 殷墟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提供了新的重要資料。
2018—2022年,西北大學、陝西省考古研究院、鹹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對陝西旬邑西頭遺址進行持續考古發掘工作。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an) 學院副院長豆海鋒說:“我們(men) 先後發掘南頭、魚嘴坡、尖子、上廟、斜圳5個(ge) 地點,發現仰韶、龍山、先周、西周、漢唐等各時期遺存,共發掘灰坑650餘(yu) 座,墓葬140座,陶窯、房址、灰溝等各類遺跡40餘(yu) 座,出土陶器、銅器、骨器、石器千餘(yu) 件。”
專(zhuan) 家指出,這些“老”考古遺址的新發現,也說明了考古理念、考古事業(ye) 的與(yu) 時俱進。隨著時代的發展,考古工作不斷深入、不斷精細化。
為(wei) 中華文明探源提供實證
在十大考古新發現中,不乏世界級的發現,為(wei) 中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供了實證。
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遺址,因為(wei) 曾發現兩(liang) 具約100萬(wan) 年前的直立人頭骨化石(俗稱“鄖縣人”)而聞名,是一處集古人類化石、古動物化石和石製品為(wei) 一體(ti) 的重要的舊石器時代遺址。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說,“鄖縣人”3號頭骨是一個(ge) 世界級的發現,對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尤其是中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
山東(dong) 臨(lin) 淄趙家徐姚遺址距今1.1萬(wan) —1.5萬(wan) 年,在發掘紅燒土堆積過程中,於(yu) 趙家徐姚村西發現一處距今1.31萬(wan) —1.33萬(wan) 年的臨(lin) 時性活動營地,至少有火塘3處,圍繞火塘發現遺物1000餘(yu) 件,以動物骨骼為(wei) 主,陶片、陶塑次之,少量石製品、蚌殼製品。山東(dong)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趙益超說,趙家徐姚遺址的發掘與(yu) 研究為(wei) 理解農(nong) 業(ye) 起源過程中的人類行為(wei) 、技術選擇、生態位構建、景觀變遷及社會(hui) 組織模式之間的複雜關(guan) 係提供了全新視角,從(cong) 認識上改變了東(dong) 亞(ya) 地區農(nong) 業(ye) 起源模式的觀察視角,從(cong) 而更深刻地揭示了東(dong) 西方農(nong) 業(ye) 起源路徑的差異。
碧村遺址位於(yu) 山西省呂梁市興(xing) 縣碧村村北,西距陝西省神木市石峁遺址51公裏。截至2022年底,遺址共計完成發掘麵積6000平方米,較全麵呈現了各階段聚落範圍、核心區布局和城門結構,基本明確了遺址的興(xing) 衰曆程,出土一批頗具特色的陶器和製作精美的骨器及玉石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所長張光輝說,碧村遺址是晉陝大峽穀東(dong) 岸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一座史前石城,與(yu) 同期盛極一時的石峁古城遙相呼應。遺址占據河套石城文化圈向中原過渡的前沿要地,是揭示天下萬(wan) 國時代北方與(yu) 中原之間文化交融、展現以中原為(wei) 中心的中華多元一體(ti) 文明形成軌跡的重要窗口。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guan) 強說,2022年,中華文明探源第五階段研究、“考古中國”18個(ge) 重大項目統籌推進,254個(ge) 主動性考古發掘項目係統實施,1432個(ge) 基本建設考古項目高效開展,取得一係列重要新發現新成果。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項目,是過去一年田野考古工作的傑出代表,以更加生動的筆觸,描繪了我國百萬(wan) 年的人類史、一萬(wan) 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康一帆參與(yu) 采寫(xie) )
本報記者 王 玨 人民日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