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關注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嗬護老人健康 守護兒童成長

發布時間:2023-03-29 15:32:00來源: 人民日報

  嗬護老人健康 守護兒(er) 童成長(兩(liang) 會(hui) 後探落實·關(guan) 注基層治理和民生保障⑥)

  核心閱讀

  廷坪鄉(xiang) 是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的一個(ge) 小山鄉(xiang) ,留守老人和兒(er) 童較多。為(wei) 服務好“一老一幼”,廷坪鄉(xiang) 做了許多工作:建設長者食堂,解決(jue) 老人吃飯難題;辦好小學和幼兒(er) 園,為(wei) 兒(er) 童健康成長提供保障;完善硬件設施,提供各類服務,滿足老人和孩子們(men) 的需求……一係列舉(ju) 措,助力老有所養(yang) 、幼有所育。

  去廷坪鄉(xiang) 一趟不容易。早上8點從(cong) 福州市區出發,進山後顛簸近兩(liang) 個(ge) 小時,到時已近中午飯點。

  這個(ge) 地處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最北部的小山鄉(xiang) ,戶籍人口3萬(wan) 多人。同行的鄉(xiang) 黨(dang) 委宣傳(chuan) 委員徐輝介紹,由於(yu) 地處偏遠,廷坪鄉(xiang) 大多數勞動力在外打工。全鄉(xiang) 4000多常住人口,幾乎全是老人和孩子。服務好“一老一幼”成了廷坪鄉(xiang) 的重點工作。

  不同於(yu) 城市社區經濟基礎好、生活便利化程度高,山區相對缺人、缺錢、缺資源,但強化“一老一幼”服務工作卻不能鬆勁。近日,記者走進廷坪鄉(xiang) 實地探訪。

  長者食堂,飯菜飄香

  到達廷坪村老人周章俤家中時,她正坐在門口曬太陽。兒(er) 孫常年在外,老伴去世得早,周章俤一個(ge) 人過日子。見來了人,老人笑得很開心。

  屋內(nei) 不到10平方米,擺著一床、兩(liang) 桌、一椅,構成了老人全部的生活區域。床尾的桌子上,放著一個(ge) 熱水壺、一副碗筷、一個(ge) 電磁爐和一口鐵鍋。以前,周章俤還時常在這個(ge) 簡易的“小廚房”煮飯,煮一頓便吃上幾天。一口鍋,常常盛著老人好幾天的一日三餐。

  廷坪鄉(xiang) 獨居留守老人多,吃飯問題最讓人頭疼。剛到廷坪鄉(xiang) 任黨(dang) 委書(shu) 記時,陳銘就到老人家裏走訪,了解到實際情況。自此,廷坪鄉(xiang) 下定決(jue) 心,進一步滿足老人的就餐需求。

  近年來,在福州各大城市社區,長者食堂已基本覆蓋。廷坪鄉(xiang) 也想建老年食堂,讓老人們(men) 在家門口就可以吃飽又吃好。可相比城市,山區鄉(xiang) 財政有限,場地、人員、飯菜都需要花錢。怎樣讓老年食堂能夠持續運營下去?廷坪鄉(xiang) 黨(dang) 委探索互助長者食堂模式,由鄉(xiang) 政府出地,鄉(xiang) 賢捐資出力,服務人員由幹部和相對年輕的老人擔任。

  2021年11月,廷坪鄉(xiang) 第一家長者食堂在廷坪村開始營業(ye) 。老人們(men) 一天交10元,三餐都可以在食堂吃。接近飯點,周章俤步行幾分鍾,走上街,循著香味就來到食堂。

  食堂裏,4張圓桌已坐滿了人。除了吃飯,這裏也是他們(men) 的精神家園。周章俤不大愛講話,可一進食堂,就像是到了自己家。小小空間,家長裏短,笑聲陣陣。

  中午11點半,送餐的電動車準時停在食堂門口。不用另起爐灶,每天,做飯阿姨在鄉(xiang) 政府食堂做好飯菜,打包好蓋上保鮮膜,送過來隻要幾分鍾。保鮮膜掀開,食堂裏頓時香氣四溢。老人們(men) 端起餐盤,自覺排起了隊。

  紅燒肉、幹炸魚、小白菜、豆腐湯……兩(liang) 葷兩(liang) 素一湯,周章俤的飯盤被裝得滿滿的。食堂裏,還穿梭著兩(liang) 個(ge) 穿紅馬甲的年輕身影。每天就餐時間,鄉(xiang) 幹部輪流來到這裏幫忙——引導就餐、幫忙打飯、維持秩序。

  吃得好、有陪伴,周章俤越來越覺得,“在家門口就可以有一個(ge) 幸福美滿的晚年”。

  2022年5月,石坑村的長者食堂也開始營業(ye) 了,這是廷坪鄉(xiang) 第二家長者食堂。“未來,互助長者食堂將在全鄉(xiang) 主要行政村全麵鋪開。”陳銘說。

  不僅(jin) 如此,為(wei) 滿足老人精神文化需求,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綜合文化服務中心已在全鄉(xiang) 25個(ge) 村全麵鋪開。“我們(men) 堅持黨(dang) 建引領,發揮鄉(xiang) 幹部和較年輕老人的作用,探索適合廷坪鄉(xiang) 的互助敬老食堂模式,並在此基礎上將廷坪鄉(xiang) 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廷坪鄉(xiang) 綜合文化站、‘廷坪·新華書(shu) 屋’等納入長者食堂配套服務,進一步滿足老人需求。”徐輝介紹。

  堅持辦學,提升質量

  順著長者食堂往山坡上走,拐個(ge) 彎就是廷坪鄉(xiang) 中心小學。下午1點半,學生們(men) 背著書(shu) 包,戴著紅領巾,一蹦一跳走進校園。

  校園依山傍水,麵積不大,卻設施齊全——教學樓、宿舍、食堂、活動室、跑道、籃球場應有盡有。

  該校校長林良源介紹,在廷坪鄉(xiang) ,有條件的家庭大多把孩子送進城念書(shu) 。學校目前有6個(ge) 年級共130多名學生,“但隻要有一個(ge) 學生,我們(men) 就會(hui) 堅持辦學,盡全力辦學。”

  距離下午上課還有半個(ge) 小時,圖書(shu) 館一樓的閱覽室,還坐著幾名學生。六年級的林馨語就在其中,手上拿著一本書(shu) ,神情專(zhuan) 注。

  林馨語家住廷坪鄉(xiang) 後溪村,距學校車程1小時。每天來回不方便,林馨語很小便住校。林良源為(wei) 我們(men) 算了一筆賬:九年義(yi) 務教育學費、課本全免。在各級財政的資助下,寄宿生每天還有7元夥(huo) 食補助和生活用品資助。

  圖書(shu) 館是林馨語最喜歡的地方,隻要做完作業(ye) ,她就泡在裏麵看書(shu) 。館藏的1萬(wan) 多冊(ce) 圖書(shu) ,林馨語直到畢業(ye) 也看不完。更讓她開心的是,自己有想看的書(shu) ,還可以告訴老師,學校會(hui) 定期為(wei) 他們(men) 采購。林馨語告訴記者,自己喜歡一個(ge) 人靜靜看書(shu) 的感覺,在書(shu) 本裏,她能認識這個(ge) 世界。“學習(xi) 讓我看到希望,我盼望著有一天通過學習(xi) 走出去。”林馨語說。

  與(yu) 小學隔一個(ge) 操場,對麵就是廷坪鄉(xiang) 中心幼兒(er) 園。來到幼兒(er) 園活動室,一場親(qin) 子活動正在舉(ju) 行。孩子們(men) 的媽媽被從(cong) 各地邀請到場,在老師的引導下,孩子們(men) 為(wei) 媽媽捶背,送上自己親(qin) 手做的小禮物……幼兒(er) 園老師葉佳敏介紹,幼兒(er) 園以遊戲化教學等形式,讓孩子們(men) 從(cong) 小感受愛、付出愛,幫助他們(men) 健康成長。林良源說,幼兒(er) 園雖然學生不多,但師資力量一點也不差,7名老師全部都是幼師專(zhuan) 業(ye) 畢業(ye) 。

  廷坪鄉(xiang) 中心幼兒(er) 園和中心小學麵向全鄉(xiang) 3—12歲學齡兒(er) 童招生。“我們(men) 提供宿舍,隻要是鄉(xiang) 裏的學齡兒(er) 童,從(cong) 幼兒(er) 園到小學畢業(ye) ,都可以在鄉(xiang) 中心幼兒(er) 園和鄉(xiang) 中心小學就讀。”林良源介紹,對於(yu) 戶籍不在本地的學生,學校也一並招收,讓所有孩子都能實現上學讀書(shu) 的心願。同時,不斷豐(feng) 富師資力量,努力讓山區的孩子享受到更優(you) 質的教育教學資源。

  優(you) 化服務,滿足需求

  下午兩(liang) 點半,廷坪鄉(xiang) 中心小學圖書(shu) 館3樓的活動室十分熱鬧。活動室內(nei) ,學生們(men) 仰著頭,齊刷刷地舉(ju) 起了手。講台上,一群來自閩侯小夥(huo) 伴青少年社工服務中心的年輕社工正在給孩子們(men) 上一堂“正視壓力、學會(hui) 減壓”的心理健康課程。

  “在滿足‘一老一幼’基礎需求的同時,更需要關(guan) 注他們(men) 的心理健康。”徐輝說。

  多年前,閩侯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hui) 專(zhuan) 職委員林孔亮就奔走在當地各個(ge) 山區鄉(xiang) ,給孩子們(men) 講解法律知識。可林孔亮漸漸發現,孩子們(men) 法律意識的養(yang) 成並非一日之功。在閩侯縣團委、廷坪鄉(xiang) 政府等多方支持下,林孔亮在廷坪鄉(xiang) 發起“春芽計劃”,並在廷坪鄉(xiang) 設立工作站,依托“黨(dang) 建+司法+政府+學校+社工”,將留守兒(er) 童法律谘詢、心理疏導等援助服務常態化。

  記者到校當天,正碰上當月的心理谘詢和法律講座課。看著台上的法官,林馨語睜大眼睛:“平時隻在電視上見過,沒想到法官就在我們(men) 身邊。”

  “山區的孩子更需要愛與(yu) 陪伴。”社工暢文清忘不了課上孩子們(men) 的眼神。在此背景下,閩侯小夥(huo) 伴還發起了一對一精準幫扶和微心願活動。在微心願的征集中,畫筆、籃球……孩子們(men) 的心願被逐一滿足。

  臨(lin) 近傍晚,廷坪鄉(xiang) 中心街上,人來人往。一條街上,匯集了食堂、衛生院、理發店等公共服務設施,也是老人和孩子們(men) 主要的活動場所。徐輝介紹,依托現有資源,廷坪鄉(xiang) 定期為(wei) 老人開展義(yi) 診、免費理發、請戲進鄉(xiang) 等活動,還舉(ju) 辦過廣場舞比賽。

  一間掛著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牌子的房屋同樣位於(yu) 這條街。這裏有人值守,白天都開著門。走進實踐所,左手邊的書(shu) 籍閱覽室裏擠滿了孩子。記者看到,除了各式各樣的書(shu) 籍,這裏還配了6台電腦。徐輝介紹,村裏不是每家每戶都有電腦,假期裏、放學後,這裏就變得十分熱鬧。一台電腦,將孩子們(men) 與(yu) 山外麵的世界連接。在廷坪鄉(xiang) 的25個(ge) 村,每個(ge) 村都有這樣一個(ge) 站點。周末回家時,實踐站的閱覽室就是林馨語最常去的地方。

  天色漸晚,周章俤去長者食堂吃晚飯前,習(xi) 慣到這裏坐坐。在這方小小天地,老人們(men) 下棋、聊天,其樂(le) 融融。

  “讓老有所養(yang) 、幼有所育,我們(men) 在努力,但仍然任重道遠。”陳銘說,“推動服務資源向鄉(xiang) 鎮、山區傾(qing) 斜,守護‘一老一幼’,還需要全社會(hui) 更大努力、更多合力。”

  本報記者 王崟欣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