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對隨意“刷臉”說“不” 檢察機關推動建立人臉信息保護多元共治格局
如何對隨意“刷臉”說“不”
檢察機關(guan) 推動建立人臉信息保護多元共治格局
□ 本報記者 張昊
什麽(me) 事情能靠“刷臉”完成?健身房“打卡”、使用超市儲(chu) 物櫃、進出小區及樓宇,甚至到公共衛生間如廁時拿一段手紙……如今,公共場所、經營場所設置人臉信息采集設備的場景越來越多。
這些設備在帶來便利的同時,一些令人感到不適和困擾的場景也隨之出現——有的經營服務者強製要求消費者“刷臉”,有的專(zhuan) 賣店、售樓處通過人臉識別,按消費者到店次數精準營銷;有的超市為(wei) 應對物品失竊、惡意索賠等情況,通過人臉識別後給疑似有盜竊行為(wei) 、惡意索賠行為(wei) 的人打上“標簽”……
人臉信息屬於(yu) 敏感個(ge) 人信息,一旦被泄露或非法使用,可能導致公民人格尊嚴(yan) 受到侵害或人身、財產(chan) 權益受到危害。人臉信息采集設備濫用現象如何治理?個(ge) 人信息保護是檢察公益訴訟的法定辦案領域,《法治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八檢察廳負責人和辦理過此類案件的一線檢察官。
亂(luan) 象頻出亟待治理
“某健身房使用具有人臉識別、指紋識別等功能的信息管理係統,強製要求會(hui) 員“刷臉”或錄入指紋進入。”2022年6月,一位消費者帶著一段不愉快的體(ti) 驗來到江蘇省無錫市新吳區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
該消費者反映稱,在健身房前端平台界麵上,僅(jin) 能看到被采集的個(ge) 人身份信息,未被告知個(ge) 人信息收集清單及權限。在部分會(hui) 員明確拒絕人臉采集識別後,該健身房擅自將會(hui) 員辦卡時提供的照片錄入係統作為(wei) “刷臉”進出憑證,且在會(hui) 員要求刪除照片等信息時,以無管理權限為(wei) 由拒絕刪除。
新吳區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趙曉榮告訴記者,接到線索後他們(men) 立刻展開了調查。
趙曉榮和同事在走訪中發現,轄區內(nei) 使用人臉識別設備的有健身房入口、超市儲(chu) 物櫃、小區及樓宇門禁、遊樂(le) 場入口等,人臉識別設備甚至被用在公共衛生間提供廁紙的設備上。
新吳區檢察院利用大數據強化辦案,通過公益損害風險防控平台,排查易發生非法收集個(ge) 人信息的服務場所,發現全市案件線索16件,其中涉新吳區5件。
人臉信息圖像采集存在遠距離、非接觸、無感的特征,除強製“刷臉”,一些經營場所采集人臉信息的違法行為(wei) 更為(wei) 隱蔽。
2022年末,上海市普陀區人民檢察院發現,轄區內(nei) 多家超市為(wei) 應對物品失竊、惡意索賠等情況,在超市出入口安裝采集消費者人臉信息的攝像頭及相關(guan) 設備。
普陀區檢察院公益檢察室檢察官張曉靈說,在該超市人臉數據處理設備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位消費者進出的信息,設備還會(hui) 對消費者的年齡、性別、消費次數等進行後台數據分析並予以差異化提示,部分消費者還被超市管理人員打上了疑似“小偷”等標簽。
檢察官調查發現,這套人臉采集設備的單日采集量超3000條,累計采集人臉圖片已超20萬(wan) 張,而消費者對此渾然不知。
破解監督監管難題
“使用人臉識別設備的公共場所、經營場所主要是為(wei) 管理便捷、精準營銷以及管理創新。”趙曉榮說,根據民法典、個(ge) 人信息保護法等相關(guan) 法律法規規定,人臉、指紋等屬於(yu) 生物識別類敏感個(ge) 人信息,服務場所經營者對於(yu) 此類信息的采集應出於(yu) 維護公共安全的需要,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決(jue) 定權、選擇權、刪除權,任何一項都不得侵害。
檢察機關(guan) 通過公益訴訟對人臉識別設備濫用問題進行法律監督,是保護眾(zhong) 多公民個(ge) 人信息安全、維護公共利益的重要方式。
據辦案檢察官介紹,涉個(ge) 人信息保護違法行為(wei) 常與(yu) 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相關(guan) 聯,呈現跨區劃、匿名化、涉眾(zhong) 型、全鏈條等特點,檢察公益訴訟調查取證難度較大。
新吳區檢察院引入專(zhuan) 業(ye) 技術機構協助調查取證,現場勘驗涉案服務場所信息管理係統,出具專(zhuan) 家意見,通過“專(zhuan) 業(ye) 取證+專(zhuan) 門論證+專(zhuan) 家意見”等方式,破解這一領域調查取證、損害認定等難題。
普陀區檢察院對相關(guan) 數據進行證據固定及信息勘驗,聯合“益心為(wei) 公”誌願者對設備安裝方、硬件提供商、網絡數據處理商開展調查,調取了設備購買(mai) 、安裝合同及數據處理具體(ti) 細節,查明了存在部分主體(ti) 共同侵權的事實。
在案件審查中,檢察官發現,個(ge) 人信息安全領域違法場景多樣,法律法規對各個(ge) 行政機關(guan) 在個(ge) 人信息保護職責方麵的規定較為(wei) 籠統,且有些基層行政機關(guan) 有管理職責但沒有執法權限。
檢察機關(guan) 發揮行政公益訴訟製度優(you) 勢,激活行政執法效能;靈活運用訴前磋商、公開聽證、檢察建議等方式開展監督;推動解決(jue) 行業(ye) 、領域、係統內(nei) 普遍性和根源性問題。
新吳區檢察院分別對接相關(guan) 行業(ye) 主管部門進行磋商,督促依法全麵履職,對涉案服務場所集體(ti) 約談、責令改正,開展專(zhuan) 項執法行動,並建立定期檢查、約談、通報等監管機製。涉案服務場所及時整改,改變入場方式,采取安全措施傳(chuan) 輸、定期刪除個(ge) 人信息,並向監管部門報送相關(guan) 情況。
新吳區檢察院將其他11件線索移送無錫市人民檢察院後,無錫市檢察院開展服務場所公民個(ge) 人信息保護專(zhuan) 項監督活動,組織全市檢察機關(guan) 現場調查服務場所126處,督促整改問題場所56處,刪除違法采集信息9300餘(yu) 條,向經營者、消費者開展法治宣傳(chuan) ,有效保障個(ge) 人信息安全。
除了向行政機關(guan) 製發訴前檢察建議外,普陀區檢察院還向超市所屬連鎖公司發出社會(hui) 治理檢察建議,建議完善企業(ye) 管理製度和措施,加強自查,依法拆除涉案設備;向監控設備提供公司發出社會(hui) 治理檢察建議,建議優(you) 化銷售管理製度,結合相關(guan) 法律法規製定應用場景負麵清單,加強對客戶應用場景的審核,提示、督促客戶使用人臉識別設備程序規範。
深入開展相關(guan) 工作
最高檢第八檢察廳負責人介紹說,個(ge) 人信息保護法施行後,全國檢察機關(guan) 聚焦這一領域突出問題開展檢察公益訴訟——
上海、江蘇、江西、重慶、廣東(dong) 等地檢察機關(guan) 通過辦案監督違規App企業(ye) 整改,推動相關(guan) 職能部門形成監管合力。
河北、山東(dong) 等地檢察機關(guan) 通過民事公益訴訟懲治利用非法軟件破解密碼控製家庭網絡攝像頭的偷窺黑色產(chan) 業(ye) 鏈,強化公民隱私權保護。
廣東(dong) 、浙江、重慶、江蘇等地檢察機關(guan) 對售樓處、景區濫用人臉識別技術開展公益訴訟,防止敏感個(ge) 人信息被非法采集或買(mai) 賣。
在規範辦案流程,完善辦案機製方麵,最高檢下發貫徹執行個(ge) 人信息保護法推進個(ge) 人信息保護公益訴訟檢察工作的通知,聚焦熱點難點問題,重點解決(jue) 群眾(zhong) 急難愁盼問題。
最高檢還發出通知,要求各地檢察機關(guan) 嚴(yan) 厲打擊電信網絡犯罪加強個(ge) 人信息司法保護,強化刑事檢察和公益訴訟檢察職能銜接協作,實現全鏈條打擊、一體(ti) 化網絡治理。
該負責人說,下一步,檢察機關(guan) 將繼續加大個(ge) 人信息保護領域公益訴訟辦案力度,嚴(yan) 格保護敏感個(ge) 人信息及特定群體(ti) 的個(ge) 人信息。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