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理想到現實,大學生創業如何行穩致遠
即將捧著“挑戰杯”金獎進孵化器,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碩士生梁瑛平語氣中滿是興(xing) 奮:“雖然公司具體(ti) 落戶在哪裏,我們(men) 還在考慮,但團隊總算是要‘有個(ge) 家’了。”
在極暗的環境下,如何讓攝像設備拍照如同白晝?梁瑛平的團隊一直致力的,就是打造一隻讓夜間安防更有效的“夜視鷹瞳”。從(cong) 一支學生興(xing) 趣團隊到一個(ge) 創業(ye) 集體(ti) ,從(cong) 創意、設想到算法迭代、科研攻關(guan) 、市場調研、參加“挑戰杯”,再到謀劃項目落地,梁瑛平坦言,自己一直在學習(xi) 、在成長。
在建設科技強國的新征程上,鼓勵和支持廣大青年創新創業(ye) ,是激發全社會(hui) 創新潛能的重要舉(ju) 措。然而,懷揣夢想的創業(ye) 路,注定不會(hui) 一帆風順。麵對未知和挑戰,政策支持如何更為(wei) 精準,創業(ye) 教育如何更有溫度,以賽促創如何更顯實效?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全國決(jue) 賽的研究團隊,對本次30餘(yu) 萬(wan) 個(ge) 參賽項目進行內(nei) 容挖掘,並開展了多方調研和專(zhuan) 家座談。
1、製度保障何以更為(wei) 精準
【創業(ye) 學生說】
華東(dong) 地區某985高校參賽團隊負責人:
目前看,我們(men) 的參賽作品作為(wei) 項目落地,硬件保障上沒有問題,成果轉讓方麵,學校已經給予很多支持,地方政府也會(hui) 給我們(men) 一些啟動資金、人員入駐扶持等。近幾年,政府也落地了很多創新創業(ye) 基地、孵化器,如果我們(men) 大學生有需求,會(hui) 批辦公空間給我們(men) 。
對團隊而言,當前最大困難在於(yu) 對整個(ge) 產(chan) 業(ye) 生態不熟悉,簡單地說就是我們(men) 不知道怎麽(me) 去找客戶,客戶也不知道怎麽(me) 找我們(men) ,我們(men) 需要一個(ge) 服務平台,幫助我們(men) 跟有需求的客戶精準對接。此外,成立公司之後,需要申稅報稅等涉及公司運營方麵的法律流程,我們(men) 並不清楚相關(guan) 注意事項和法律風險等,通過網上查找、詢問創業(ye) 的學長等方式獲取的信息其實都很有限。
【政策梳理】
1999年1月,我國教育部頒布《麵向21世紀教育振興(xing) 行動計劃》,首次以文件形式倡導大學生自主創業(ye) 。2004年4月,共青團中央、勞動和社會(hui) 保障部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深入實施“中國青年創業(ye) 行動”促進青年就業(ye) 工作的意見》。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大眾(zhong) 創業(ye) 、萬(wan) 眾(zhong) 創新,培育和催生經濟社會(hui) 發展新動力”,國家對青年創新創業(ye) 的重視程度達到新高度。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各省出台的大學生創業(ye) 支持政策已達168項,尤其是“安排專(zhuan) 項資金支持雙創示範基地建設”“加大創業(ye) 擔保貸款貼息力度”等針對性政策,充分激發大學生創業(ye) 激情。
調研組也發現,我國大學生創業(ye) 保障政策仍存優(you) 化空間。一是創業(ye) 法律法規有待係統性優(you) 化,支持和保護小企業(ye) 的法律法規體(ti) 係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創業(ye) 資金支持力度有限,金融服務類政策供給尚不能滿足大學生創業(ye) 的需求;三是創業(ye) 服務體(ti) 係較為(wei) 分散,需進一步提升高校創業(ye) 培訓服務水平。
【專(zhuan) 家評析】
北京理工大學國家安全與(yu) 發展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波:
創業(ye) 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ju) 措。全麵提升大學生創業(ye) 能力是世界各國應對錯綜複雜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競爭(zheng) 優(you) 勢、增強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我國出台了多項支持大學生創業(ye) 的政策,有效激發了高校師生參與(yu) 創新創業(ye) 實踐的積極性,對大學生創業(ye) 活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一是建議強化政策銜接,從(cong) 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出發,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相結合,按照政策設計的內(nei) 在邏輯,構建上下貫通、左右協調、前後銜接的有效聯動機製,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大膽探索,推動以創新引領創業(ye) ,以創業(ye) 帶動就業(ye) 。二是建議關(guan) 注創業(ye) 主體(ti) 需求,完善知識產(chan) 權歸屬、科技成果轉化等製度保障體(ti) 係,明晰政府、高校、大學生和企事業(ye) 服務組織等主體(ti) 的權利和義(yi) 務,把地方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創新創業(ye) 政策進行示範推廣,持續提高政策的權威性和執行力。
2、學校創業(ye) 教育何以更有溫度
【創業(ye) 學生說】
北京某985高校參賽學生:
在本科階段,能感受到創新創業(ye) 的思路有機融入課程中,學院一對一導師製度也讓我在本科二年級時接觸科研前沿。從(cong) 政策支持上,學校支持相關(guan) 專(zhuan) 利“零成本”轉讓給團隊,幫助我們(men) 聯係孵化器,獲獎後幫助團隊申請了50平方米的辦公空間,現在正在幫我們(men) 申請50萬(wan) 元啟動資金。
當然,團隊一開始還是不太適應從(cong) 學生角色、科研角色到創業(ye) 角色的轉變。僅(jin) 靠項目導師指導還是有些局限,老師更關(guan) 注算法是不是頂尖的,然而投資人可能更關(guan) 注市場前景,思維差異會(hui) 比較大。是不是可以增加一些針對性的創業(ye) 教育,或者一對一的創業(ye) 輔導,讓我們(men) 談合作、找投資的時候更有策略、更有針對性。
【數據解讀】
據統計,第十三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ye) 計劃競賽共吸引了來自32個(ge) 省級賽區和港澳地區3011所高校、142.4萬(wan) 餘(yu) 名在校學生的33萬(wan) 餘(yu) 個(ge) 項目。其中,專(zhuan) 科院校的參賽率達73%,13個(ge) 省份的所有本科院校均有參賽項目,西藏、青海、新疆、寧夏的作品晉級率躋身全國前十。
競賽數據顯示,參賽團隊具有師資投入大、成果落地實、市場實踐多、人生規劃遠等特點。決(jue) 賽中,78%的團隊擁有3位及以上的指導教師,77%的項目擁有相關(guan) 專(zhuan) 利,36%的項目獲得相關(guan) 領域軟件著作權,40%的項目已經注冊(ce) 公司或進入融資階段,近七成的選手選擇在學業(ye) 上繼續深造。
【專(zhuan) 家評析】
清華大學二十國集團創業(ye) 研究中心SDG開放創新馬拉鬆中國執委會(hui) 執行主任毛東(dong) 輝:
高校以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社會(hui) 服務、文化傳(chuan) 承為(wei) 辦學宗旨。現實中,往往存在一些高校過度關(guan) 注各類排名、就業(ye) 率、競賽獲獎等,如不及時引導,恐出現知識及人才價(jia) 值被低估,創新創造的文化、意願、動力缺失等問題,這與(yu) 大學的使命和願景相背離,與(yu) 國家和社會(hui) 的要求相脫節。
在知識經濟與(yu) 第四次工業(ye) 革命的背景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要求大學為(wei) 國家、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大批創新創業(ye) 創造型人才。一是要研究在部分一流高校將“創新”提升為(wei) 與(yu) “教學”“科研”齊抓並舉(ju) 的核心辦學定位與(yu) 職能,作為(wei) 引領高校改革的價(jia) 值導向和評價(jia) 標準,探索推進科學研究與(yu) 創新創業(ye) 素質教育“雙輪驅動”的大學創新體(ti) 係。二是要推動高校內(nei) 部教育改革,在機製創新、師資隊伍、課程建設、校企協作等方麵完善高校雙創教育體(ti) 係。雙創課程應充分注重認知模式和行為(wei) 模式的有機結合。三是在開展雙創教育時,要以社會(hui) 問題和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不斷總結積累幫助創新創業(ye) 人才和團隊成長、為(wei) 社會(hui) 創造新產(chan) 品新企業(ye) 新模式的成功路徑,努力形成創新創業(ye) 教育的良性循環。
3、以賽促創如何更顯實效
【創業(ye) 學生說】
北京理工大學“夜視鷹瞳”參賽團隊負責人梁瑛平:
在參加比賽之前,說實話我們(men) 就是一個(ge) 學生團隊,簽訂單也是學校去簽,然後學校把錢發給我們(men) 。參賽過程中,我們(men) 才逐漸理清了從(cong) 一個(ge) 學生團隊到一個(ge) 公司成立要走的路,如何去融資,如何做規劃,一步一步地堅定了我們(men) 真正成為(wei) 創業(ye) 者的決(jue) 心。
比賽也幫助我們(men) 思考了項目如何更好落地,如何更好地改進產(chan) 品。在比賽之前,我們(men) 的項目僅(jin) 限於(yu) 手機和監控攝像頭的暗光成像,參賽過程中。我們(men) 意識到項目其實有更廣闊的應用領域和市場前景,例如航空航天、深水探測等極端複雜環境。我們(men) 還在思考,如何更好地和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趨向結合。在和其他團隊隊員交流過程中,我們(men) 也獲得了一些“過來人”關(guan) 於(yu) 融資和選擇項目落地地點的經驗,可以說“收獲滿滿”。
【案例分析】
本屆“挑戰杯”超過80%的決(jue) 賽項目選題與(yu) 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要緊密相關(guan)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智慧農(nong) 業(ye) ”“智能製造”“醫療機器人”“綠色材料”等社會(hui) 熱點問題成為(wei) 高頻詞,能源、芯片、數據、智能等領域的安全問題備受關(guan) 注。
分析發現,參賽者對“挑戰杯”項目的定位和參賽目的是以技術、產(chan) 品等創新來對接市場、社會(hui) 發展需要,通過對社會(hui) 發展問題的實踐探索來提高服務水平。選手普遍反映,成果轉化是最需要加強指導的環節,特別是評委專(zhuan) 家一對一指導,這一選擇的占比由起初的47.98%提升到決(jue) 賽的79.43%。
【專(zhuan) 家評析】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曾紅穎:
雙創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麵臨(lin) 投資拉動和國際貿易動力機製轉換、社會(hui) 老齡化程度加深等經濟社會(hui) 變局時,夯實高校雙創教育十分必要。“挑戰杯”等賽事麵向國家和社會(hui) 發展迫切需要的突出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實踐,鍛煉了大學生的創新能力,並為(wei) 大學生提供了繼續深造、就業(ye) 創業(ye) 的機會(hui) 。大學生創新創業(ye) 熱情高漲,創業(ye) 能力呈現不均衡態勢,在創業(ye) 競賽組織、創業(ye) 工作管理等方麵仍需持續發力。
一是加強大學生自主創業(ye) 意識的培養(yang) 。引領高校雙創教育從(cong) 短期培養(yang) 向長期的信義(yi) 教育轉變。對於(yu) 學生價(jia) 值觀、職業(ye) 觀的建立應先於(yu) 能力培養(yang) 。高校應基於(yu) 各類平台,加強對大學生自覺學習(xi) 創業(ye) 知識、積極提高創業(ye) 技能的引導和教育,推動我國大學生創新創業(ye) 局麵從(cong) 被動就業(ye) 轉變為(wei) 主動創業(ye) 。
二是完善大學生創業(ye) 競賽管理機製。對工作基礎薄弱、往年未參賽的學校加強指導。通過召開專(zhuan) 門部署會(hui) 、設置進步顯著獎、麵對麵指導、發函爭(zheng) 取學校支持等方式,充分調動各類高校參賽的積極性。
三是開展雙創理論常態化研究。針對大學生創新創業(ye) 競賽開展持續跟蹤和回溯評估,探究教育活動在雙創中的作用機理和實現路徑;精準定義(yi) 國家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主動布局大學生創業(ye) 競賽項目。
(本報記者 周世祥 本報通訊員 餘(yu) 麗(li) 丹聃 王璐璐)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