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三大城市群正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火車頭”

發布時間:2023-05-09 10:22:00來源: 新京報

  中國世界級城市群建設正在跑出加速度。

  目前,公認的世界級城市群有六個(ge) ,分別是以紐約為(wei) 核心的美國東(dong) 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wei) 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倫(lun) 敦為(wei) 核心的英倫(lun) 城市群、以巴黎為(wei) 核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以東(dong) 京為(wei) 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及以上海為(wei) 核心的長三角城市群。

  在國內(nei) ,除了長三角城市群已經躋身世界級城市群,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也已初具規模,三大城市群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代表中國參與(yu) 全球經濟競爭(zheng)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麵推進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並從(cong) 多個(ge) 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作了深入闡釋。其中,“以城市群、都市圈為(wei) 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是二十大報告對未來中國城市群發展做出的總體(ti) 規劃。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有序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參與(yu) 世界級城市群競爭(zheng) ,2022年,長三角、京津冀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建設取得了哪些進展?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三大城市群將發揮怎樣的作用?

  經濟實力大幅增長

  2022年,京津冀、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都較上一年出現較快增長。

  2022年京津冀城市群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0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比上年增長2.0%左右。長三角26個(ge) 城市GDP總量達到24.2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比重的20%。粵港澳大灣區九城(即不包括香港、澳門,下同)GDP總額超10.46萬(wan) 億(yi) 元,2021年GDP總額約為(wei) 10.05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4.08%。如果加上香港、澳門,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11城GDP總額則超過13.04萬(wan) 億(yi) 元。

  拿京津冀城市群來說,經濟總量突破10萬(wan) 億(yi) 元大關(guan) 具有重要意義(yi) 。按現價(jia) 計算,其2022年的經濟總量是2013年的1.8倍。其中,北京、河北跨越4萬(wan) 億(yi) 元量級,均為(wei) 4.2萬(wan) 億(yi) 元,分別是2013年的2.0倍和1.7倍;天津1.6萬(wan) 億(yi) 元,是2013年的1.6倍。

  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執行主任、研究員田學斌表示,九年來,京津冀三地始終堅持“一盤棋”的合作導向,深度推進區域一體(ti) 化。2022年是“十四五”時期京津冀協同發展向縱深推進的重要一年。在過去的一年裏,京津冀城市群一體(ti) 化發展蹄疾步穩,交出了一份亮麗(li) 的成績單。

  除了京津冀城市群在2022年經濟發展取得曆史性突破外,作為(wei) 目前國內(nei) 發展成熟度最高的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在2022年也交出了亮眼的成績。該城市群26座城市24.2萬(wan) 億(yi) 元的經濟總量比上一年增長了近5%,占整個(ge) 長三角三省一市經濟總量的83%。

  華東(dong) 師範大學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區域經濟學終身教授曾剛在接受新京報新京智庫采訪時表示,2022年,長三角三省一市GDP合計達到29.03萬(wan) 億(yi) 元,占全國GDP總量的24.1%;與(yu) 2021年相比,長三角GDP合計量增加1.42萬(wan) 億(yi) 元。長三角研發經費投入占全國29.8%,生物醫藥、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規模占全國比重超過30%,在高質量發展方麵取得了舉(ju) 世矚目的成就。

  在粵港澳大灣區,九座城市整體(ti) 經濟總量實現超過4%的增長外,相關(guan) 城市也同樣表現亮眼。

  例如,2022年深圳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32387.68億(yi) 元,同比增長3.3%;廣州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為(wei) 28839.00億(yi) 元,同比增長1.0%;佛山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12698.39億(yi) 元,同比增長2.1%;東(dong) 莞市地區生產(chan) 總值11200.32億(yi) 元,同比增長0.6%;珠海市2022年地區生產(chan) 總值突破4000億(yi) 元,達到4045.45億(yi) 元,同比增長2.3%。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經濟學係教授、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在過去的一年裏,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經濟實力繼續增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wei) 內(nei) 部融合發展不斷推進,珠三角九座城市內(nei) 部聯動也在不斷加強,尤其是在重大基建和固定資產(chan) 投資方麵,以前城市群內(nei) 部經常會(hui) 出現搶資源的情況,隨著相關(guan) 城市間協調融合不斷向縱深推進,經濟發展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對於(yu) 三大城市群過年一年經濟的亮眼表現,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研究員單菁菁在接受新京報新京智庫采訪時表示,對於(yu) 三大城市群來說,2022年是重大工程實施和推進的重要年,除了經濟發展取得了重要進展外,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公共服務以及製度的軟聯通等方麵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

  一體(ti) 化水平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一年裏,三大城市群內(nei) 部一體(ti) 化水平不斷提高。無論是在交通互聯互通、產(chan) 業(ye) 聯動發展、製度標準銜接等方麵,還是在生態環境協同治理等方麵,三大城市群一體(ti) 化水平都在向縱深推進。

  例如,2022年9月28日,上海、江蘇、浙江三地政府聯合發布《上海大都市圈空間協同規劃》。上海大都市圈也是繼南京、重慶之後,第三個(ge) 跨省域的都市圈,且一口氣跨了三個(ge) 省級行政區,囊括了上海、蘇州、無錫、常州、南通、寧波、嘉興(xing) 、湖州、舟山等九座城市。

  曾剛表示,2022年長三角一體(ti) 化成效顯著,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ge) 方麵。一是高效便捷一體(ti) 化的基礎設施網絡。消滅斷頭路、城際鐵路建設成績斐然,上海一小時都市圈可以覆蓋周邊八個(ge) 城市;二是“政產(chan) 學研用金”一體(ti) 化的市場生態係統。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ti) 化示範區、G60科創走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合作機製不斷完善;三是地方政府間協同發展機製。“不破行政隸屬關(guan) 係,打破行政邊界束縛”“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一體(ti) 化製度創新成果豐(feng) 碩。

  在京津冀城市群,2022年雄安新區高標準高質量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加快高質量發展,新的“兩(liang) 翼”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

  在田學斌看來,京津冀三地產(chan) 業(ye) 對接協作水平進一步提升,由“轉移承接”向“產(chan) 業(ye) 鏈合作”轉變。生態環境治理進一步提質,由“持續向好”向“藍天常現”轉變。老百姓的獲得感進一步提高,由“提質增效”向“共建共享”轉變。

  除了長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一體(ti) 化發展同樣取得了重要進展。例如,2022年國家發改委批複了粵港澳大灣區啟動建設全國一體(ti) 化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建設。其中提出設立韶關(guan) 數據中心集群,起步區邊界為(wei) 韶關(guan) 高新區。圍繞韶關(guan) 數據中心集群,抓緊優(you) 化算力布局,積極承接廣州、深圳等地實時性算力需求,引導溫冷業(ye) 務向西部遷移,構建輻射華南乃至全國的實時性算力中心。

  林江表示,對於(yu)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來說,相關(guan) 城市單一考慮自己轄區裏麵的基建,已經不能夠滿足基建增長的需要,因為(wei) 數字基建最終的發展目標是服務更多的產(chan) 業(ye) ,更多地惠及老百姓。

  不過,對於(yu) 三大城市群一體(ti) 化的發展,在單菁菁看來,長三角的一體(ti) 化在三大城市群裏是發展水平最高的。拿“一網通辦”來說,其涉及的內(nei) 容和涉及的範圍都非常廣泛。例如,長三角的醫保一卡通實現了41個(ge) 城市全覆蓋,域內(nei) 醫保一卡通聯網的醫療機構接近8000家。

  高質量發展成效顯著

  自法國地理學家簡·戈特曼提出的“城市群”概念後,城市群的發展和影響力不斷擴大,逐步發展到今天的世界級城市群。

  產(chan) 業(ye) 是支撐城市群發展的關(guan) 鍵因素,隻有高質量的產(chan) 業(ye) 才能支撐城市群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縱觀已經成熟的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無一不是擁有較為(wei) 強大的現代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支撐。

  現代化產(chan) 業(ye) 體(ti) 係是保證大國經濟持續增長和發展的重要基礎,城市群無疑是我國現代產(chan) 業(ye) 集聚的主要區域,也是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載體(ti) 。

  單菁菁表示,以粵港澳大灣區來說,現代產(chan) 業(ye) 體(ti) 係正在引領高質量發展。包括珠江東(dong) 岸的電子信息帶的建設,珠江西岸的先進裝備製造產(chan) 業(ye) 帶建設,先進製造業(ye) 在大灣區正在形成集群布局。2022年工信部公布的45個(ge) 國家先進製造業(ye) 集群中,大灣區就有七個(ge) 集群入選,珠三角的九個(ge) 市全部進入先進製造業(ye) 百強市,經濟間的互相關(guan) 聯非常緊密,經過多年的發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鏈已經成型。

  對於(yu) 大灣區內(nei) 部珠江東(dong) 西兩(liang) 岸的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林江則認為(wei) ,跟珠江東(dong) 岸相比,珠江西岸目前還缺乏一個(ge) 龍頭城市帶動,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異地布局還存在一些體(ti) 製機製的障礙,這製約著珠江西岸產(chan) 業(ye) 的高質量發展。

  2022年,京津冀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作用也在持續發揮。不過,田學斌也指出,京津冀城市群內(nei) 部城市之間的競爭(zheng) 比較激烈,城鎮體(ti) 係建設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行政壁壘不同程度存在,合作機製尚未建立起來,交通一體(ti) 化、公共服務一體(ti) 化、市場一體(ti) 化的道路還任重道遠。

  對於(yu) 長三角城市群來說,高質量發展更多體(ti) 現在上海作為(wei) 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不斷增強。這一點在構建新的分工合作體(ti) 係,強化區域綜合競爭(zheng) 力上體(ti) 現得尤為(wei) 明顯。

  在曾剛看來,高質量發展背景下,相關(guan) 城市的比較優(you) 勢不斷得到體(ti) 現。可構建“上海企業(ye) +當地資源”“上海研發+當地製造”“上海市場+當地產(chan) 品”“上海總部+當地基地”為(wei) 核心內(nei) 容的合理分工合作體(ti) 係,實現共商共建共管共享共贏的發展,進而大幅提升區域資源利用效率和國際競爭(zheng) 力。

  軌道上的城市群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以城市群、都市圈為(wei) 依托構建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格局。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通過不斷完善交通網絡,提高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使每個(ge) 城市成為(wei) 城市群網絡上的一個(ge) 節點。

  在京津冀城市群,過去一年,京津冀核心區1小時交通圈、相鄰城市間1.5小時交通圈基本形成,“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區域營運性鐵路總裏程達10848公裏,較2014年末增長38.3%。

  田學斌表示,交通一體(ti) 化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骨骼係統和率先突破的重點領域。九年來,京津冀多層級的軌道交通網絡建設持續深入,“軌道上的京津冀”初步形成並不斷發揮作用。

  “一個(ge) 立體(ti) 化的互聯互通交通網絡逐漸形成,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斷深入,為(wei) 建設京津冀世界級城市群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田學斌說。

  新京報新京智庫注意到,在2022年,三大城市群對於(yu) 城市群內(nei) 部交通網絡的建設明顯提速。

  除了京津冀城市群,“軌道上的長三角”在2022年也邁出關(guan) 鍵一步,滬蘇嘉城際鐵路在去年開工建設。

  據報道,滬蘇嘉城際鐵路向西匯入如通蘇湖城際鐵路,向南匯入嘉興(xing) 至楓南線,一方麵形成了聯係蘇州、嘉興(xing) 的城際通道,一方麵實現了與(yu) 區域內(nei) 多層次軌道交通線路的貫通和換乘銜接。

  在曾剛看來,第一,便利了人員通勤,擴大了市民的就業(ye) 範圍,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感。在相同的通勤時間內(nei) ,快捷的地鐵無疑大幅擴大了市民的空間活動、工作生活範圍,市民因而可以在更大範圍內(nei) 特別是在不同類型城市尋找合適的工作機會(hui) 。跨省跨市地鐵為(wei) 市民尋求滿意工作崗位的機會(hui) 大大增加,有助於(yu) 市民提高個(ge) 人收入水平和幸福感。

  第二,提升了企業(ye) 人力資源配置效率,有利於(yu) 城市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企業(ye) 的發展離不開人員的招聘和更新,跨省跨市地鐵能擴大企業(ye) 招工的範圍,有助於(yu) 企業(ye) 招聘適用的人力資源,同時還方便失業(ye) 者再就業(ye) ,有助於(yu) 減輕企業(ye) 解聘員工帶來的壓力、降低企業(ye) 人員更新的成本。

  第三,推進城市間合作,實現城市功能互補。借助上海與(yu) 蘇州、嘉興(xing) 之間的地鐵聯係,可以實現上海高端科教文衛資源密集優(you) 勢與(yu) 蘇州嘉興(xing) 建設空間廣闊、生態環境景觀美麗(li) 、生產(chan) 生活成本低廉的有機結合,有助於(yu) 克服上海擁擠、成本高以及蘇州和嘉興(xing) 大型劇院、領事館缺失的劣勢,進而實現城市間取長補短、互利發展。

  跟京津冀和長三角城市群相比,粵港澳大灣區不僅(jin) 擁有香港國際航運中心和吞吐量位居前列的廣州、深圳等重要港口,香港、廣州、深圳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航空樞紐,而且有全世界技術領先的鐵路作為(wei) 骨幹支撐,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

  自推進“一帶一路”建設以來,粵港澳大灣區的廣州、東(dong) 莞和深圳三個(ge) 經濟發達城市,依靠我國較完善的普速鐵路網,先後開通了至歐洲、中亞(ya) 五國、南亞(ya) 、東(dong) 南亞(ya) 等國際貨運班列線路近20條,輻射影響歐亞(ya) 3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同時,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實現提速擴容,深江、廣汕和珠三角城際等10餘(yu) 條鐵路建設全麵加快。

  單菁菁表示,粵港澳大灣區同時擁有世界級港口群和世界級機場群,包括吞吐量排名較前的廣州港、深圳港、珠海港,另外廣州、深圳、香港和澳門都擁有自己的國際機場,這是大灣區城市群獨有的優(you) 勢。

  對於(yu) 三大城市群如何進一步發揮自身的交通優(you) 勢,曾剛表示,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的交通優(you) 勢十分明顯,是我國大型機場最多、高鐵高速公路最密集、國際航運大港綜合影響力最大、對外交流便捷程度最高的三大地區。從(cong) 發揮現有優(you) 勢的角度看,應該加強城市群內(nei) 部各種交通方式以及城市間、特別是跨省城市間在規劃、投資、運營、管理等方麵的銜接、協調。通過設立合資企業(ye) 、委托運營、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大幅提升城市群交通網絡一體(ti) 化水平、運營質量與(yu) 效率。

  中國式現代化“火車頭”

  作為(wei) 城鎮化的重要載體(ti) ,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城市群已成為(wei) 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火車頭”。

  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城市群將發揮怎樣的作用,也是三大城市群發展過程中不能回避的問題之一。

  近些年,我國製定並實施了一係列區域重大戰略,包括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為(wei) 引領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這些戰略為(wei) 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注入了新動力。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ti) 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區域重大戰略更加注重從(cong) 世界的角度提升中國的影響力和引領力,不斷發揮“疊加效應”推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帶動全國整體(ti) 現代化進程。

  田學斌表示,以京津冀城市群為(wei) 例,到2030年,京津冀區域一體(ti) 化格局基本形成,成為(wei) 具有較強國際競爭(zheng) 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區域,在引領和支撐全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

  在田學斌看來,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一個(ge) 重要目標其實就是要縮小京津冀內(nei) 部的差距。從(cong) 它的定位來說,就是要為(wei) 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做準備。

  “京津冀的協同發展可能不僅(jin) 僅(jin) 要關(guan) 注京津冀內(nei) 部的差距,京津冀作為(wei) 北方地區一個(ge) 重要的經濟引擎,應該從(cong) 南北差距的視角,來思考如何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拉動華北、輻射東(dong) 北、帶動整個(ge) 北方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為(wei) 縮小南北差距作出更大的貢獻。”田學斌說。

  新京報新京智庫注意到,由於(yu) 地理位置、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等方麵存在差異,三大城市群在中國經濟版圖上扮演的角色也存在不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中,如何發揮各自的優(you) 勢也事關(guan) 高質量發展能否落地落實。

  對此,曾剛表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對國內(nei) 其他地區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最大的三大地區,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肩負著“火車頭”的使命。

  曾剛指出,京津冀應該發揮國內(nei) 頂級高等院校、研究機構、高端人才雲(yun) 集以及舉(ju) 國機製完善的優(you) 勢,在科技前沿、關(guan) 鍵技術聯合攻關(guan) 方麵,實現“0至1”的突破,為(wei) 全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可靠的科技支撐。長三角應該發揮“產(chan) 學研用金”一體(ti) 化環節齊備的優(you) 勢,在提升中外經貿合作質量、暢通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方麵,實現新突破。粵港澳大灣區製度創新優(you) 勢明顯,華為(wei) 、騰訊、比亞(ya) 迪等大型企業(ye) 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引人矚目,應該在推進以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的全國產(chan) 業(ye) 創新合作網絡建設等方麵,發揮引領示範帶動作用,實現“1至100”的科創效率倍增目標。

  新京報記者 查誌遠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