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京劇電影工程”碩果累累

發布時間:2023-05-12 11:10:00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4月23日、24日,中國電影博物館迎來數十位京劇名家。“京劇電影工程”新聞發布會(hui) 以及工程第二批重點影片《四郎探母》《紅樓二尤》《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文姬歸漢》的4場首映禮在這裏舉(ju) 辦。

  作為(wei) 相關(guan) 省、自治區、直轄市宣傳(chuan) 部門及京劇界、電影界共同參與(yu) 的重點項目,“京劇電影工程”自2011年開啟以來,經過12年艱辛努力,拍攝了兩(liang) 批共21部作品,取得豐(feng) 碩成果,“京劇電影工程”也逐漸成為(wei) 行業(ye) 內(nei) 的一座豐(feng) 碑。

  傳(chuan) 承傳(chuan) 播

  國家京劇院原副院長、“京劇電影工程”藝術指導小組召集人趙書(shu) 成介紹,“京劇電影工程”籌備之初就成立了強有力的領導小組和藝術指導小組,後者由20多位京劇表演、理論等方麵的專(zhuan) 家和電影導演組成。每部京劇電影都要經過這樣的過程:梳理潤色劇本,挑選演員,舞台排練、展演並由中央電視台“空中劇院”欄目進行直播或錄播,然後進入到電影拍攝階段。拍攝完成後,還要召開專(zhuan) 家論證會(hui) ,將專(zhuan) 家看完樣片後的意見反饋給主創,再進行後期製作和補拍、重拍等。兩(liang) 個(ge) 小組全流程進行認真細致、嚴(yan) 謹科學的把控。

  趙書(shu) 成介紹,每部京劇電影的創作都曆時兩(liang) 年以上,期間需要處理、解決(jue) 的問題涉及方方麵麵。有唱詞的問題:比如《四郎探母》中有一句唱詞是“綁在那芭蕉樹上”,有專(zhuan) 家指出,這出戲的故事發生在北方邊地,那裏沒有芭蕉樹。經過多方追根溯源,確定正確的字眼為(wei) “花鏢柱”。還有演員挑選和協調問題:打破院團、流派界限,從(cong) 眾(zhong) 多優(you) 秀演員中挑選適合角色的演員已經不易,但還有難上加難的問題,比如擬在電影中飾演主角和配角的多位演員,在各自院團排演這出戲時都飾演主角,如何實現強強聯合就很重要。

  趙書(shu) 成說,12年來,藝術指導小組開了60餘(yu) 場專(zhuan) 家研討會(hui) ,會(hui) 議記錄共約200萬(wan) 字。每次會(hui) 前大家都認真準備,會(hui) 上直言不諱,一針見血。如今,多位老藝術家已逝世,他們(men) 的藝術真知和對這項工程的拳拳之心令人感佩。

  老中青藝術家在這些影片中都奉獻了自己的絕佳表現。《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是京劇“骨子老戲”,匯集了葉少蘭(lan) 、尚長榮、朱強、張建國、孟廣祿、寇春華、葉金援7位當下的京劇名家。他們(men) 都是各自行當的領軍(jun) 人物,其中最年輕的也已年過花甲,還有的年近九旬。“京劇電影工程”可以說是對京劇藝術的一項“搶救”工程,意義(yi) 非同一般。

  80歲高齡的京劇表演藝術家葉少蘭(lan) ,是大家一致推薦的《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中周瑜的扮演者。雖然他跟父親(qin) 葉盛蘭(lan) 以及多位前輩學過這出戲,自己也表演、教授過幾十年,但他生怕“自己的年歲導致達不到標準”,接受這個(ge) 任務後,每天堅持練功兩(liang) 遍,拍電影時穩健地完成了動作。他還十分注重表現周瑜的精氣神,因為(wei) 父親(qin) 葉盛蘭(lan) 說過要“心與(yu) 神會(hui) ”,很多心理活動要通過眼神去表現。片中有個(ge) 舞劍的片段,他反複拍攝了多次,新做的厚底靴有點硬,把他的腳磨破出血了,他就在傷(shang) 口上包塊紗布,再穿上靴子繼續拍。

  舞台演出和拍京劇電影有哪些不同?在《文姬歸漢》中飾演蔡文姬的程派名家遲小秋說,拍電影時要注意導演的分鏡處理,而且搭景後表演的範圍比原來的舞台小,自己依然要把圓場跑好、水袖抖好,“演員要有這種適應能力”。另一方麵,電影表演需要比舞台表演更加細膩,因為(wei) 電影鏡頭會(hui) 放大演員的表演,突出表演的生動性和豐(feng) 富內(nei) 涵,舞台下的觀眾(zhong) 看不到演員眼含淚花等細節,電影觀眾(zhong) 卻能接收到這種情感的交流,受到感染,所以在表演時也要恰到好處,“既不能不夠,也不能太過”。

  多年來,除了劇場演出,傳(chuan) 承傳(chuan) 播京劇已有“音配像”“像音像”等多種形式以及“空中劇院”等電視台、電台的欄目,產(chan) 生了廣泛影響,為(wei) 什麽(me) 還要把京劇經典劇目拍成電影呢?

  趙書(shu) 成認為(wei) ,首先在於(yu) 實現了生產(chan) 方式的轉變,作為(wei) 舞台藝術的京劇,滿場也隻有幾百人頂多上千人看,而電影是大眾(zhong) 藝術,“將京劇經典劇目拍成電影存留下來,可以長線放映,更有生命力”。其次,這樣下功夫、花心血組織全國最優(you) 秀的演員演出,打磨作品,極為(wei) 難得,創造了很多佳話,很有價(jia) 值。再次,每部京劇電影都請資深專(zhuan) 家對唱詞和念白進行了精準的翻譯,配了中英文字幕,便於(yu) 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放映。“京劇電影工程”兩(liang) 批影片在海內(nei) 外電影節上至今已獲得各種獎項50多個(ge) 。

  守正創新

  在第二批“京劇電影工程”劇目中,程派名劇《文姬歸漢》和荀派名劇《紅樓二尤》均由導演夏鋼執導,登上大銀幕。同為(wei) 女性題材,《文姬歸漢》和《紅樓二尤》的拍攝卻各有特點。

  《文姬歸漢》的大段唱腔突出體(ti) 現了程派特色,但全劇戲劇性較弱,往往蔡文姬獨自站在台上唱很久,被戲稱“開演唱會(hui) ”。如何破解這個(ge) 難題?夏鋼認為(wei) ,拍攝京劇電影“既要有傳(chuan) 承又要有創造”。他綜合吸收以往數個(ge) 版本的長處,對整部戲的敘述方式進行了一些改變,比如把原來開頭的匈奴入侵改成蔡文姬在大帳裏彈琴,思念家鄉(xiang) ,再倒敘她逃難時遇見匈奴左賢王的情景。中間和結尾也有些改動,還增加了兩(liang) 段根據蔡文姬《胡笳十八拍》創作的合唱。

  蔡文姬的多次大段“獨唱”,有的通過用龍套舉(ju) 鏢旗、變換隊形以及蔡文姬做一些騎馬動作來化靜為(wei) 動;有的采用蒙太奇手法,插入大雁北歸的畫麵和她夢見孩子們(men) 來到身邊的鏡頭;而最後的最長唱腔段落,夏鋼用俯拍仰拍、遠景近景進行豐(feng) 富的調度,遲小秋也進行了積極的配合,最終演來合情合理,觀後感人至深。

  雖然遲小秋以往曾經留下過不少演出錄像和“音配像”作品,但她仍然非常看重《文姬歸漢》這部電影,因為(wei) 她覺得“藝術品位和藝術高度不同”。她透露,現在她的舞台版就是按照電影演的,“感謝藝術指導小組專(zhuan) 家們(men) 的把關(guan) 和整體(ti) 打造,給我留下了一個(ge) 升華後的版本”。

  《紅樓二尤》的拍攝難度,在於(yu) 《紅樓夢》相關(guan) 影視作品較多而且家喻戶曉,但這部京劇電影投資規模較小,卻需要呈現《紅樓夢》尤其是大觀園的諸般景物,還要表現生動複雜的人物。怎麽(me) 辦?夏鋼進行了很多思考。他帶領全體(ti) 演職員一起反複讀《紅樓夢》,不斷加深對原著和劇本的理解,研究荀慧生先生對原著所作的改動。最終影片對尤二姐、柳湘蓮等人物有新的解釋和表現,不但專(zhuan) 家滿意,觀眾(zhong) 也很認可。另外,這出戲的演員相對年輕,渴望多學習(xi) 、多展示自己,夏鋼就啟發他們(men) 在做好京劇程式化表演之外,多挖掘角色的內(nei) 心,增加表演的表現力,演員們(men) 覺得很有收獲。

  導演馬崇傑出身於(yu) 京劇世家,算上這次執導的《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和《四郎探母》,他已經為(wei) “京劇電影工程”拍攝了4部影片。他認為(wei) ,京劇電影應既保留京劇的精華,體(ti) 現戲曲的美感和京劇本身的韻味,又能在電影當中讓觀眾(zhong) 發現觀看舞台表演時看不到的東(dong) 西。

  比如《四郎探母》這出“骨子老戲”已經形成了相當規範、嚴(yan) 格的程式化表演。馬崇傑用虛擬拍攝手法,營造了這出戲的空間結構,比如蕭太後宮殿內(nei) 外場景都采用了虛擬拍攝,不但不影響演員的唱念做打,而且給演員帶來身臨(lin) 其境之感,提供了表演上的心理依據。

  《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這出戲上世紀50年代曾經拍成紀錄片,成為(wei) 難得的京劇電影經典。“京劇電影工程”這次再拍這出戲,馬崇傑認為(wei) ,不僅(jin) 要含有紀錄元素,保留演員們(men) 表演的精粹,還要用電影鏡頭講故事。他在電影中采用了較多視效特技,比如草船借箭時對水和船的處理;也使用了豐(feng) 富的鏡頭語言,比如諸葛亮借完東(dong) 風回夏口,周瑜派兵追來那場戲,就采用了運動鏡頭。

  好評如潮

  《四郎探母》《紅樓二尤》《群英會(hui) ·借東(dong) 風》《文姬歸漢》這4部京劇影片已於(yu) 4月25日公映。觀影後,一些戲迷表示:“沒想到在電影院裏觀看京劇電影,視聽效果不輸現場聽戲。”“還是熟悉的故事與(yu) 唱腔,名家們(men) 的演繹通過電影鏡頭語言的再創造,更加生動。”而對於(yu) 影迷來說,在電影院裏看京劇也是十分新鮮的體(ti) 驗:“隨著故事的推進,我被京劇名家的表演感染了。”“不愧是國粹,和電影融合起來相得益彰。”一些年輕觀眾(zhong) 表示,通過京劇電影,對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京劇電影工程”21部影片已全部入藏中國電影博物館,這裏將不間斷地安排公益放映。“京劇電影工程”展覽也同步在中國電影博物館開展,將長期舉(ju) 辦。

  “京劇電影工程”是促進電影藝術和京劇藝術高度融合的一項跨界工程。北京京劇院院長、劇作家劉侗說:“這樣的融合、跨界,共同見證和促進了中國電影與(yu) 中國京劇藝術在新時代的發展。”

  苗 春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