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國內

走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發布時間:2023-05-22 15:33:00來源: 人民日報

  “日子越過越紅火,像黃粑一樣甜咧!”貴州省畢節市黔西市新仁苗族鄉(xiang) 化屋村農(nong) 民趙玉學忙裏忙外,喜笑顏開。這兩(liang) 年,趙玉學一家的生活變化很大,兩(liang) 口子以前在福建打工,2021年返鄉(xiang) 經營起一家黃粑作坊,還注冊(ce) 了“趙玉學黃粑”商標。眼瞅著鄉(xiang) 村遊越來越熱,趙玉學又在自家的二層小樓開農(nong) 家樂(le) ,“今年客人明顯多了”。

  2021年2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到貴州考察。在趙玉學家,總書(shu) 記親(qin) 手包了一個(ge) 黃粑,笑著說:“祝你們(men) 今後的日子過得更加幸福、更加甜美!”

  在村文化廣場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鄉(xiang) 親(qin) 們(men) 說,中華民族是個(ge) 大家庭,五十六個(ge) 民族五十六朵花。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個(ge) 民族不能落下;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一個(ge) 民族也不能落下。

  畢節曾是西部貧困地區的典型。上世紀80年代,在黨(dang) 中央親(qin) 切關(guan) 懷下,國務院批準建立了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多年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一直牽掛著貴州的脫貧攻堅工作,牽掛著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的發展。30多年來,畢節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試驗區建設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

  脫貧後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生活什麽(me) 樣?“守好發展和生態兩(liang) 條底線”,畢節采取了哪些新舉(ju) 措?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畢節取得了哪些新成效?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記者來到畢節。

  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把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得更好,把鄉(xiang) 村建設得更美

  “各位嘉賓到苗村,苗家兒(er) 女喜盈盈……”化屋村文化廣場上,鄉(xiang) 親(qin) 們(men) 打鼓吹簫,載歌載舞,唱起歡快的苗家迎客歌,引得遊客駐足觀看,拍手叫好。

  近年來,化屋村立足資源稟賦和獨特民族風情,推動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村裏的觀光旅遊、苗繡蠟染、特色種植養(yang) 殖等產(chan) 業(ye) 風生水起。2022年,化屋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5萬(wan) 多元,是2020年的兩(liang) 倍多。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化屋村考察時強調:脫貧之後,要接續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加快推進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現代化。希望鄉(xiang) 親(qin) 們(men) 繼續努力奮鬥,把鄉(xiang) 村產(chan) 業(ye) 發展得更好,把鄉(xiang) 村建設得更美。

  化屋村的發展變化,是畢節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縮影。作為(wei) 典型岩溶山區,畢節大部分鄉(xiang) 村山高穀深、土地破碎,不具備發展規模農(nong) 業(ye) 的條件。為(wei) 此,畢節因地製宜發展特色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nong) 業(ye) 強市。

  七星關(guan) 區朱昌鎮小屯農(nong) 業(ye) 科技園的蔬菜大棚裏,一株株瓜苗沿著吊蔓向上生長,層層疊疊的綠葉間,掛滿了頂花帶刺的鮮嫩小黃瓜。村民邱會(hui) 雲(yun) 正和幾位老鄉(xiang) 忙著修枝,動作嫻熟流暢,就像一位經驗豐(feng) 富的農(nong) 技師。

  以前,跟很多村民一樣,邱會(hui) 雲(yun) 一家靠種苞穀和打零工過日子。2020年,當地政府從(cong) 山東(dong) 壽光引進一家蔬菜種植企業(ye) ,在朱昌鎮建起了57個(ge) 冬暖式大棚,還配備了冷鏈倉(cang) 儲(chu) 配送中心、包裝車等配套設施。

  科技園投產(chan) 後,邱會(hui) 雲(yun) 應聘來到這裏上班。種植、修枝、授粉等各個(ge) 環節都嚴(yan) 格按流程操作,刷新了她對種地的認識。“有沒有技術就是不一樣,現在每月能掙到3000元。”

  大棚蔬菜基地給周邊村寨百餘(yu) 村民提供了崗位。在這裏上班,不僅(jin) 收入穩定,還能學到農(nong) 業(ye) 技術,而且方便照顧孩子,可謂一舉(ju) 多得。

  畢節市委有關(guan) 負責同誌介紹,脫貧攻堅取得全麵勝利以後,畢節用好5年過渡期政策,將工作重點從(cong) 解決(jue) “兩(liang) 不愁三保障”轉向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出台了《畢節市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推進方案》等10個(ge) 推進農(nong) 業(ye) 現代化工作方案,同時大力實施“製造能手”“種養(yang) 能人”等培訓工程,培育懂技術、善管理、會(hui) 經營的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

  截至2022年底,畢節農(nong) 業(ye) 總產(chan) 值達921.4億(yi) 元以上,同比增長4.5%;全市農(nong) 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311.87元以上,同比增長7%;脫貧人口家庭人均純收入達12733元,同比增長15.5%。

  推動綠色發展——

  堅決(jue) 守好發展和生態兩(liang) 條底線

  從(cong) 山巔俯瞰,漫山遍野的杜鵑花綿延百裏,姹紫嫣紅,仿佛畫家在蒼穹間打翻了調色盤……今年賞花季,畢節的百裏杜鵑景區遊人如織,直升機往來盤旋,歡笑聲此起彼伏。

  “除了深度賞花,還能泡溫泉、品美食、買(mai) 特產(chan) 、看民俗演出,好看好吃又好玩。”重慶遊客陳女士對景區的產(chan) 品和服務讚不絕口。

  百裏杜鵑管理區黨(dang) 工委宣傳(chuan) 部部長趙剛介紹,今年賞花季,景區推出“買(mai) 一張門票,可遊玩3天”優(you) 惠措施,設計了20條運動康體(ti) 、溫泉養(yang) 生、鄉(xiang) 村生態等旅遊線路,舉(ju) 辦了17個(ge) 文旅嘉年華係列活動,新打造的彝族風情歌舞《索瑪花開》駐場演出幾乎場場滿座。3月中旬至4月中旬最佳賞花期,景區共接待遊客207.81萬(wan) 人次。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優(you) 良生態環境是貴州最大的發展優(you) 勢和競爭(zheng) 優(you) 勢。

  “守好發展和生態兩(liang) 條底線”,這是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貴州改革發展提出的明確要求。在化屋村考察時,總書(shu) 記強調:“貴州真是山好水好,一定要保護好這片綠水青山。”

  從(cong) 化屋村碼頭登船,沿著烏(wu) 江順流而下,兩(liang) 岸懸崖遙相對峙,險峻壯美。落日餘(yu) 暉下,寬闊的江麵泛起粼粼波光。

  烏(wu) 江是貴州的“母親(qin) 河”,承載著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經濟總量。過去,沿岸不少地方“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開荒種糧、網箱養(yang) 魚、駕船捕魚、汙水直排……烏(wu) 江水質一度變差。

  近些年來,貴州掀起“鐵腕”治汙風暴,全流域取締網箱養(yang) 魚,全麵落實長江十年禁漁措施,全麵推行五級河長製,大力整治沿岸磷化工汙染……烏(wu) 江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幹流水質已全麵達到Ⅱ類標準。

  每天清晨,天蒙蒙亮,劉廣惠就會(hui) 背上相機和望遠鏡,拄根竹杖,來到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作為(wei) 保護區巡護員,34年來,他一直在草海守水護鳥,見證了這片高原湖泊從(cong) “城進湖退、水體(ti) 汙染”到“山清水秀、鳥歡人和”的變遷。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隨著排水造田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草海水域麵積急劇萎縮,水質一度處於(yu) Ⅴ類和劣Ⅴ類。為(wei) 了挽救草海,近年來,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大力實施退城還湖、退村還湖、退耕還湖等六大工程,推進草海生態保護與(yu) 綜合治理。

  短短數年,草海的保護與(yu) 治理取得明顯成效,包括黑頸鶴、灰鶴等國家珍稀保護鳥類,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劉廣惠的鏡頭裏。

  如今,草海候鳥已由2016年的220種增加到246種,生物物種數由2016年的1954種增加到2600種。一年四季呈現不同景致,草海成為(wei) 貴州生態環境治理的生動典範。

  搶占新賽道,培育新動能,畢節把新能源作為(wei) 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

  “鋰電池供不應求,訂單已經排到今年8月。”即便在周末,位於(yu) 畢節高新區的貴州貴航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an) 車間依然開足馬力,國外催促發貨的電話不斷,公司負責人鄧文書(shu) 忙得不亦樂(le) 乎。

  針對生產(chan) 過程中的“三廢”,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處置體(ti) 係:廢料送往回收公司,讓裏麵的錳、鎳等金屬“顆粒歸倉(cang) ”;通過化學等手段,實現廢氣零排放;裝配高效技術裝備,實現工業(ye) 廢水循環利用。

  “與(yu) 東(dong) 部地區相比,畢節的電力價(jia) 格、人力資源、廠房租金等比較優(you) 勢明顯。”鄧文書(shu) 介紹,目前公司已建成3期生產(chan) 線,投入8000萬(wan) 元的4期生產(chan) 線已開建,預計今年產(chan) 值達7.5億(yi) 元。同時,高新區圍繞鋰電池已布局上下遊30餘(yu) 家企業(ye) 。

  2022年,畢節獲批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ti) 係建設重點城市、全國林業(ye) 碳匯試點市等,縣級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平均優(you) 良天數比率達98.9%,森林覆蓋率從(cong) 2017年的52%上升到60%。

  開發人力資源——

  把人口規模優(you) 勢變成人力資源優(you) 勢

  備菜、加料、顛勺、擺盤……畢節職業(ye) 技術學院的烹飪實訓室裏,烹飪工藝與(yu) 營養(yang) 專(zhuan) 業(ye) 學生李文武正在上實訓課。

  前幾年,家裏剛剛脫貧摘帽,父親(qin) 就在意外事故中失去部分勞動能力,家庭再度陷入困境。“好在學校對於(yu) 我們(men) 家庭有困難的學生,減免每學期3500元的學費。如果不是這樣,我可能輟學外出打工了。”去年順利完成中職學業(ye) 後,李文武又成為(wei) 學校“粵菜師傅”訂單班的高職學生。

  “畢業(ye) 即就業(ye) ,平均年薪8萬(wan) 元。”畢節職業(ye) 技術學院院長池湧介紹,乘著東(dong) 西部協作的東(dong) 風,學院與(yu) 廣州市18家企業(ye) 簽訂合作協議,打造了多個(ge) 培訓基地。目前學院共有52個(ge) 訂單班、1896名學生,80%來自低收入家庭。

  人多是畢節的一大市情,當地戶籍人口950多萬(wan) ,平均年齡31歲。然而,這座人口資源豐(feng) 富的“年輕”城市,麵臨(lin) 著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較短、勞動技能不足等問題。

  2018年,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對畢節試驗區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著力推動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ti) 製機製創新,努力把畢節試驗區建設成為(wei) 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

  把人口規模優(you) 勢轉化為(wei) 人力資源優(you) 勢,畢節市一方麵聚焦經濟社會(hui) 發展需求,狠抓職業(ye) 教育,大力培養(yang) 高素質勞動者;一方麵堅持引才與(yu) 育才並舉(ju) ,為(wei) 高質量發展夯實人才基礎。

  “天麻沒有根須也沒有葉片,主要依靠蜜環菌供應營養(yang) ……”在大方縣長石鎮一處天麻種植基地裏,畢節市中藥研究所副所長張翔宇正在為(wei) 農(nong) 戶們(men) 講解種植技術,耐心解答著大夥(huo) 兒(er) 提出來的各種難題。

  37歲的張翔宇,是畢節市引進的高層次人才。10年來,張翔宇先後主持或參加數十項科技研究項目,申請發明專(zhuan) 利30餘(yu) 項,為(wei) 畢節市中藥產(chan) 業(ye) 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質量人才支撐。圍繞建成西部地區重要的人力資源開發培育基地,畢節市不斷健全完善人才薪酬待遇、醫療、子女教育、配偶就業(ye) 等保障措施,通過實施“人才強市”引才計劃和“揭榜掛帥”引才製度,不斷匯聚的人才凝聚起強大合力。

  2022年,畢節市全職引進高層次急需人才381人,引進62名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全麵推行職稱線上評審服務,9293人取得專(zhuan) 業(ye) 技術職稱;實施中長期項目製、證書(shu) 直補、企業(ye) 新型學徒製等職業(ye) 技能培訓6.3萬(wan) 人次,評選認定“畢節工匠”1.03萬(wan) 人……目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83.4萬(wan) 人,比2017年增加34.67萬(wan) 人。

  貴州是勞務輸出大省,畢節在外務工人員最多時達到189萬(wan) 人,不少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在外闖出了一番天地。隨著畢節全力打造“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示範區”,越來越多高新企業(ye) 在這裏落戶生根,越來越多“東(dong) 南飛”的“孔雀”們(men) 又回來了。

  曾常年在東(dong) 部地區新能源行業(ye) 打拚的蒙曉雲(yun) ,多次動過返鄉(xiang) 的念頭。2017年,得知畢節高新區發展鋰電池產(chan) 業(ye) ,引進了一批高科技企業(ye) ,蒙曉雲(yun) 下決(jue) 心回到畢節。如今他已是貴航新能源的質檢部經理。

  “現在每周都能開車回家,工資也可觀。”蒙曉雲(yun) 很滿意。“曉雲(yun) 來了之後,公司質量管理水平明顯提升,產(chan) 品外觀不良率從(cong) 3%降至0.8%,我省心多了!”鄧文書(shu) 也很滿意。

  建強基層組織——

  讓社區成為(wei) 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清早,姚再科把女兒(er) 送到幼兒(er) 園,就抓緊趕回村裏。

  2021年5月,威寧縣林業(ye) 局幹部姚再科主動請纓,到黑土河鎮高山村擔任駐村第一書(shu) 記。帶著女兒(er) 去駐村的他,拉近了幹群關(guan) 係,增進了相互信任。

  “鞏固脫貧成果,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要把基層黨(dang) 組織建強。”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化屋村考察時強調。

  “訪遍家家戶戶,弄清點點滴滴。隻有這樣,老百姓才能相信咱。”化屋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許蕾回憶起成立合作社的過程:起初,很多農(nong) 戶不願參與(yu) ,後來村兩(liang) 委挨家挨戶走訪,先動員6名村幹部、23名黨(dang) 員帶頭入股,其他人看到後,也跟了上來,不久就籌到近50萬(wan) 元。

  如今,化屋村農(nong) 戶入社率達100%,2022年合作社經營性收入達800多萬(wan) 元,村民分紅100萬(wan) 元。此外,化屋村還獲得“全國鄉(xiang) 村旅遊重點村”“2021年中國美麗(li) 休閑鄉(xiang) 村”等榮譽稱號。

  基層強則國家強,基層安則天下安,要“讓社區成為(wei) 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灣”。

  黔西市錦繡社區的夏維林在社區幹部幫助下,在當地一家環境工程公司找到了工作,每月收入3000元,實現了就近靈活就業(ye) 。

  錦繡社區是黔西市最大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安置了全市24個(ge) 鄉(xiang) 鎮的近1.8萬(wan) 人。社區69棟居民樓、185個(ge) 單元,每個(ge) 單元都有一個(ge) 二維碼。“老百姓有什麽(me) 訴求,掃一掃就能隨時填寫(xie) 提交,方便群眾(zhong) 隨時反映就醫、就學、就業(ye) 等問題。”錦繡街道黨(dang) 工委書(shu) 記王清龍介紹。

  除了“一碼解民憂”,錦繡社區還精心打造智慧社區平台。在智慧社區平台,居民最多的需求是“找工作”,這也是社區幹部傾(qing) 注精力最多的事情。為(wei) 了讓易地搬遷群眾(zhong) “穩得住、有就業(ye) 、逐步能致富”,錦繡社區采取了“六個(ge) 一批”的辦法:技能培訓就業(ye) 一批、引導外出務工就業(ye) 一批、就近自主創業(ye) 就業(ye) 一批、公益崗位安置就業(ye) 一批、引進工廠帶動就業(ye) 一批、發展經濟實體(ti) 就業(ye) 一批。目前,社區8000多易地搬遷勞動人口的就業(ye) 率達91.5%。

  本報記者 汪誌球 朱俊傑 段宗寶 程 煥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陳濛濛)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